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报网互动到报网融合
2013-08-27张东明
张东明
导读
《南方日报》推出的第九次改版以全媒体转型为重点:将南方报网改版成“南网”;从成立负责采集各类信息的全媒体突击队,到组建制作包括广电节目(含适合网络播出的视频、音频)在内的各类内容的全媒体采编虚拟团队,从将要闻编辑部和新媒体部整合为全媒体编辑部,到推动流程重组和推动采编部门共建频道,从而使探索开始摆脱“报网互动”的旧思维,升级到了“报网融合”的新境界。
从2012年8月6日开始,《南方日报》进行了第九次改版,这对于提高新闻品质,着力解决党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存发展问题,从而使其发行量连续27年、广告收入连续多年居全国省级党报第一位,产生了重大作用。但与此同时,随着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方式和信息传播渠道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并严重分流了受众的信息消费选择和客户的广告投放,这种趋势和状况不能不对平媒的长远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
面对这巨大挑战,《南方日报》秉持“高度决定影响力”的办报理念,以现代媒体的传播规律为指引,以改版为抓手,大力践行全媒体转型战略,有力地推动自身从过去的一份纸质媒体,延伸跃迁成为拥有六条具有相当竞争力的产品线的主流媒体。
2012年10月23日,《南方日报》推出第九次改版。此次改版以全媒体转型为重点:将南方报网改版成“南网”,着重发展网络问政、即时新闻和法人微博;从成立负责采集各类信息的全媒体突击队,到组建制作包括广电节目(合适合网络播出的视频、音频)在内的各类内容的全媒体采编虚拟团队,从将要闻编辑部和新媒体部整合为全媒体编辑部,到推动流程重组和推动采编部门共建频道,从而使探索开始摆脱“报网互动”的旧思维,升级到了“报网融合”的新境界。回顾本次改版,我们的“报网融合”,不仅包括了媒介形态的融合,而且还包括了对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机制、组织架构和团队等多个要素的融合。
具体说来,《南方日报》“报网融合”的探索有三大创新。
定位创新:党报全媒体转型之基
定位是一个无法绕过去的基础性市场问题。在计划经济时代,媒体只有政治属性,没有市场属性,自然没有定位问题;但在互联网时代,地域特征被大大淡化,用户无论身处何处都能够方便快捷地了解到各地的重大新闻;如果党报所办网站不去解决好自身的定位问题,还只是将自己简单地搬上网,所谓在网上复制自己线下的优势,这显然无法适应网络竞争,更难于落实“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的总体要求。虽然网站的定位与线下平媒相比,有定位方式、市场方向等方面质的不同,特别是无法对用户细分作出准确的描述,但我们认为,党报全媒体转型的基础。仍必须解决其定位问题,这关键在于坚持差异化发展方向,使之找到符合报纸性质和能够有效发挥自身资源禀赋的市场定位。
具体而言,如何才能从千百家门户网站和千万家商业网站中区别开来、脱颖而出?《南方日报》认为,与综合性门户网站相比,省级党报能投入到全媒体改革的资金、技术和人员都没有优势;即使投入了大量资源,也不见得能够成功赶超门户网站。相比之下,党报从事政经新闻的专业性更有说服力,也更快见到成效。针对全国已经有无数报纸号称创办新闻类门户网站,却无一能够挑战新浪、腾讯等门户网站的状况,我们在反思中果断放弃“大而全”的思路,用“专而精”的定位来进行转型,以打通民间和官方两个舆论场为目标,将官网定位从综合性新闻网站调整为专业类政经网站,集中资源建设“中国首家间政云平台”。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南方日报社编委会缜密部署,于2012年10月23日成功地对官方网站实施全新改版,将带有浓重报纸电子版味的“南方报网”更名为“南网”,并亮出了“中国首家问政云平台”的旗号。实践很快就证明,此创新之举既与省委机关报的品牌无缝衔接,又实现了定位的明晰;同时也证明,集中资源,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策略完全可行。改版后的“南网”让读者耳目一新,有别于新闻门户中让人无所适从的海量信息,更加注重政经观点和动态头条,“网络问政”更是成为一大核心竞争力。
