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简练塑完美形象的紫砂“半月壶”
2013-08-29许梅英
许梅英
(宜兴 214221)
在古老东方的民族艺苑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紫砂壶,它历史悠久、壶风千秋、品种万样、造型变化无穷,历来为文人雅士所深爱。一把好的紫砂壶作品,在其设计上一定要能较好地实现泡茶的功能性,另一方面也要兼顾人们的审美情趣,能引起人们在情感或是经历上的共鸣。紫砂壶的工艺发展至今多种多样,装饰并不是越丰满、越华丽越好,有时反而会给人一种繁琐的堆砌感。制作紫砂壶的关键是要比例得当,与整体造型相吻合,在体现出紫砂陶质朴本质的同时,要注入更多文化内涵的元素,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人在鉴赏之余有一种浓郁的回味,使人产生意犹未尽的想象空间。
今天,人们在选壶、用壶、藏壶时都十分注重其中的文化内涵,并作为选壶的标准和重要的内容之一。这样的选壶要求极大地激发了创作想象力,意识到人们在欣赏紫砂壶时,不仅是鉴赏紫砂壶之“形”,更要品读紫砂壶艺术的灵魂,从品茶中感悟人生,从品茶中感受乐趣,并逐步演变而成格调高雅的茶文化。因此,特别专注于在创作紫砂壶时融入自己想要传递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例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唐朝诗人张九龄立于竹下吟咏而出的知古名句,诗人在构筑美妙意境的同时,也给创作紫砂壶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创作的紫砂“半月壶”(见图1),就是顺应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用这两句诗来诠释自己对紫砂壶生命、文化和艺术的理解。紫砂“半月壶”以半个月亮为壶型,壶底平整,端庄稳重;不规则壶钮做工细腻,在纵向上增添立体效果,嵌盖严谨,子母线严丝密缝;整个壶浑然一体、协调一致,同时满足了实用要求。嘴流短粗匀称,嘴头有些微的收缩,不仅增添柔美气韵,实用性也得到极好的彰显;倒把随身势,与壶嘴的流势相应和。紫砂“半月壶”制作精细,素净的火器、细腻的材质、简练的线条,塑造了一个好的形象。观此壶,形态优美,犹如坐临山川日月,光辉璀璨美景尽收眼前,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图1 半月壶
紫砂壶一直以质朴无华、典雅端庄的气质在壶器中独占鳌头,从古到今长盛不衰。正所谓“弱水三千,仅饮一瓢”,每一个艺人在紫砂壶的创作中总会找到自己的理想壶器,其后他的灵魂便注定是被他所深爱的紫砂壶造型所牵引。相对于一把有灵性、充满生命力的紫砂壶而言,紫砂“半月壶”是将自己的创作理念揉进壶器的每一丝肌理之中,形成了隐匿于时光背后使人悠然回味的沉静力量——调砂泥经过岁月的炉火炼就了纯静的古铜,让工艺升华出自己的生命力。紫砂“半月壶”的壶嘴、壶把方中取正,协调和谐,舒张简洁,前呼后应,一张扬、一内敛,张弛有度,仿似一篇美文使人越读越醉。壶盖以圆扣为装饰,强调壶气度的开张和雄阔,鼓痣的点缀于细腻中饱含粗犷,是一种动静结合、大智若愚的表现。这些创意好比是作品的前奏——鼓声过后,半轮明月在海上升起,勾起勇士的无限柔情。
如果说创作是紫砂的灵魂,那么造型艺术就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它的各种表达是美的方式,是效法自然、规范自然的结果,是由视觉感知通达的情感,是触觉感知激发的想象。因而,陶艺家在感知自己创作的壶作品以外,更要用审美的眼光对待自己的作品,使人在品茗乐趣中有视觉美、触觉美、想象更美的享受,壶的形、神、韵也因此而精彩。欣赏紫砂壶,除了激发视觉美、触觉美、想象更美的享受,更需进一层体验其文化韵味。细赏这把“半月壶”,它的线条、装饰不仅使人联想到生活中某些存在的真实情感,更激发人们对唐诗宋词意境的向往,那是一种期盼和牵挂。这期盼来源于心灵上对团圆的渴望,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半月万里思更浓”。这份牵挂来源于对天各一方、遥遥相望的遗憾,一把壶诉说的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思念,更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月圆人圆”的向往。
紫砂“半月壶”没有繁琐的堆砌,反而以简练塑完美形象呈现出来。“半月壶”通身犹似半个月亮,器型稳重、简单,工艺之精妙、形态之优美不言而喻。也因为这份对“月圆人圆”的美好向往,常常会使人沉醉于“月圆人圆”的意境中,并乐之不疲。但是紫砂“半月壶”的形象又使人体会到人的一生,或许就像天上的月亮,时而全圆、时而半圆、时而消逝。这样想来,反而激发人们去珍惜现有的生活,珍惜寸寸光阴,简简单单地做人,平平淡淡地度过心中完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