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谈误事 实干成事——写在《中国黎学大观》(多卷本·历史卷)、《黎学新论文集》首发式之际

2013-04-11陈立浩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黎族实干海南

陈立浩

(琼州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海南 五指山 572200)

2012年12月9日上午,琼州学院在三亚新校区,举行《中国黎学大观》(多卷本·历史卷)、《黎学新论文集》(上下册)首发式。《海南日报》于12月11日,报道了首发式消息。两部黎学研究新著,在琼州学院举办的首届黎学国际研讨会上作为礼品和图书交流,赠予与会代表。

琼州学院武耀廷院长主持新书首发式,海南省社科联主席、党组书记赵康泰和贵宾代表分别讲话致辞。赵康泰主席充分肯定了琼州学院多年来研究海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取得的成果,指出在这一研究领域,该校在全省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学院党委韦勇书记在讲话中强调研究海南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他表示学院要特别加强和深化海南黎学研究,在黎学研究领域与时俱进,不断取得新成果。笔者作为上面两部黎学研究新著的执行主编,在会上倾吐感受,即兴发言,联想到中共中央习近平总书记近期所讲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治国之理,受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启迪,由衷地道出“空谈误事,实干成事”的话语。这是我数十年潜心于民族文化研究的切身感受和深刻体会。从科研工作层面讲,我感到唯有实干方有成就。笔者于此,联系从事民族文化研究的实际,就实干要敢于攻坚克难、实干要勇于不断创新、实干要坚持与时俱进等几个问题,略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实干要敢于攻坚克难

科学研究,必须要务实,要有实干精神,经过不懈努力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就。马克思曾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就教导我们在攀登科学的道路上,若只是空谈,而无实干精神和坚强的意志与毅力,是不可攀越前行的,自然也就无成果可言。我国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有这样两句名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中讲“躬行”之必要,就是讲实践的重要,实干的重要,如果不去实践、实干,不会有什么理想的结果。笔者如今皓首方知实践贵,深感实干精神不可缺。这里,我不妨从具体的事例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1992年春,海南省在椰城海口举办首届国际椰子节。当年元旦前夕,有单位和朋友建议我为这一隆重的节庆活动写点反映海南本土文化的作品,作为首届国际椰子节的献礼之物。我于1990年调至现今的琼州学院任教,到校后创建了民族文化研究室,担任首届室主任,从此开始了对海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工作。起步之初,我先后在《海南日报》发表了《漫话“三月三”》、《黎族“放槟榔”婚俗趣谈》、《毛盖采风话椰树》,以及《古朴的器物,古老的文化》、《奇异的民俗,多彩的文化》、《歌声道椰情,传说叙椰事》、《椰风劲吹,椰香四溢》等海南椰文化散见系列文章。也许正是这些散篇文章引起了朋友们的关注,他们才对我提出了上面那样的建议。

海南举办国际椰子节,将古老的椰文化与黎族苗族人民传统节日“三月三”民俗文化两相结合,节庆内涵极为丰富。首届国际椰子节活动,是海南建省办特区以来第一个融经贸洽谈、观光休闲为一体的大型国际性旅游文化节庆。作为一位人文社科工作者,理应为此尽微薄之力,做一点实事,于是决定编写一本题为《海南椰文化·民俗三月三》的小册子。然而,时间紧迫,资料缺乏,怎么办?我当时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实干,日以继夜地实干。白天勤跑图书馆查阅文献,搜集资料,有时还要翻山涉水深入乡村采风,而晚上是全心身地伏案整理材料,逐渐地形成全书的框架,拟定了编写提纲。经过100多天的日夜奋战,完成了《海南椰文化·民俗三月三》的书稿。该书出版印刷上万册、海南国际椰子节组委会随即在海口召开了首发式大会,一本小小的《海南椰文化·民俗三月三》,为首届国际椰子节增添了一个小亮点。

海南举办首届国际椰子节,迎来八方宾朋,海内外游客,人们宝岛观光、考察项目,洽谈经贸,这让世界了解海南,为海南走向世界,搭建崭新的平台。它借助“椰子节”与“三月三”节庆活动,把海南宝岛特有的传统文化加以广泛宣传,通过多种渠道介绍出去。与此同时,椰子节又组织前来参加节庆的国际友人、海外侨胞和国内同胞开展将传统习俗与时代新意相结合的综合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大型的椰子节庆活动,展现了大特区的精神风貌,塑造了大特区的美好形象。

