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缘经济视角的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以广东省徐闻县为例

2013-08-28秦伟山张义丰孙锴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年5期
关键词:徐闻县经济区区域

秦伟山,张义丰,孙锴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0 引言

地缘经济关系是区域经济关系中的一种,是指区域之间在地理、文化、政治、经济上的相互联系及其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1]。这种关系通常表现为或者是联合和合作即经济集团化,或者是对立乃至是遏制、互设壁垒等,前者称之为互补关系,后者称之为竞争关系。在地缘经济中,地理因素是其基本要素,一个区域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会对区域的发展、地区经济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地缘经济正是研究如何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在区域竞争中保护地区的自身利益。区域是一个大系统,区域内部各组成单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促进区域在协调与竞争中不断发展[2-5]。区域发展的目标具有多元性、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及土地利用的多宜性等,使得不同地域同时具有多种功能[6-7],因此,区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必然存在。区域经济发展受周边区域的作用和影响,影响程度大小取决于地缘关系的密切程度。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地缘经济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8-12],大多采用欧氏距离法来测算区域之间地缘经济关系的大小[13-15],在指导区域、城市、城市群等发展上给予了一定的决策支持。但是大多研究区域选择的是全国层面[16-17]或者单一研究区域内部关系的[18-19],并且没有从定性的角度进行比较论证,区域发展不能忽略区域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因此在区域战略与发展路径方面的可操作性建议略显不足。

本研究以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经典的欧氏距离法,对相应的指标进行全面优化,增加多个反映信息化、科技化以及研究地域特色的指标,研究县域单元与周边多个经济区的关系,从而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路径的制定提供详细的决策支持。

1 研究区概况

徐闻县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广东省西南部,东经109°52'~110°35',北纬20°13'~20°43',东、西、南三面环海,即东临南海,西濒北部湾,南隔琼州海峡,是大陆通往海南岛之咽喉。全县总面积1 954.60 km2,其中耕地7.13万hm2,土壤类型多样,其中以砖红壤土类、水稻土类和滨海土类为主。徐闻海岸线曲折,海岸线长达372 km,海湾和岛屿众多,但构造地貌结构较为简单,以火山熔岩台地及火山丘陵为主。境内地势呈波伏状,北部及中部较高,分别向三面沿海倾斜,境内中北部广布起伏和缓的火山熔岩台地及火山丘陵;沿海则分布有海滩、海积砂堤砂坝、海积平原、海积阶地及海蚀阶地等。徐闻县属热带季风气候区,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23.3℃,年平均降雨量1 364.1 mm。全县总人口693 223人,其中:县城75 075人,非农业人口135 579人,城市化率为19.56%。

徐闻县2011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981 431万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87 997万元,增长6.9%;第二产业增加值133 459万元,增长16.6%,其中工业增加值为108 152万元,增长15.3%,建筑业增加值25 307万元,增长22.0%;第三产业增加值359 975万元,增长20.5%。人均生产总值13 973元,增长13.0%。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50.2:13.0:36.8调整为49.7:13.6:36.7。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2 551万元,比上年增长59.9%。

国民经济中,产业结构极不合理,第一产业的比重过大,第二产业的比重最小,并且增长率不稳定,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较大,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出现负增长现象。第三产业的发展稳中有增,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近年来明显加快。徐闻县属于典型的“资源诅咒型”区域,经过多年单一产业的发展,经济发展方面问题突出,在产业结构、产业体系、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区域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众多问题[20-22]。

2 相关区域及数据来源

2.1 相关区域选择

从中观区域尺度上看,徐闻县南临海南国际旅游岛经济区,西连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东接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在相关研究区域选择上按照相关性和代表性的原则进行选取。其中,海南国际旅游岛经济区中选择GDP排名前六位的海口市、三亚市、儋州市、文昌市、琼海市和澄迈县;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中选择最有代表性的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江门市、东莞市和中山市7个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选择南宁市、玉林市、防城港市和北海市4个中心城市,因为崇左市的数据不全,暂不列入研究范围。

2.2 数据来源

为使本研究具有时效性,研究数据全部采用中国统计信息网公布的各县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2012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的最新经济和社会各项数据。