通过定位创新,南网摆脱了以往作为报纸电子版的“附庸”模式,实现了网络媒体擅长即时传播、互动传播的“自主”模式,体现了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功能互补,呈现了报网融合的新价值,从而找到了自身的发展空间。
机制创新:党报全媒体转型之要
在完成定位创新后,如何管理好南网,进而管理好《南方日报》的六条生产线(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媒体、广电媒体、户外LED媒体和电子阅报栏),发挥其竞争优势,是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我们认为。要将平面、广电、互联网与新兴媒介结合起来,稿源集成处理,衍生出全介质的新闻产品。然后通过融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多种表现形式的平台,传播给用户(即读者、观众、听众、网民等)群体,就必须通过机制体制创新,推动流程再造。
具体做法是:根据报网融合的要求。将新媒体部和报纸的要闻编辑部整合为全媒体编辑部,挖掘要闻部编辑的潜力,使之横跨平媒与网媒的生产;整合后,全媒体编辑部分为白班编辑和夜班编辑,24小时全天候进行稿件资源整合,经由平面媒体、网站媒体、手机快报、微博播报和广电新闻等编辑人员对素材进行编排和加工,制作成适于推送到不同渠道的新闻产品,避免采编人员的重复工作和资源的分散乃至浪费,使源源不断的高品质新闻产品同时在各个不同终端上呈现,从而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网站专题实现了系统梳理,问政平台产生了议题设置,微博微信体现出互动和速度,广电节目和高清图集带来新闻临场感,手机终端、户外LED屏幕和电子阅报栏完成报纸发行外的有效覆盖,结合报纸所呈现出的深度报道,共同构建新闻无间断24小时全天候传播的创新报道模式。
通过机制创新、制度安排和流程再造,《南方日报》的政经新闻核心资源,在重大报道上发挥出最大化的传播效益,也实现了社会大众对于新闻产品的多元化需求:一个新闻主题,多种呈现形式。
在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八大报道中,《南方日报》的机制创新在磨合中进一步完善,赋予了全媒体新的角色,负责统筹在新闻现场采集、编辑和发布网络新闻和视频节目。全媒体编辑前移这个举措,不仅加强了对前线记者采访方向的调度,而且还减少了信息传递环节,有效缩短网络传播时间,在准确把握导向的同时赢得新闻先机,真正做到先网后报。回顾这一过程,《南方日报》之所以能够圆满完成全媒体传播任务,关键是定位准确,发挥出各个媒介之间的协同效应,让核心新闻资源产生最大化的传播效益,让纸媒、网络、移动终端和户外媒体等各个传播介质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弥补备自的不足之处。
内容创新:党报全媒体转型之核
全媒体转型不是赶网络时髦,也不是简单把采编部门换个名就能够成功。身为党报,时时刻刻要谨记自身的职责与使命。只有打通两个舆论场,以新颖、可信、有价值的内容广泛赢得用户的高度认可,才谈得上转型成功。《南方日报》在推动全媒体转型过程中,重点结合传播的需要,高度重视内容创新,并把它置于转型之核的位置来认真对待,以完成新闻生产的双重任务:自下而上的引导议程和自上而下的设置议程。
所谓自上而下的设置议程,体现在密切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和社会热点做新闻策划和评论,以新闻方式做宣传,形成有利于推动工作、促进社会发展的舆论环境。而自下而上的引导议程,则是充分利用官方微博、问政平台、网络论坛和移动终端,筛选党和政府正在关注且能够解决的热点问题给予传播和引导,当这些相关问题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得到解决之后,再次给予新闻关注,从而形成“网民提出问题一政府采纳意见一合力解决问题”的舆论正反馈模式。
在这个方面,《南方日报》与南网的十八大报道有许多成功做法,如报纸设置“党代表参会记”品牌栏目,从党代表启程参会前就开始了追踪报道,一直到大会结束,完成了全部广东代表的采访和报道工作。
