APP下载

赋作品以思考——“顽竹壶”创作感想

2013-08-29鲍敏霞

江苏陶瓷 2013年1期
关键词:石瓢竹节壶嘴

鲍敏霞

(宜兴 214221)

江南宜兴,不仅人文荟萃,而且自然资源丰富,素有“竹的海洋”之称。历代的紫砂大师都曾以竹为题,留下他们珍贵的存世作品,或飘逸、或简洁、或挺拔,令人难忘。如明代陈仲美的“束竹柴圆壶”,材质为紫砂泥,呈米黄色,砂质隐现,造型以年久风干的竹柴组成,刻划精细入微。整体于平实中见优雅,器型象真而悦目,这是陈仲美的佳作之一。清代蒋万泉制作、陈曼生铭文的“竹节壶”,邵大亨的“八卦束竹壶”,陈凤年的“竹段壶”,范恩章的“高竹鼓壶”,近代冯桂林的“五竹壶”、“四方竹段壶”,吴云根的“竹段壶”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而至于现代,以竹为题材的名家大师作品更是玲琅满目、枚不胜举。例如汪寅仙的“斑竹提梁壶”(见图1),无论造型、构思皆巧妙脱俗、韵味隽永。竹节筋纹斜绕壶身,流露自然写意的意向,竹枝画一满圆,圈成提梁张力十足,盖上伏着一只刻录写实的墨绿大蝉为的,其沉稳有种随竹摇曳我自不动的味道,相对于提梁的劲道呈现全然的清净感,这样的竹器造型令人眼前一亮,心生羡慕。

图1 斑竹提梁壶

图2 顽竹壶

壶人合一,壶竹合一,人竹合一,心境神态与容姿肌理合一,这是名家作品给后人的财富,这是一般紫砂艺人所达不到的精神境界,也是自己一直在追求的境界。做徒工的时候,师傅就常说:做茶壶,先看好壶。好壶看多了,理解透彻了,才会胸有成竹,做出好壶。这把“顽竹壶”(见图2)就是怡情自然、深于思考,在传统壶型中创新的作品。壶身取材于传统造型“石瓢壶”,壶身呈梯形,曲线柔和流畅,整体造型浑厚朴拙,最容易看出制作者的基本功力,底为钉足,呈三角鼎立状支撑,给人以轻灵而稳重之感。壶身八字造型,造成一个主视角度内的呈型表面,亦曲亦直,皆显现简朴大方的气度。如果说整体造型是一篇文章的框架,那么接下来细节的表现就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了。传统的“石瓢”以壶嘴直流为多,简洁见力度,多为暗接处理融于壶身整体。而这把壶的嘴做了一些调整:壶嘴微微上扬,以竹段造型承接,出水流畅,突出“竹”的主题。传统的“石瓢壶”壶把多呈倒三角势,与壶身之型互补,形成和谐的美学效果。为了呼应壶嘴,以缠绕姿态的竹节装饰为壶把,三个竹节贯穿这个壶把,粗细分明,这样细腻的设计理念达到了两全其美的效果,观赏者感觉壶把内部呈波浪形美感,使用者感觉拿捏舒服,体现了紫砂壶的实用价值。壶盖以竹为源头,周身缠绕均匀的竹节似竹环,自然气息浓郁扑面,令人置身竹的世界联想翩翩。壶钮为桥钮,干净利索、比例恰当,如新竹破土而出,孕育着希望和美好,充分体现出秀巧精工为上的特点。这几个细节部位的创意一气呵成,壶底的钉足让我有了遐想的空间,把它当作泥土或岩石,竹子从它地下顽强地生长,于是把竹叶设计成了从中间的钉足蔓延至壶身二分之一处,竹叶不多不少六七片,贴得细致又果断,侧面、正面的竹叶造型兼具,挺秀舒展,寓意着无论风吹雨打都阻挡不了他的顽强生长,这是希望也是憧憬,它以它的坚韧终会变成参天的竹子随风摇曳。这样的设计舒适合意、赏心悦目,与壶体呈最佳状态,把美好的瞬间定格于此。

壶精为初,壶气为良,壶神为优。人壶合一为上品,其遍身散发的创作气质才是紫砂的灵性所在,这就是壶茶合一、壶人合一。通过这把壶的创作,对于紫砂创作又有了新的领悟,在亘久漫长的时光隧道,紫砂带着悠远朴实让每一个喜欢它的人沉醉其中,更让我们创作者在每一次的创新中得到总结和提升,这就是紫砂的魅力。

猜你喜欢

石瓢竹节壶嘴
廖瑞霖:竹节人
竹节人风波
“菱花石瓢壶”的艺术魅力
Reading and Blank-filling语法填空
“竹节人”中说“趣味”
“石瓢壶”探艺
倒水防分叉及防回溢的双层电热水壶的结构探讨
历 练
HPLC-ELSD法测定中药两头尖中竹节香附素A
漫谈“石瓢壶”的造型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