3 徐闻县地缘关系定性分析

3.1 徐闻县区位条件分析

徐闻县处于北部湾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和海南国际旅游岛辐射的边缘地区。从空间关系上来看,处于三个区域相连形成的三角形的重心区域。县域经济发展中面临三大经济区的边缘化影响,资本和人才大量外流,在周边“极化”效应不断放大的过程中,从外围圈层吸引走的产业与资本将会大于从核心圈层外溢出的产业与资本[23]。因此,徐闻县处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典型“三角重心塌陷”地区,表面上区位条件的优势在实际上是边缘化带来的资本、技术和人才的加速扩散(图1)。

图1 徐闻县“三角重心塌陷”示意图Fig.1 “Cave in of center gravity”of Xuwen County

3.2 徐闻县与周边地缘经济区发展对比分析

从三大经济区定位和徐闻县十二五发展规划定位来看,徐闻县发展方向与周边三大经济区的定位都有共同和互补之处。从珠江三角洲的定位来看,作为世界先进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基地以及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其溢出效应必将为边缘区的徐闻县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技术、资本和人才的溢出为徐闻县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先行条件;同时,珠江三角地区的广阔客源市场是徐闻县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撑。海南国际旅游岛与徐闻县仅隔琼州海峡,从空间区位上来看与徐闻县的距离最近,同时在产业与发展方向上共同之处也最多,重视发展以旅游为主导的第三产业以及加强热带现代农业的发展为海峡两岸提供了协同发展和规模效应的机遇;同时海峡两岸协同发展、共建首个海峡经济新区的战略是实现区域联动的重要途径。徐闻县是北部湾经济区联动珠三角经济区的门户城市,同时也是广西北部湾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图2)。

徐闻县今后的发展应该尽量向周边经济区靠拢,充分发挥地缘优势,承接中心地的要素扩散,实现区域联动和协调发展。北部湾经济区、海南国际旅游岛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三大区域对徐闻县的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如何,需要采用定量的方法予以合理论证,从而正确指导徐闻县在地缘经济上的发展思路。

4 徐闻经济发展的地缘关系定量测算

4.1 地缘经济关系测算方法

图2 徐闻与周边地缘经济区发展对比分析Fig.2 Comparison analysis of Xuwen and its geo-economical regions

地缘经济关系理论上分为竞争型关系和互补型关系。竞争型地缘经济关系是指由于地区间在经济结构、资源状况和自然地理条件方面的相似性,使得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对资金、技术、人才、资源和市场产生相同的渴求与竞争;互补型地缘经济关系是指不同地区可以互通有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13,15]。对地缘经济关系状态的测度主要依据不同地区的相似性或差异性,测度方法多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欧氏距离法(Euclidean distance)[14,17]。

4.1.1 选取评价指标。在欧氏距离计算的指标选取方面,学者们大都选择了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地区职工工资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和农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3个指标[13-18]。但是这3个指标的选取太过概括,适用于研究大区域区际关系(如省际间),而在研究小区域(如县域间)区际关系上不能充分体现区域间的复杂关系,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总产值的区际差异不能充分代表区际的经济差异,本研究拟用二、三产业增加值予以替换。本研究在充分考虑全球化、信息化的影响以及所选研究区域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将选用8个反映物力资源、人力资源、资本、产品流动性和交通运输能力的综合性指标(X,Y,Z,S,T,W,H,Q)。即:

式中:X为地区投资能力的大小,也是前人经典研究模型的重要指标;Y选二三产业增加值与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更能凸显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Z选用职工年均工资额与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目的是体现职工实际收入的真实比重;S为地区金融实力,金融实力的强弱对区域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增加这一重要指标;T为地区吸纳外资的能力,吸引外资能力的强弱也能准确地反映一个地区对周围资本的集聚能力;W为地区公路货运能力的大小;H是根据研究区18个县市中有16个均为港口城市的实际情况选择的一个指标;Q反映一个地区创新能力的强弱,创新能力反映一个地区科技能力的强弱,创新能力是影响区域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以上8个指标的选取将更加全面和准确地计算徐闻县与周边区县的地缘关系,为制定适合徐闻县实际的发展战略提供了基础。

对所选择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公式如下:

