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绿水河二级电站4号水轮机增容技术改造效果分析
2013-08-29长金全兰舟
长金全 兰舟
(1.四川国众发电设备有限公司,四川德阳 618100;2.四川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41)
1 电站概述及改造历程
华电云南发电有限公司绿水河发电厂地处距离云南省个旧市100km的蔓耗镇。绿水河二级电站装机4台,1号水轮机型号为2CJ-W-146/2×15,额定水头305m,额定流量5.33m3/s,额定转速500r/min,额定出力13MW,发电机型号为TSW-286/115-12;2~4号水轮机型号为HL683-LJ-140,额定水头305m,额定流量6.02m3/s,额定转速750r/min,额定出力15.63 MW,发电机型号为TSW-286/115-12。
绿水河电厂二级站是一座引水式高水头电站,电站最大水头331m,最小水头295m,设计水头305m,引用流量23.39m3/s,设计保证出力16.5MW,装机容量 (13+3×15)MW。由于2~4号水轮机过流部件磨蚀严重,电站进行了两次较大的技术改造。第一次改造时间为1997年,改造对象为3号机组,由原来的HL683-LJ-140改为HLD261-LJ-140,发电机出力仍为15MW,转轮、导叶及导水机构更换,改造基本实现了预期效果,特别是导叶磨蚀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实现了3年大修的目的。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水轮机效率偏低。后来对2号、4号机进行了改造,2号机改造沿用3号机组改造方案。4号机组由原来的HL683-LJ-140改造为HL125-LJ-140,转轮、导叶及导水机构更换,改造基本实现了预期效果,实现了5年大修的目的。但降低了导叶高度,对蜗壳进行了改动,水轮机出力受到较大限制,发电机最大出力为15MW,对电站效益有一定影响,特别是丰水期弃水较多,不能超发。
本次改造对象为绿水河二级电站4号水轮机,目的是机组出力由15MW提高到18MW。首先恢复原流道,将蜗壳内填补物去除,恢复导叶高度为140mm。更换水轮机转轮、导叶、顶盖、底环、副顶盖、副底环、控制环及其他相关部件,其他埋入通流部件不变,机组转速750r/min不变,水轮机额定点效率不低于91%,同时,保证稳定性和抗汽蚀能力不低于改造前水平。
2 改造转轮水力设计介绍
2.1 背景分析
HL683转轮是当时最高水头段可以使用的唯一转轮。
(1)HL683转轮主要参数如下:
曾用名:HL133;
导叶相对高度 (B0):0.1;
最优单位转速 (n10):61r/min;
限制工况点单位流量:228L/s;
汽蚀系数σ:0.035(限制工况点);
使用水头:250~400m;
(2)电站主要参数如下:
设计水头 (Hp):305m;
额定转速 (n):750r/min;
水轮机额定出力 (N水):15630kW;
吸出高度 (Hs):-1m;
汽蚀安全系数(K):1.024。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3号机组水轮机选型基本不合理,单位转速略偏低,汽蚀安全余量严重不足,按现在技术要求,汽蚀安全系数应大于1.5,故绿水河电站4号水轮机汽蚀严重在预料之中。
电站2号、3号机组改造时采用D261转轮,汽蚀系数为0.025,汽蚀安全系数为1.98,完全满足电站安装高程。
本次改造任务技术要求出力由15MW增容到18MW,在电站水头不变情况下,流量增加20%,流速基本增加20%,同时,需满足汽蚀性能不下降和流道基本不变的要求。由于导叶高度和转轮出口尺寸不能改变,能量指标、汽蚀性能和稳定性同时满足要求的现有转轮基本不存在,只能在各项指标接近的转轮基础上设计新转轮。高水头机组水力损失有50%左右由导水机构产生,为此,本次设计充分考虑了导叶和转轮的匹配问题,对改造后的水轮机进行了CFD仿真计算。
2.2 叶片设计
2.2.1 参数确定
设计水头:Hp=305m;
额定转速:n=750r/min;
水轮机出力:N水=18000kW/η发=18000/0.95=18947kW;
最优点流量:Q优=QP/1.15=6.96/1.15=6.05m3/s;
尾水管进口直径:D=951mm;
转轮出口直径确定:D2=945mm;
