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自尊发展特点研究*
2013-08-27张丽华邸秀娟尹小磊
张丽华 邸秀娟 赵 玲 尹小磊
自尊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评价与体验[1]。 Teffenhagen曾指出:“自尊是个性的核心,因而它也是所有行为的基础。”自尊作为自我系统的核心成分,对个体和谐人格的建立与健康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因其独特的贡献与作用也倍受心理学家的关注[1-5]。
高中阶段是生理和心理趋于成熟的重要时期,高中生不可避免的要应对与处理生理与心理上的诸多成长问题,同时高中生面临着繁重的学习任务,承受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因此也是心理困惑与冲突的“易感期”,而自尊是自我系统或自我意识的核心内容,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3],在缓解这种心理冲突、帮助高中生进行自我调节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在提倡学生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了解高中生自尊的发展特点,对于高中生自尊干预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为学校培养高中生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大连市某所普通高中 3个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高一学生 370名,高二学生 382名,高三学生 318名;男生 463名,女生 607名。共发放问卷 1071份,有效问卷 1070份。
1.2 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高中生自尊评定问卷》作为测评工具[5]:该问卷由 20个题目组成,包括自我胜任感、重要感、归属感、形象感 4个维度,采用 5级评分标准 ,得分越高表明高中生自尊发展水平越高。问卷的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重测信度分别为 0.8662、0.8617、0.901,问卷编制的过程及验证性因素分析保证了该问卷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及结构效度。研究程序:由经过培训的主试按照事先拟好的统一指导语进行集体施测,以保证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由被试独立回答《高中生自尊评定问卷》,测试时间在 15分钟左右。
1.3 统计处理 采用 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与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高中生自尊发展的性别差异 为明确高中生自尊发展的性别特点,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分析男生与女生在自尊总体水平及各个分维度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见表 1。
表1 高中生自尊发展的性别差异(±s)
表1 高中生自尊发展的性别差异(±s)
注:*P<0.05,**P<0.01,***P<0.001,下同
维 度 男生(n=463)女生(n=607)t P自我胜任感 26.58±5.11 25.61±4.78 3.165** 0.002重要感 19.37± 4.47 19.83± 4.17 -1.738 0.082归属感 25.65± 5.08 25.49± 4.27 0.537 0.600形象感 12.98± 3.59 12.60± 3.32 1.799 0.072总 分 84.58± 14.09 83.54± 12.59 1.248 0.212
只在自我胜任感维度上,男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其余维度和自尊总分上男女均无显著差异。
2.2 高中生自尊发展的年级特点 为明确高中生自尊发展的年级特点,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考察高中 3个年级学生在自尊总体水平及各个分维度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见表 2。除归属感维度之外,其余维度以及自尊总体得分均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其中重要感维度达到了极其显著的年级差异。这表明高中生所处的年级对自尊的发展水平有显著的影响。
表2 高中生自尊发展的年级差异(±s)
表2 高中生自尊发展的年级差异(±s)
维 度 高一(n=370)高二(n=382)高三(n=318)F P自我胜任感 25.50±4.86 26.75±4.48 25.79± 5.47 6.580** 0.001重要感 18.77± 4.27 20.23± 4.24 19.93± 4.30 12.061*** 0.000归属感 25.67± 4.82 25.80± 4.38 25.14± 4.69 1.927 0.146形象感 12.27± 3.62 13.00± 3.20 13.04± 3.47 5.752** 0.003总 分 82.21± 13.31 85.78± 12.76 83.91± 13.54 6.872** 0.001
为进一步明确究竟是哪两个年级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又进行了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在自我胜任感维度上,高一与高二(P<0.01)、高二与高三 (P<0.01)存在显著的差异;在重要感维度上,高一与高二(P<0.001)、高一与高三(P<0.001)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形象感维度上,高一与高二(P<0.01)、高一与高三(P<0.01)存在显著的差异;在自尊总体得分上,高一与高二(P<0.001)存在极其显著差异。由此可见,自尊总体发展水平与各个分维度的发展水平并不完全吻合,但从整个趋势来看,差异主要体现在高一与高二年级上,高一到高二处于上升期,高二到高三处于下降期 ,高二自尊发展水平最高。
2.3 高中生自尊发展的性别与年级交互作用 为进一步明确高中生自尊的总体得分及其各个分维度上有无交互作用,
