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禅学精神谈“竹林听蝉壶”的创作构想

2013-08-29姚夏雨

江苏陶瓷 2013年3期
关键词:禅学竹林紫砂壶

姚夏雨

(《宜兴日报》书画院墨颜居工作室,宜兴214206)

禅宗缘起于“救渡一切众生”的大乘佛教,认为“即心即佛”和“无情有性”,即佛性遍布于一切,一切众生皆能成佛。禅宗对人生、世界的独特理解和追求,决定了它所显示的艺术特征和审美取向,也决定了它作为一种艺术的文化选择。

“禅”是梵语 dhyaya的译音,“禅那”的略称,意为“静虑”、“思维修”以及“功德丛林”等。禅是一种修行方式,意为“禅定”,也称为“定慧”,是安静并止息杂虑的意思。它要求心注一镜,正审思虑反观自身,达到个人心性的自明与自现,以实现自觉、自悟而升涅槃之境。作为一种精神修持的方法,“禅”在古代东方和现代世界的许多地区极为流行。抛开宗教理论而言,“定”就是体验,是对人性本体——生命的体验,也是审美的体验;“慧”则是通过这种体验所达到的生命境界。宗白华先生说:“静穆的观照和活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也是构成禅的心灵状态。”可以说,禅是瞬间生命意义的发现和生成,是生命之真、生命之美的集中体现。换句话说,禅境是生命体验与生命境界的一种实现。“禅”就其本质而言,是看如自己生命本性的艺术。因此,与之相适应的审美情趣和设计理念也就应运而生。

紫砂壶是茶之器,始于宋、兴于明、盛于清、延续至今,它以固有的素朴美质、纯洁典雅、温柔敦厚深受人们喜爱。人们在品茶之时,总想到“茶禅一味”。把禅学精神注入到茶文化中,也是一项审美课题的产生。创作出既能表现主题精神、传达内心感受,又能将禅学精神融入传统造型,展现出一个全新的意境和别样的款式,显得尤为重要。于是从作品的形式美与气韵美出发,为展示其独有的禅学精神,尝试创作了一把“竹林听蝉壶”(见图1),下面从三个方面简要论述对“竹林听蝉壶”的创作构想。

1 “竹林听蝉壶”的形象思维

图1 竹林听蝉壶

形象思维是指在艺术构思过程中,以表象做材料,通过艺术想象对表象予以升华,或对表象予以分解、重组、联结等,加工成艺术意象的思维过程。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在于对生活的理解,也在于凸显人与自然的和谐。竹在传统文化中是品行高洁的植物,是“四君子”之一,宜兴被誉为“竹的海洋”,漫山遍野的青青翠竹在清风的吹拂下生机盎然。苏东坡爱竹,他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郑板桥尤爱画竹,有“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云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之句。竹是古诗文当中极富韵致的意象,它“根生大地,渴饮甘泉,未出土时已有节;枝横云梦,叶拍苍天,及凌云处尚虚心。”竹是有品格的,中国古代文人喜好托物言情,借自然之物以表现自己的理想品格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此壶的壶身、壶把、壶嘴皆以竹为原型,制作时将竹竿的劲秀挺拔、竹叶的潇洒飘逸表现得淋漓尽致。再看壶纽是一只蝉,静静地在竹节上休憩。《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由于蝉栖于高枝,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唐代虞世南《蝉》里有一句“居高身自远,非是藉秋风”。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而且,“蝉”与“禅”谐音,这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状态和境界。

2 “竹林听蝉壶”的审美意趣

李泽厚先生说中国的艺术是线的艺术,强调表情,讲究节奏、韵律、味道。表现在紫砂壶艺中,就是以体积为主要表现造型手段,并辅之以既有表现力又有形式美的线条作为装饰手段。此壶以自然本质、朴素雅致、简练含蓄、文静远趣为基调,表达了一种意蕴美。意蕴美是紫砂壶艺术美的核心,所谓“意蕴”,就是从艺术形象里传达出来的内在情思和寓意。中国美学以生命为美,以生机盎然的生命形式为美的观念,在紫砂陶的造型和装饰上都应用了动物或者植物的形态,从而表现出生机勃勃的生命状态。

