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艺术在紫砂壶创作中的应用
2013-08-29金伯兵
金伯兵
(宜兴 214221)
一件成功艺术品的诞生,创作的构思是一项颇费心智的工作,它需要作者有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眼界,从平时的知识积累中去寻求创作的灵感,有时需从其它的工艺美术中吸取营养,“借它山之石,用以攻玉”,一件新颖的壶式才能最终出现在作者的脑海之中。“龙凤呈祥鼎壶”(见图1)就是借用了我国青铜器的造型、装饰工艺而创作成功的。
图1 龙凤呈祥鼎壶
我国的古代史书有“夏铸九鼎”之说,夏以后,灿烂的商周青铜工艺品的设计和铸造显示了相当高的水平,集绘画、雕塑艺术于一体,代表着我国工艺美术发展的一大高潮。所铸的青铜器包括礼器、炊煮器、乐器、兵器和车马饰件等,主要供宫廷及奴隶主贵族使用。这些青铜器造型雄浑、结构精美、装饰华丽、式样众多,在它们身上体现出造型和装饰的和谐之美,对我们今天的紫砂创作很有借鉴意义。
“龙凤呈祥鼎壶”的造型和装饰是直接借鉴青铜工艺创作而成的,首先在造型上借鉴了青铜鼎的造型。青铜鼎的造型主要有圆器和方器之分,“龙凤呈祥鼎壶”借用了西周晚期圆器“毛公鼎”的造型。“毛公鼎”出土于陕西岐山,造型以球形为基础,在球形的上部截去一截,上有两耳饰,下有三高足,鼎上有铭文四百九十七字。“龙凤呈祥鼎壶”亦以球形造型为基础,上部紧收,实现壶肩至壶颈、壶口的过渡,三鼎足由高足改为矮足;其次,在塑饰上则借用了青铜器龙和凤的装饰。壶嘴部为浮雕的凤的造型,头平伸,张口,神态安祥,似在鸣叫,《诗·大雅·春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为吉祥之兆。凤嘴旁塑丹凤眼,上部塑凤冠,冠后有两球形的装饰,嘴的下部应用了青铜器常见的乳钉装饰。壶把塑龙的浮雕,有凸起的龙眼、龙鼻、龙角。在青铜工艺中,龙的纹饰盛行于商和西周初期。以龙作装饰大体具有两种含义,《左传》昭公二十九年:“龙,水物也。”说龙是水神。另一说认为龙是天象的象征,《易·乾》:“飞龙在天”,以天龙象征天上的星宿。在古代农业社会,天象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天象的变化足以造成人间的祸福。这是古人对自然现象的一种幼稚的理解,他们把龙看作是具有神力的形象化身,古人认为它是最高的祥瑞。所以,在以后的宫廷装饰中到处可见龙的形态,显示着吉祥和权力。凤鸟纹也是青铜器的常见纹饰,凤在古代的传说中为百鸟之王,是羽虫中最美者,飞时百鸟随之。在古人心目中凤是吉祥之鸟,“见则天下安宁”(《说文·四》)。
1974年,在河北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墓出土了青铜鹿、龙、凤方案,器足以四只伏卧的鹿承托一圆体,圆体有四龙、四凤盘绕成半球形,龙顶一组斗拱上托一方案,器型精美,铸造工艺先进。把龙纹和凤纹同塑一器是古人的一种创造,体现了古人对龙凤的尊崇,也为以后人们设计“龙凤呈祥”的吉祥图案提供了先例。“龙凤呈祥”语出汉代孔鲋《孔丛子·记问》:“天子布德,将致太平,则麟凤龟龙为之呈祥。”汉代把天子之车称为“凤车”,清代皇帝上朝穿的衣服称为“龙袍”。随着历史的渐进,有龙凤图案的物品不再是帝王宫廷的专用品,已逐渐演变为在民间广泛使用,成为人们对美好事物、美好愿望寄以期待的吉祥之物。故把青铜器上的龙凤装饰应用到紫砂壶的装饰上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受广大群众普遍欢迎的塑饰。
“龙凤呈祥鼎壶”的塑饰简练而生动,是光器与塑器的完美组合,除壶的嘴、把及把上方壶肩处外,其它都是光器的造型,这种壶既具有塑饰美的欣赏性,又有光器的把玩功能。为了使“龙凤呈祥鼎壶”与我国的青铜文化结合得更加紧密,在壶的泥料上也精挑细选,求得泥色与器型的和谐。于是选用了紫泥和老段泥相拼的方法,这种泥色在紫砂的古籍中有记载,《阳羡茗壶系》中有:“老泥,出团山,陶则白砂星星,按若珠琲,以天青、石黄和之,成深浅古色。”团山,据南京艺术学院的潘春芳教授考证,在黄龙山与青龙山相接处的北麓采出的泥称团泥,此处的团泥早已开采尽了,故现今的团泥则称之为“段泥”,天青即现今的紫泥、石黄即朱泥,用段泥与紫泥相配可得近似于青铜的“古色”。经过多次的实践终于配制成功,烧成后的“龙凤呈祥鼎壶”似铜非铜,古气奕奕。
“龙凤呈祥鼎壶”体现了中华民俗文化的精华,和谐、祥瑞,反映了当今小康社会的一种特征,反映了人们在生活中的一种需求,也使“龙凤呈祥”这一古老的中华文化古为今用,获得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