这个栏目从报道形式到报道内容,都受到代表们和读者的高度关注与欢迎,充分发挥出省委机关报核心报道的优势;而官网则设立“我@党代表,广东好声音”互动栏目,一方面把党代表的参会日记和心得,第一时间通过网站、手机报、微博和户外LED等形式进行传播,另一方面也把网民对党代表的期望和问政建议,系统汇集起来。在网页上设立“连线党代表”的功能键,后方编辑根据热点议题,整理后发送到前线记者手机。记者在采访党代表的时候,同时也能够代网友向党代表提问,一方面提高了网友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充分塑造了党代表心系人民群众的良好形象。通过“党代表参会记”和“我@党代表”这两大栏目的互动打通,可以进一步看到设置议程的重要性,也呈现出网络媒体有效连接两个舆论场的重大作用。
在改版过程中,结合内容创新的需要,《南方日报》和南网着力打造三大类新闻产品:即时新闻、问政热点和媒体微博。
即时新闻:《南方日报》为一线记者全部配备了先进的智能手机,让记者可以在新闻现场,通过APP向编辑发回即时新闻。例如,2012年11月21日3点09分,广州地铁黄村站举行大规模的综合应急演练。《南方日报》记者在现场使用手机发回文字和图片报道。在记者回到报社之前,经过核实的新闻于4点20分便已经在南网、官方微博、手机报和户外LED等全面刊发,新浪、腾讯、网易、搜狐等门户网站旋即在显要位置给予转载。
问政热点:《南方同报》作为省委机关报,有着得天独厚的政治资源优势。通过打通集团所辖网站的用户数据库,共享问政信息,实现传播的最大化。南网成立了由《南方日报》各部门记者组成的“问政记者虚拟团队”,不断从网民所关心的话题中挖掘独家新闻热点,体现了接地气,贴近群众的特点。
此外,和常规民生新闻不同的是,问政新闻更加关注的是切实完善政策和社会管理创新。例如,2012年11月上旬,网友在南方问政平台上发帖,介绍一位残疾人父亲为了给身患重病的女儿治病,起早摸黑卖牛杂的事情。《南方日报》没有简单地从募资救助角度出发,不仅要发动包括广州市长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义卖募捐治病救人,还对完善居民医保体系进行巧妙的议程设置,最后再落到城市精神上。“牛杂哥”的网络新闻,既有效地弘扬了正能量,又有浓郁人情味,成为有效打通两个舆论场的典型案例。
媒体微博:社交媒体的进一步壮大,是近年新媒体发展的一大事件,新浪和腾讯微博用户加起来超过8亿,传统媒体也必然要发展社交媒体。
《南方日报》在新浪、腾讯等平台上都开设了媒体微博,@南方日报以“高度决定影响力”为核心价值,以“权威声音、主流价值、清新表达”为目标定位,以“参与、沟通,记录时代”为责任使命,内容的选择与议题的设置以国内外重大事件和服务类信息为主,并将适时组织开展微直播、微调查、微专题等活动,追踪时政要闻、关注社会热点、回成公众关切。例如,2012年11月底,近112万人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创下新高,@南方日报除了及时关注关于“国考”的新闻外,还表达了对“国考热”的冷思考,相关新闻评论引发网友强烈认同,仅在新浪微博转发就达2万次。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由微博博文构建的网络形象也容易受到网友的围观,网友既关注新闻,也关注《南方日报》在新闻事件中的表态。
构建以用户阅读习惯为导向的内容生产和发布平台,正成为《南方日报》内容创新的有力支撑。从调研数据来看,关注《南方日报》的用户属于三高人群:学历较高、地位较高、收入较高。事实证明,发展全媒体不仅不会影响传统的发行业务,还因为用户覆盖面扩大,进一步提高了报纸广告的吸附能力和全媒体运营的拓展能力。
综上所述,对全媒体转型中的内容创新,我们的体会是,能对同一个新闻内容,提供不同的传播渠道和阅读体验,这才是全媒体时代平媒的最大进步。
这绝不是要以削弱传统媒体所擅长的深度报道和独家观点为代价,更不是以浅阅读、快阅读来替代传统阅读习惯,而是强调要将平媒“深度”“高度”和“信度”的优势,与新媒体的“速度”“宽度”(海量)和“互动度”之长相融合,通过全媒体平台,生产多种不同形态产品,让用户可根据自身职业、立场、心态和行为的不同,选择自己最便捷的阅读方式,从而赢得市场。实践将证明,谁能够把握传播规律,提供适应不同用户需要的优质内容,娴熟设置议程打通两个舆论场,谁就能够在全媒体转型与竞争中占据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