科研工作取得成就,是以实干精神克服困难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我们常说的时间紧迫,资料缺少,这些是最常见的困难。我们不仅要以实干精神克服这类困难,更要以实干精神勇于排除和克服人为制造的种种困难,让实施的科研工作顺利进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的出现,往往对科研工作者产生极大的伤害,形成不小的无形阻力。长期从事科研工作的同志,在这方面都会有或多或少切身的感受和体会。比如说某项课题都已成书稿了,却有人在领导面前说那是假的,撰写人还被传去问个究竟;明明是合作著作,有人却制造是非,颠倒黑白,肆意诽谤,把合作说成剽窃、占为己有;应该出席的会议,或应该到会发言,却被某些人施展手段,予以阻难;拟订做项汇集数十册专著的大型新课题,有人却说那是原有几本书的翻版;至于在暗地说怪话,打小报告,更是司空见惯。这些人为制造的障碍、形成的阻力,不仅是对撰稿人的极大伤害,对科研工作者意志和毅力的考验,更是对科研工作者有无实干精神克服困难的实际检验。务实、实干,坚持实事求是,这是科研工作者基本的道德品质。大凡务实、实干的科研工作者,面对上述种种非议和排斥、打击,自然是很气愤和痛恨的,然而更是激发自己的实干精神,更奋发进取做好科研工作。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中国思想史专家蔡尚思先生曾写过一首《苦中奋斗》的诗,其中的“贤哲多从苦中来,苦中奋斗才可取”两句诗甚为世人称赞,不少富有实干精神的学者,每每都以此诗自勉,同时也从“苦中奋斗”获得科研成果。

实干要勇于不断创新

我国近代学者梁启超在谈治学时,提倡“善疑、求真、创获”,这六个字说明治学不仅要善于独立思考,坚持实事求是,而且还要勇于独辟蹊径,走创新之路。这正是我们科研工作者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

创新是当今时代的最强音。我们党中央多次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本质上是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同时又是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在这“探索”、“超越”的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创新精神,它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竭力力。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八大又提出“五位一体”的伟大战略,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不断创新,党的理论的不断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不断丰富和完善。可以说,当今就是创新的时代。我们作为新时期的科研工作者,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勿忘“创新”这一时代的最强音,在务实求真的实干中要勇于不断创新,坚持走创新之路。我们倡导科研工作者要实干,但绝非是蛮干,而是要求科研工作者具备较广博的学科知识,较深厚的理论基础,较高的科研素质,工作踏实,求真务实,在实干中探索新情况、新问题,在撰述中力求有新的建树,新的突破。对此,笔者联系具体的事实试作进一步的论述。

黎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具有代表性的纺织文化,就富有深邃的内涵。黎族民间数千年沿袭、传承的织锦,是黎族的民族瑰宝,是黎族人民的智慧结晶。海南黎族传统的纺染织绣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遣产名录,成为海南第一张具有世界级的文化名片。人们研究海南黎族文化,没有人不关注黎锦的。有的学者精选黎族织锦,汇编成册,公开出版问世,如王学萍主编的《黎族传统文化》、符桂花主编的《黎族传统织锦》、《清代黎族风俗图》、蔡於良编著的《黎族织贝珍品——龙被艺术》等,就是这种类型的图书。除此而外,有的学者探究黎族织锦的古老历史,有的研究黎族织锦图案的分类及其特征,有的评介制作黎锦的代表人物,等等。黎族织锦具有多方面的价值,除民族经济、社会历史之外,还渗透于多种学科之中,诸如民族学、历史学、民俗学、哲学、美学和文艺学等。笔者查阅相关资料,似乎还未见到从哲学、美学的视角解读黎族织锦的资料,于是决定在这方面做点实际工作,便与陈兰老师一道,先后撰写了《古老的纺织艺术 古朴的生态理念——试论黎族古代纺织文化的生态价值》、《实用与审美结合的创美实践——黎族“树皮布”与传统织锦的美学内涵探析》、《人的本质力量的颂歌——黎族织锦人纹图案“大将军”解读》、《民族的审美理想 民族的独特艺术——黎族传统织锦美的形态探析》、《浅议黎族传统织锦纹饰图的造型美》、《黎族传统织锦的美育功能》、《民族的标志 民族的精神——黎族传统服饰美学价值浅析》、《黎族传统织锦品牌文化的塑造与拓展》等系列论文。这些文章刊载问世后,笔者陆续收到一些反馈意见,读者认为这是研究黎族织锦的新路径,提升了黎族织锦研究的学术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十分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工作,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启动了相关的重大课题,比如编撰出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多卷本)、《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多卷本),以及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和民间谚语三套集成等。笔者在贵州大学任教期间,参与了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中的《布依族文学史》。调至琼州学院后,又参与了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中的《黎族教育史》,并承担了该书的主笔任务。笔者在撰写黎族原始教育时,就怎样写,写什么,篇幅怎样安排等问题,进行反复思考。我参阅有关资料,大凡谈及某某民族的原始教育,一般都依据原始社会的特征加以简略概述。若是照此去做,工作量不大,且有范文参考,写起来快捷,容易完成任务。我当时心想:这是国家级课题,要求严格,强调高质量,要尽量提高学术水平。于是,我试作探索开启新的视角,运用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心理学和宗教学等多学科知识,对黎族的原始社会史,以及原始社会的生产、文化和宗教等加以综合考察研究,特别是深入研究原始社会的生产、文化和宗教与原始教育的密切关系,然后从“大教育”入手,大胆地以“黎族的原始教育”为题,将它列为《黎族教育史》的第一编。在这一编分设“黎族的原始生产与教育”、“黎族的原始文化与教育”、“黎族的原始宗教与教育”、“黎族原始教育的特征”等四章,每章又分设若干节。笔者在这编以3万余字的篇幅,从不同的角度多层次论述了黎族的原始教育。编写组把这编的书稿提前打印邮寄北京,请多卷本《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的主编韩达先生审阅。事后,主编韩达至函《黎族教育史》的主编和副主编。他在来函中写到:

“黎族是一古老民族,也和不少民族一样,缺乏文字记载的史料,能够做到设立编、章、节,有内容,有观点,反映和总结这段教育历史(原始社会部分),诚属不易,应是创举。这也是国家民委请不少专家审定我们多卷本书稿后,共同的看法。我为你们辛勤劳动的成果高兴,并致谢意”。

《黎族教育史》送审书稿,由国家民委教育司组织专家评审一次通过。专家认为《黎族教育史》的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少数民族教育的历史,在资料缺乏,可资借鉴的史料不多的情况下,首创补空,已达到了出版水平。”该书由国家民委安排云南、广东、广西三省区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编写数千年的黎族教育史,文献资料微乎其微,有关的材料几乎都要从社会调查研究中索取,其工作量之大,任务之艰难,可想而知。编写组的同志迎难而上,走出校门,深入黎乡,调查采访,实地考察。多少个寒暑假日,多少个炎炎烈日,编写组的同志都奔跑在山区黎乡,有的还带病坚持在调查研究第一线。反反复复的深入调查,一次一次的考察核实,终于掌握了翔实的资料,撰写了一部填补空白的《黎族教育史》。这项课题的科研实践,既让我感到唯有实干才有成效,更让我体会到科研工作切忌因循守旧,只有在实干中勇于创新才会有创建,才会有新的突破,这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所要攀越的境界。

实干要坚持与时俱进

“事业无穷年”,这是唐代韩愈的诗句(见《秋怀诗十一首之一),它说明做任何事业是没有尽头年月的。我们做学问、搞科研,正是一种没有尽头年月的事业。所谓学海无涯,学无止境,正是这个道理。因此,科研工作者应遵循“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的规律,以坚毅、持久的精神,推动科研工作与时俱进,才能不断取得新成绩。笔者在琼州学院从事海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工作20余年,回顾这期间的科研实践,可以说是走了一段与时俱进的历程。

琼州学院研究民族文化的机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1990年始建民族文化研究室,几年之后扩建为研究所,进入新世纪组建研究中心。这期间,我在主持民族文化研究的岗位上,不断地挑选相关课题,获得不少科研成果。在担任民族文化研究室主任时,先后主编出版了三本著作,一本是组织杨兹举、范高庆等多位中文系老师,编写了《海南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析》;一本是组织黄德臻、林日举、陈兰等同志完成了国家教育部专项科研基金资助的课题《黎族“合亩制”研究》,这是研究“合亩制”的第一本学术著作;另外一本就是前文提到的《海南椰文化·民俗三月三》。在民族研究所担任所长几年间,新的研究成果以《黎族教育史》为代表,该书系国家“八五”期间中华基金课题。时任学校党委书记曾宪勇、校长麻凤鸣教授和笔者共同组织策划。我作为该书的主要撰稿人,拟订全书的编写提纲,负责全书的修改和统稿工作,并组织符泰光、林日举、范高庆和黎雄峰四位老师完成部分章节的撰稿任务。进入新世纪,学院组建民族文化研究中心。新的研究机构,展示出学院在民族文化研究领域新的风貌、新的实力。这期间,《五指山民族文化研究丛书》的问世,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笔者与几位老师参与海南省重大社科课题“海南历史文化大系”的编撰工作,更是标志学院研究海南民族文化上了新台阶,收获了新成果。