为设计方便,将转轮直径D1调整为1420mm。
导叶高度:B0=140mm;
转轮直径:D1=1420mm;
根据欧拉公式:
假设转轮最优效率为96%,且cu2=0,则
转轮进口处旋转速度:U1=nD1π/60=750×1.42×3.1415926/60=55.76m/s;
圆周方向无量纲速度分量:cu1=0.48/u1=0.66591;
汽蚀性能初步校核:
上述参数基本满足汽蚀要求。
2.2.2 CFD仿真计算
在确定了转轮上述参数后,进行转轮CFD仿真优化设计,图1为最终计算成果。
为使设计样机尽可能与真机工况接近,在进行CFD仿真计算时将导叶与转轮进行了联合仿真计算,分别计算了导叶开度在8°、10°、13°、15°、20°的5种工况,导叶在小开度8°、10°时,叶片进水边低压产生,同时,从图2中可以清晰看出不同开度下水流出流状况,在个工况下叶片压力分布合理,机组的出力和额定点效率完全可以保证。
3 改造部件结构设计
绿水河电站为高水头电站,水轮机为两段轴型式中拆结构,在检修水轮机转轮时,不用拆发电机,在水机层,拆除中段轴、副顶盖、轴承、控制环等后就可以直接取出水轮机转轮。
本次改造转轮与原转轮在结构尺寸中略有变化,主要体现在转轮最大外径和转轮出口到底环平面距离增加。为在结构设计中尽量按原结构设计,将局部尺寸进行了修改,保证在不拆除顶盖的情况下可以取出水轮机转轮。将原下密封梳齿结构改为台阶密封结构,这样可以防止发生密封处自激现象,原尾水管未改动。
在解决顶盖变形方面电站积累了丰富经验,将最初的铸件顶盖改为实心铸件顶盖,将套筒结构改为无套筒结构,将顶盖法兰由原来85mm加厚为135mm。经过改造,顶盖变形量由2mm左右减小到接近0mm,克服了导叶运行中发卡现象,顶盖变形问题得到解决,保证了轴承和密封的安全可靠运行。本次改造沿用该方案。
导叶采用表面相对流速较低的带有偏心的负曲率导叶,提高导叶本体的抗磨蚀性能。活动导叶选用16只,采用ZG0Cr13Ni4Mo不锈钢整体铸造而成。活动导叶翼型与一般水轮机导叶不同,有较大偏心,使负压面平顺光滑,上、下轴径的过渡凸肩偏置于正压面,从而避免凸肩在背压面诱发磨蚀。
图2 计算工况
4 改造部件加工工艺
4.1 转轮加工
转轮采用19个叶片,转轮全不锈钢材料(ZG06Cr13Ni4Mo)。为保证型线要求,叶片正背面采用数控设备加工,上冠、下环过流面采用数控车床加工,转轮叶片型线及焊接剖口为三维造型数控加工,保证了叶片型线与设计型线完全相符,同时也保证了装焊转轮时叶片进口角度,以及叶片间开口误差远小于设计手册要求值。
4.2 导叶加工
导叶数为16个,材料 ZG06Cr13Ni4Mo,导叶板体型面在数控加工中心完成,导叶板体型线、轴颈尺寸、密封面完全达到设计要求,在导水机构装配时一次检查合格。
4.3 顶盖加工
本次改造由于顶盖没有套筒,轴套为铜基石墨自润滑,顶盖导叶孔的加工非常重要。首先,在顶盖半精加工时需采用数控设备,分度圆精度达到0.03mm/m以内,把16个导叶孔加工好,轴套位置的尺寸全部进入公差,再将轴套冷冻后放入,保证轴套与轴套孔有一定紧量,防止轴套滑动。
顶盖抗磨板在轴套装入后才能装焊。为防止高压水进入抗磨板和顶盖的间隙,将每一块抗磨板和顶盖焊实,保证高压水不能进入。将每个靠近轴套的抗磨板作为一个环形部件与顶盖和抗磨板焊牢。最后将轴套内孔在车序完成后,重新找正加工。轴套与导叶轴颈间隙0.06mm左右,以改善导叶受力状况,铜基石墨自润滑轴套具有摩擦系数低、承载能力高等特点,可以减少导叶与轴套配合面的磨损,轴套按十年使用寿命设计。
4.4 其他改造
顶盖上原有控制环导向环为铸铁材料,本次改造更换为铜基石墨自润滑环,能减少摩擦阻力,提升产品品质。
导叶轴套本次改造更换为铜基石墨自润滑轴套,为内藏式结构,大修时不用更换。
5 实际运行效果
本次更换设备制造质量较好,安装顺利。
机组在空转24h后,带负荷运行,对各个开度进行了试验,没有发现振动区域,机组出力达到设计要求,业主非常满意。2012年3月,4号水轮机改造后投入运行,至今效果良好。
6 总结
高水头机组的选型、水力设计、结构设计、加工工艺及安装要求都非常高,本次改造转轮几乎是混流式转轮小流量的极限,设计难度和加工难度比常规机组大。通过此次改造,笔者从实际运行维护中取得了宝贵经验,对高水头、高转速及中拆结构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本次改造经验可为同类型电站水轮机改造所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