式中:Xi为系列数据的平均值;SX为系列数据的标准差;n为系列数据的样本个数。Y',Z',S',T',W',H',Q'计算方法与X'计算方法相同。经计算得到徐闻与周边经济区17个相关区域的标准化值(表1)。

4.1.2 欧氏距离计算。假设目标区域的X,Y,Z,S,T,W,H,Q的标准值分别为X0',Y0',Z0',S0',T0',W0',H0',Q0',则该区域与相关区域的欧氏距离计算公式为:

式中:i为某一区域的序号。

为了便于识别,对欧氏距离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公式为:

式中:Di为所有相关区域欧氏距离的平均值;Sdi为所有相关区域欧氏距离的标准差;n为相关区域个数。

4.1.3 欧氏距离调整。由于地理区域、交通可达性等对区域之间资本、人员、技术的流动影响很大,根据空间距离对经济影响的衰减效应理论,对标准化的Di'进行调整,地理位置的远近用地理位置权数d表示,调整后的距离用Ki表示,则:

设定徐闻与相关研究区域的距离权重如下:实际距离在100 km以下取权重系数d=2;实际距离在101~200 km,取权重系数d=1.8;实际距离在201~300 km,取权重系数d=1.5;实际距离在301~400 km,取权重系数d=1.2;实际距离在401~500 km,取权重系数d=1;实际距离在501~600 km,取权重系数d=0.8;实际距离在600 km以上,取权重系数d=0.6。通过全国公路里程查询网站查询徐闻县与研究区17地市的公路距离,调整后的欧氏距离的值见表2。

4.1.4 地缘经济关系阀值区间的确定。参照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本研究的实际情况,将计算结果分为5种类型:当Ki>1时,定义为强互补型;当0.5<Ki<1时,定义为一般互补型;当-0.5<Ki<0.5时,定义为不确定型;当-1.0<Ki<-0.5时,定义为一般竞争型;当Ki<-1.0时,定义为强竞争型(表2)。

本研究在通过分析计算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定性研究,发现当-0.5<Ki<0.5时,即Ki的绝对值相对最小时,该区域与研究目标区域的地缘关系在弱互补和弱竞争关系之间变动。单纯通过计算结果难以确定地缘关系的类型,故本研究引入了“不确定型”这一类型,以便与其他4种类型进行区分。

表1 徐闻与17区域指标值与标准化值Tab.1 Index of standardization of Xuwen and other 17 regions

4.2 基于欧氏距离的地缘经济关系发展对比分析

欧氏距离计算结果(表2)显示,从三大经济区总体情况来看,跟徐闻县地缘经济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海南国际旅游岛经济区,其次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最不密切的是北部湾经济区。其中在海南国际旅游岛经济区中跟徐闻县有强互补关系的区域为海口市和三亚市,说明徐闻县与这两个市域在产业结构上具有互补性,在区域发展和创新能力方面差距较大;具有强竞争型关系的区域主要是文昌市、琼海市和澄迈县,说明徐闻县与这3个县市之间在产业结构上部分雷同,经济发展基本处于同一阶段;儋州市与徐闻县的地缘经济关系为不确定型,说明该市与徐闻县之间的地缘经济关系不是很大,影响力较小。

在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中,具有强互补关系的是广州市、深圳市和珠海市,说明这3个市相对徐闻县来说在产业结构上互补,在经济发展阶段上和社会发展水平上也远高于徐闻县;剩余的佛山市、江门市、东莞市和中山市与徐闻县的地缘经济关系为一般竞争型和不确定型关系,说明对徐闻县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是很大。

表2 徐闻县与17个区域地缘关系Tab.2 Geo-economic relationship of Xuwen and other 17 regions

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选择的南宁市、玉林市、防城港市和北海市与徐闻县的地缘经济关系为一般互补、一般竞争和不确定型,说明该经济区对徐闻县社会经济发展的地缘经济关系影响不大。

可以看出,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地区选择的GDP排名前六位的县市中,跟徐闻县的关系处于两个极端,也说明徐闻在对接海南国际旅游岛经济区的发展中机遇和竞争并存;在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中选择的7个研究城市中,广州、深圳和珠海等龙头城市跟徐闻县具有强互补关系,因此对徐闻县的区域发展主要是带动和促进的作用;在北部湾经济区中选择的4个研究城市均与徐闻县关系不是很大。