此壶为紫砂壶形制中少见的混方形造型,意趣盎然。线面屈曲和谐,寓潇洒于纤巧之中,形虽长但气度不凡,而且泥质细腻、光泽内敛,呈栗红色,隐然有珠玉之泽;为了体现竹的立意,对传统器型进行了创新与突破,在艺术思维中寻找新的视觉切入点,将壶嘴、壶身、壶把塑成圆融的秀美姿态;壶身偏长,轮廓分明,口盖紧密,挺拔中见端庄;壶之嘴,三弯流,三个竹段有着“节节高”的意喻;壶把很有特色,小小的竹节从壶身的右上侧袅娜而起,蜿蜒下行,至壶纽处翩翩竹叶延伸而来,竹叶飘逸有着万般风情,恰似风吹竹林,有“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之意,亦有玉雕艺术的简约,表达了一种情趣之美、简约之美、神韵之美;壶纽是一只蝉,静静地伏在壶身上,它的眼睛、触须、身体、蝉翼都很精致,悦化出一种鲜活的生命力。古人说:“视之则形也,察之则象也。”通过物体本身的形象构成创作素材塑造具体的形体,以此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悟,营造艺术姿态,表达审美趣味。整把壶上还有大大小小的太阳纹,寓意阳光照射竹林那些斑斑驳驳的影子。太阳纹是较早用于壶面装饰的一种方法,本着崇尚自然法则,取自然界美好的事物借物饰形、抒发性灵、寄托心愿。这种在抽象与具象的契合过程中营造的艺术姿态不但赏心悦目,而且回味无穷。

3 “竹林听蝉壶”的禅学表达

禅宗有一种以生命的自由为美的总体倾向,禅是一种生命的智能、生活的指南,更是一种心灵生活的哲理。慧能强调“净心”,通过“净心”则“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显然,慧能这种以“净心”观照宇宙万物的思想,实际上就是通过“静默观照”以体验“活跃生命”,也就是以“蝉”求“禅”审美观念的体现。在艺术创作中,只要有了平常心就可以体味出艺术的真谛,按照艺术的自律性展开创造性。在审美创造构思中,能促使深层生命意识的涌动,在无意识中自在自为地让自我情愫飘逸到最渺远的所在,于静中追动,获得宇宙间最精深的生命隐微,从而创作出艺术的珍品。禅在紫砂壶创作中有特殊的指导作用,在禅与艺术的交融中,禅以“悟”或“妙悟”为理论基础,使禅学带上了浓厚的文艺色彩,从而使得紫砂壶创作思维也渗透了禅学的精髓。试想:修竹深深,天籁细细,听蝉在声声叫着。蝉鸣之际,它是否会想起在地里、在黑暗中长达几年的潜伏,还有地面到竹林的漫长旅程呢。“竹林听蝉壶”所追求的幽深清远、平和冲淡而又注重生活的空灵是禅学的表达,它是一种空灵静寂的审美情怀,若没有心境的静谧澄澈,也不可能体悟到“禅”一样空灵透彻、精微神妙的意境。由“蝉”这种生命体验所达到的禅境,则是一种心灵境界、生命境界与审美境界。

紫砂壶作为中华艺术的一枝奇葩,反映了中国文人的审美趣味,蕴含着浓厚的本土美学精神。禅宗的人生定义和美学境界是“圆融无碍”的,充满了“自足”独立的精神和欢悦不已,艺术作品在本质上就是一个人的世界,就是禅宗所讲的 “真如”。禅宗美学就是生命美学,因为所推崇的“禅”境是生命体验与生命境界的实现,而禅体验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命体验,也是一种审美体验,“在体验中所表现出来的东西就是生命”。紫砂壶的设计与创作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它需要艺术学、美学理论的指导,正因为它完成了对生命的指证,才能成为艺术品。所谓“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在学习和继承前人传统的基础上,要不断加深理解,取其精华,另辟蹊径,敢于创新,去想象、去寻觅、去索取有效的题材之源,激发灵感,以博采众长的求知心态和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在紫砂艺术道路上攀登高峰。

[1]李天道.禅:生命之境和最高审美之境[J].北京大学学报,2000(6):哲学社会科学版.

[2]张道一.造物的艺术论[M].福建美术出版社,1989.

[3]韦中云.试论紫砂壶的构思理念和创作方法[J].景德镇陶瓷,2003(4):18-20.

[4]宋伯胤,吴光荣,黄健亮.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全集·紫砂[M].吉林出版集团,2008.

[5]韩其楼.紫砂壶全书[M].华龄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禅学竹林紫砂壶
寻访竹林隐士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王阳明在精神层面上对禅学超越境界的融会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
紫砂壶的自然意趣——紫砂壶“怡情”创作漫谈
论朱耷绘画风格对现代艺术的启示
竹林奇俊
楼顶竹林间
张九成对《论语》的禅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