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2013-08-28王风奇黄少斌李润钿林晓玲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毕业生大学大学生

王风奇 黄少斌 李润钿 林晓玲

(汕头大学,广东 汕头 515063)

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与招生速度迅速增长,高校毕业生既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又面临着就业观念上的重大转变。目前,虽然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形成,但是买方与卖方的矛盾却越来越严重。虽然每年社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不断增加,然而对于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来说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并且这种现象将会持续下去。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主要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应届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进入21 世纪以来,中国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创造历史新高。从1999年的160万到2005年的505万,短短的7年时间扩招了近400万人。大幅度地扩招所带来的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就是大学毕业生的飞速增长。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从2003 开始,随着第一批扩招后的大学毕业生参加工作,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每年以近70万的速度增长(如图表一所示)。①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数量如此众多的大学毕业生带来了就业问题,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2.6%,2007年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为71%,2009年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为74%。②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多,每年不能按时就业的大学生也在逐年增加,这给以后的大学毕业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图表一 (2005-2012年大学生毕业人数)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所在——结构性矛盾突出。尽管大学毕业生的绝对数量持续上涨,但是社会每年也在不断提供新的工作岗位。但是当前总的就业情况却是越来越严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结构性矛盾(企业需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之间的矛盾)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笔者就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原因做了问卷调查,其中有70%左右的大学生认为就业能力是决定大学生就业最关键的因素。这也与当今学术界和企业界对于这一问题的观点一致。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提醒我们,在高校大规模扩招提高全民素质的同时,要抓好高校教育质量,尤其是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既然就业能力是决定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那么什么是就业能力?就业能力包括哪些要素?虽然国内外关于就业能力的研究很多,但是目前并未形成统一的定论。然而从相关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无论就业能力的概念多复杂,归根结底就是能力的综合,并且是与个人就业相关的能力的综合群。本论文主要的针对对象是大学生群体,所以根据文献资料以及对大学生的调查研究,在综合分析各家观点的基础上。从三个维度定义大学生就业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就是大学生个人为了实现更好的就业,而不断提升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包括专业技能、实践能力以及开拓创新能力。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专业技能,包括专业技术能力、专业操作能力等;第二,实践能力,包括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第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核心,专业能力是实现就业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实现顺利就业的保证。三种能力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构成大学生就业能力三维模式。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请回答你所掌握所学专业基础知识的程度?”仅有8.5%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基本掌握了本专业的基础知识;65.4%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于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一知半解,而有26.1%的学生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处于模糊状态,这必然对他们的就业能力带来较大的冲击。造城上面问题的原因主要为以下几个因素:大学教师的授课方式问题;大学身本身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当前国家对于高校专业教师的评价机制等等。

(二)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欠缺。通过对企业的回收的调查问卷分析,只有10%的企业认为大学生基本具备参与就业的实践能力,60%的企业认为当前大学毕业生缺乏沟通能力、人家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30%的企业认为当前大学生缺乏各种实践能力。可以看出当前高等教育的培养机制已经与企业的需求存在严重的不一致;同时在关于当前大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意识这一问题的调查显示,只有8.2%的企业认为他们所招聘的大学生在日常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地思考。问题的严重性已经越来越突出,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随着社会的改革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当前的大学生却并未认识到这种变化,仅仅只是安于现状,当然也就无法适应当前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

(三)当前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根据调查结果,27.9%的大学生根本没有考虑过为自己制定大学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毕业之后的规划根本未曾考虑过;55.1%的大学生表示考虑过这个问题(包括大学四年的和毕业之后的),但是却不知从何着手;只有17%的大学生表示为自己制定过职业生涯规划,然而其中仅仅有22.3%的学生表示考虑过毕业之后的从业方向等问题。以上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相当薄弱,这一方面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机制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大学生的自觉意识的薄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已经刻不容缓,这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社会的和谐。

由此可见,当今大学生就业能力缺乏已经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政府、高校、企业以及大学生应该如何承担各自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已经摆在大家面前。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途径

(一)政府应该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提供可靠的保障。政府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导力量,应主要立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外部环境的建设,对大学生就业政策进行宏观调控,进一步改进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政策。首先,进一步完善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培养模式,促进校企合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其次,为大学生就业扫清障碍,逐步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市场体系;再次,不断完善大学生创业机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二)高校应改进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机制,使之与市场接轨。作为高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以更好的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首先,加强就业观念的引导和教育,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是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应该承担主要的责任;其次,加强对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第三,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完善就业能力培养体系,高校应该调整现有的教学模式,以社会与企业的需求为导向,注重培养大学生品格教育、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

(三)企业应加强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社会责任意识。首先,加强校企合作,改进校企合作的模式。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已经过于简单化,如何让学生在实习期和校企合作中得到更多的锻炼是改革的方向;其次,企业应该进一步融入高校的教育改革。企业应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高校在大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所能提供的只是理论的引导,企业所承担的任务则是对于市场环境的引导以及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等等。只有两者结合,学生才能对就业形成全面的认识。

(四)大学生作为就业活动的主体,应该自觉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第一,大学生自身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升自身的职业规划的意识;第二,不断提升自己的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提升个人的职业素质;第三,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个人可持续就业。

四、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社会意义

(一)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推动就业的重要保障。在市场经济的时代,在优胜劣汰的规则之下,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这一变化,大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前提下,还必须根据社会的需求并结合自身的具体实际,培养并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惟其如此,才能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顺利发展,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大学生作为就业大军中比重最大的群体,其就业问题的顺利解决能够缓解我们所面临的严重的就业压力。只有这样,政府才可以花费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解决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口等人群的就业工作。

(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与高等教育的发展紧密相关。高等教育质量的好与坏、优与劣,完全可以就业作为衡量的标准。因为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产品,高等教育则作为大学生培养的主体,对于大学生的就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表现的非常明显(当时的大学生包分配),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大学生入学人数的迅速增长,高等教育中出现了许多过去我们所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校的硬件设施与学生的规模不相匹配,师资队伍的建设落后于学生人数的增长等等一系列问题。所以面临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我国的高等教育是因循守旧,还是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道不能也无法回避的难题。

(三)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从当前多渠道反馈的信息我们可以看出,在寻求工作的过程中由于不断受挫而产生的对社会的仇视情绪在不断增长,这种情绪的出现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进而导致影响社会不和谐因素的出现。同时,大学生作为每个家庭的希望,家庭希望通过高等教育的培养为其提供依靠和支柱,然而目前的就业难的现状,使得非常大一部分毕业生不能顺利实现就业。这势必引起广大家庭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怀疑,如果此种状况继续持续下去,大量的人才势必外流,这将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进而影响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以及研究,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是当前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转变高校的教育职能、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是当前政府、高校以及大学生本身应该努力的方向,这已经刻不容缓。

[1]王一敏.当代青年的职业选择与指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周文霞.职业生涯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张再生.职业生涯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4]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 (3) .

[5]谢志远.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1).

[6]赖德胜.缓解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政府职责[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8).

[7]杨邦勇.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龙岩学院学报,2007(4).

[8]赖德胜.缓解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政府职责[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8).

[9]李静.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0(2).

猜你喜欢

毕业生大学大学生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