5 地缘经济视角下区域发展战略选择

5.1 徐闻县空间发展战略选择

根据欧氏距离法计算的结果分析,在徐闻县县域经济的发展中,要充分利用紧靠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地缘优势,加强与海口市、三亚市的区域合作,同时注重与海南省其他市县间的产业协同发展,打造产业聚集的规模效应;在与本省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联系中,要主动创造条件承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构建县域现代化产业体系;利用港口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和物流业。因为与北部湾经济区的地缘经济关系不是很大,近期可以适当加强与该经济区的联系,创造机遇,促进共同发展。同时在空间北向发展上要注重与湛江市及市域范围内各区县的协同发展,力争优化发展环境。徐闻县在空间上的发展战略总体可以概括为“东承、西连、北优、南进”。

5.2 徐闻县发展战略界定

5.2.1 从地缘经济的角度出发,谋划建立海峡经济区。琼州海峡两岸经济发展劲头比较迅速,尤其是随着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建立海峡两岸新区,成为一个可以期盼的战略构想,如果海峡新区能够建立,必将为海峡两岸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

5.2.2 打造徐闻国际海峡城市。徐闻县国际海峡城市的定位是徐闻县地域特征的典型体现,海峡城市的定位有利于徐闻县城市形象的打造和发展机遇的提升。要充分认识到徐闻的特殊地缘优势,以“海峡”为纽带,把徐闻从沿海县城建设成为“生态型、休闲型、文化型、港口型”的中等海峡经济城市[23]和国际有名的海峡旅游新城。在空间上,将县城中心徐城镇和规划新城中心海安镇打造成为国际海峡城市的旅游综合体,以旅游休闲为导向进行土地综合开发,合理配置度假酒店集群、综合休闲项目、休闲地产社区,打造整体服务品质较高的旅游休闲聚集区。

5.2.3 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热带农业观光旅游。徐闻县第一产业发展良好,盛产热带亚热带作物,是“国家热带作物名优基地”、“中国菠萝产业龙头县”、“中国冬季蔬菜龙头县”、“中国香蕉第一县”和“中国无公害果菜十强县”。“愚公楼菠萝”、“徐闻良姜”、“徐闻山羊”三个优质农产品品牌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徐闻县应该充分利用当前发展基础,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促进产业升级,发展热带农业观光业。

5.2.4 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新型工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徐闻县工业基础相对落后,应该充分利用珠江三角洲的地缘经济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充分借力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扩散效应和博赊海洋产业聚集区打造,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产业发展战略,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布局、集约发展新型工业。完善基础设施和强化优惠政策配置,增强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和配套能力。利用国家南海矿产资源开发的优势以及自身的博赊深水良港优势和海洋产业聚集区优势,重点培育油气化工、矿产资源加工、新材料和新能源、食品和热带农产品加工等新型产业。

5.2.5 依托港口资源,建立海洋蓝色经济示范区。徐闻县三面环海,海岸线长达372 km,岛屿众多港湾,星罗棋布有50多个港口埠A码头,主要港口有海安、外罗、新地、包西等。充分利用博赊港深水良港优势,大力发展临港产业,打造临港产业聚集区。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谋划建立海洋蓝色经济区,实现海陆统筹发展。

5.2.6 大力发展旅游业,联合国际旅游岛开发海洋旅游新品牌。对接海南国际旅游岛,充分发挥海峡两岸的协同及互补优势,着重打造热带海洋旅游、海峡旅游、海岛旅游、火山地质旅游以及休闲体育旅游等旅游品牌。充分利用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知名度和客源市场,定位为海峡北岸的旅游度假胜地,突出“天南海北”旅游品牌。

5.2.7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打造“国际旅游岛”的畅通“北大门”。引进国内外大型航运物流集团,加强与国内外物流企业合作,鼓励生产企业物流外包。加强海港、道路等交通设施建设,为海南岛进出岛人流、物流创立基础,打造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经济区的畅通“北大门”。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1)徐闻县处于海南国际旅游岛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和北部湾经济区的边缘区域,位于这3个区域的“三角重心塌陷区”,资源、资本、人才、技术大量外流,是典型的资源诅咒区域,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有必要对徐闻县与周边区域的经济关系进行定量的分析研究,以便在制定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发展模式上给予相应的指导。