2006年,海南省启动编撰“海南历史文化大系”这一浩大工程,这是时任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周文彰主持的省内重大哲学社会科学课题。该“大系”分为特区、历史、社会、文学、民族等10个分卷,每个分卷汇集10部专著。“大系”领导小组和学术委员会从全省高校和相关部门聘请10位专家学者,分别任各分卷主编。笔者担任民族分卷主编、组织学院杨滋举、林日举、范高庆等多位老师,以及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海南省民族博物馆和海南省民族研究所的几位学者,按计划完成民族分卷10部专著编撰任务,并受到好评。这一全省性的重大学术活动,对于琼州学院和笔者在海南民族文化研究领域的地位,应该说作了客观的评价。笔者是一位返聘教师,但心系学院民族文化研究工作,主动积极向省社科联和学院相关领导提出创建海南省民族研究基地的想法,并执笔撰写创建“基地”的论证报告。鉴于学院近20年民族文化研究积累的经验,取得的成果,学术的地位,成立“基地”便是水道渠成。在2008年12月,由海南省社科联与琼州学院共建的“海南省民族研究基地”正式在琼州学院挂牌。学院科研机构从研究室、研究所、研究中心到研究基地,是一个逐步发展、上升的过程。与此同时,笔者主编的科研成果从上述的单行本、“研究丛书”到“大系”中的“民族分卷”,一路走来,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跨越,这是实干中与时俱进的跨越,是实干中与时俱进的前行。

海南省民族研究基地诞生之日,就聘请笔者为首席学术顾问,我深感责任重大,不敢有一点松懈,只有务实苦干,勤于笔耕,力求研究工作与时俱进。我经过反复思考和多方面的准备后,申报了《中国黎学大观》 (多卷本,分设历史、文化、社会、文艺、生态共5卷,每卷汇集5部学著,约100万字。)课题,旨在对黎学进行系统、全面研究。该课题于2009年获得海南省社科联、教育厅批准立项,后又入选为国家新闻出版发展项目库的项目。现在《中国黎学大观》“历史卷”正式出版发行,文化卷发排,其余各卷正在撰稿之中。在推出《中国黎学大观》“历史卷”的同时,笔者与韦勇、武耀廷两位主编一道,编辑出版《黎学新论文集》 (上下)两册,百余万字)。如今,笔者又启动了《黎学新论文丛》 (约200万字)的编撰工作,待《中国黎学大观》5个分卷出齐,将向读者奉献一套由《黎学新论文集》、《新学新论文丛》、《中国黎学大观》 (多卷本)组成的黎学研究系列读物,它们的面世将展示出我们在黎学研究领域与时俱进的发展历程。

结 语

这篇短文,既是笔者谈自身的感受和体会,又是记录笔者在各级领导的热情关怀与支持下,得到多位学者的同心协作,20多年来在琼州学院研究海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特别是黎学研究的点点滴滴,粗略地概述了基本情况。从这个层面讲,它可视为笔者和琼州学院研究海南民族文化的启始和几个阶段与时俱进发展历程的小记,具有历史记载的意义。尊重和珍惜历史,是科研工作者的基本职业道德。我们不应忘记历史,因为忘记历史就是背叛;当然,我们也不应割断历史,割断历史的做法不是无知,就是某种私欲的暴露。笔者尊重历史,珍惜历史,便借琼州学院召开《中国黎学大观》(多卷本·历史卷)和《黎学新论文集》首发式之机,倾吐几句由衷之言,算是与诸位同仁的交流与沟通,共同谋求我们“无穷年”的科研事业与时俱进,以实干和创新精神培育新的丰硕成果。

猜你喜欢

黎族实干海南
黎族小伙闯“深海”
《黎族母亲》等
比武激活力 实干写担当
新理念实干 高质量作为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做事应经得起“火炼”——实干不能玩“虚”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为海南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