2)在传统的欧氏距离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区域实际情况增加相应信息、技术和研究区域特色等指标测算出来的结果更加真实可靠。经过测算分析,徐闻县与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地缘经济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关系最不密切的是北部湾经济区。

3)根据地缘经济的分析,确定徐闻县在空间上“东承、西连、北优、南进”的发展战略;在发展模式上,实行联合海南国际旅游岛谋划成立海峡经济新区,打造国际海峡城市,产业上承接产业转移,打造临港产业和新型产业园区,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旅游业等路径。

6.2 讨论

基于欧氏距离测算方法的地缘经济关系分析在区域发展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在实际进行指导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的时候,还要充分考虑行政区域因素、国家及省市发展政策、区域发展规划等因素的影响。笔者认为,在地缘经济的关系测算上,应该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会更能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借鉴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

[1]文云朝.关于地缘研究的理论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1999,18(2):172-175.

[2]毛汉英.人地系统与区域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3]毛汉英,方创琳.新时期区域发展规划的基本思路及完善途径[J].地理学报,1997,52(1):1-9.

[4]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04-108.

[5]罗小龙,沈建法.长江三角洲城市合作模式及其理论框架分析[J].地理学报,2007,62(2):115-126.

[6]刘彦随,刘玉.中国地域多功能性评价及其决策机制[J].地理学报,2011,66(10):1379-1389.

[7]谢高地,鲁春霞,甄霖,等.区域空间功能分区的目标、进展与方法[J].地理研究,2009,28(3):561-570.

[8]Huang C T,Miao S.Study on Regional Production and Economy of Cobia Rachycen-tron Canadum Commercial Cage Culture[J].Aquaculture International,2011,19(4):649-664.

[9]Cranston G R,Hammond G P.North and South:Regional Footprints on the Transition Pathway towards A Low Carbon,Global Economy[J].Applied Energy,2010,87(9):2945-2951.

[10]Kim H Y,Jung C M.Does a Technology Incubator Work in the Regional Economy?Evidence from South Korea[J].Journal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Asce,2010,136(3):273-284.

[11]Geng Y,Zhu Q H.Implementing China’s Circular E-conomy Concept at the Regional Level:A Review of Progress in Dalian,China[J].Waste Management,2009,29(2):996-1002.

[12]周骁男,陈才.论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研究范式[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76-80.

[13]温志宏.距离分析:地缘经济关系评价的一种方法[J].统计与决策,1998(1):8-l0.

[14]邓春玉.珠三角经济圈对外经济联系与地缘经济关系匹配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2):208-216.

[15]张学波,武友德,骆华松.地缘经济关系测度与分析的理论方法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4):34-39.

[16]丁洪建,余振国.城市对外经济联系量与地缘经济关系的匹配分析——以南京市为例[J].中国软科学,2008(3):44-51.

[17]邓春玉.基于对外经济联系与地缘经济关系匹配的广州国家中心城市战略分析[J].地理科学,2009,29(3):329-335.

[18]孙海燕,刘贤赵,杨玲玲.山东省与天津滨海新区地缘经济关系分析[J].经济地理,2009,29(12):1972-1976.

[19]张宁彬.地缘经济视角下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J].中国集体经济,2009,7(2):31-32.

[20]徐康宁,王剑.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6(1):78-89.

[21]武芳梅.“资源的诅咒”与经济发展——基于山西省的典型分析[J].经济问题,2007(10):24-28.

[22]Kronenberg Tobias.The Curse of Natural Resource in the Transition Economies[J].Econo mics of Transition,2004,3:399-426.

[23]张义丰,穆松林.基于地域识别的城市定位及发展模式——广东省徐闻县的实证分析[J].资源科学,2011,33(12):2394-2400.

猜你喜欢

徐闻县经济区区域
分割区域
徐闻县举行庆“六一”少儿才艺汇演活动
徐闻县老促会节前慰问革命烈士后裔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讲好徐闻故事,打造优秀文学队伍
——徐闻县作家协会召开全体会议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
青翠欲滴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