我们又以性别和年级作为自变量,自尊得分为因变量进行了两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两者的交互效应不显著 ,见表 3。
表3 年级与性别交互效应
表4 不同群体高中生自尊发展的差异
2.4 不同群体类型高中生的自尊差异 从表 4可以看出,是否独生子女在自尊总体得分及各个分维度上均无显著差异;而学生干部在自我胜任感、归属感及自尊总分上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
3 讨 论
3.1 高中生自尊发展的性别特点 国内外大量的研究都已证实,男性与女性的不同身体生理结构以及不同的社会角色标准导致他们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有些差异甚至将伴随他们一生。但是自尊的性别色彩并不浓重,比如无论男生女生,他们都一样渴望得到他人认可与称赞,也都期望融入到集体,得到集体的善待与接纳,同样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这是高中阶段的年龄特点,因此两者在重要感、归属感与形象感这 3个维度上并没有显著的差异。
高中生面临着繁重的学业任务,他们需要努力适应这种生活,并试图表现优秀,而高中阶段的大部分课程都需要他们具备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判断推理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已有研究表明男生在这方面比女生更有优势[6]。因此,从整体水平来看,高中阶段的男生在学业任务上往往比女生表现的更为优秀。另一方面,男生处理好学业问题之余,也就有时间与精力去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从中施展自身各个方面的才能,获得成就感。总之,在高中阶段男生比女生更容易体验到自我胜任能力带来的成就感与价值感。
3.2 高中生自尊发展的年级特点 高中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其自尊各维度上的变化方向与速度并不完全一致,其中自我胜任感、重要感与形象感都成倒“V”形变化趋势,归属感无明显的年级变化趋势。高中生从初中升入高中,进入一个新环境,要熟悉学校环境,建立新的师生关系,寻找新的朋友,更重要的是要适应高中的学习课程与学习节奏,这对高中生来说都是新的挑战[7]。面临这些挑战,高中生难免会出现一些不良情绪体验,从而对自我能力产生一些怀疑,这都将阻碍自尊的发展。而到了高二阶段,大部分高中生都已经适应了高中的学习环境与学习节奏,建起了新的人际关系,他们开始在这个环境中积极的表现自我,期望赢得同龄人及老师的赞誉[8],同时他们对自我的评价也更为积极客观。因此,他们的自我胜任能力以及重要感都出现了显著的上升。而到了高三,随着高考一天天临近,高中生面临巨大的学业任务与升学压力,学习课程难度在不断加大,同学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任课教师与家长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望,这都会导致他们开始对自我的能力产生担忧,甚至害怕老师与家长过度重视与关注。因此,其自我胜任感、重要感与形象感都出现下降。这个阶段的学生若不及时进行合理的引导,极易产生学业焦虑与考试焦虑等心理问题[9]。
3.3 不同群体类型高中生自尊发展的比较 独生子女尽管相对而言比非独生子女会得到更多父母与长辈的关爱,但这种差异对自尊的影响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体现的比较明显,而到了高中阶段,高中生开始逐渐脱离对父母的依赖,他们有了更为独立的人格,更多的事情需要靠自己独立完成,因此,自我能力的积累与沉淀对自尊发展的影响更大,这也是两类群体之间并无显著差异的重要原因。
自尊的恐惧管理理论认为,一个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及这个角色体现出的自我实现价值会影响到自尊的发展[10]。学生干部是教师与普通同学的纽带与桥梁,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在集体活动中,他们起着重要的组织协调的作用,这在有意无意中就会增强他们的集体责任感与荣誉感,相应的他们对这个集体的归属感就会高于非学生干部。同时,在组织活动与协调关系的过程中也会锻炼他们的能力,增强他们对自我的认可与肯定,伴随着也就会产生成就感,这也是他们的自我胜任感显著高于普通同学的原因。另外,学生干部是一种荣誉的象征,担任学生干部本身就是一种优秀的体现,他们容易在心理上产生优越感,这种优越感无形中又起到了一种心理暗示作用,使他们在肯定自我的同时,更加努力上进,更加积极展示自我,这也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过程。最后,教师对学生干部的期望较高,认为他们品学兼优,这种期望会有意无意地通过各种态度、表情与行为方式传递给他们,当学生干部获得期望的信息后,也会产生鼓励的效应,于是更加信赖老师、积极向上,给老师以正面反馈,这也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影响。可见,学生干部是一个优势团体,这种优势是他们在学校社会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担任学生干部,使他们扮演与普通学生不同的角色,并努力把这个角色扮演好,正是这种努力和心理上的优越感使他们的自尊发展水平优于普通学生。
[1]张丽华,杨丽珠,张索玲.青少年自尊结构研究 [J].心理科学,2009,32(1):55-58
[2]Tafarodi R W,Marshall T C,Milne A B.Self-esteem and memory[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84(1):29-45
[3]杨丽珠,张丽华.论自尊的心理意义 [J].心理学探新,2003,23(4):10-12
[4]Keith L W,Renee V G.Predicting depression and self-esteem from social connectedness,support and competence[J].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2006,25(8):855-874
[5]张丽华,邸秀娟,沈洪,等.高中生自尊结构研究 [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2,35(2):196-200
[6]童秀英,沃建中.高中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特点研究 [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8(2):22-26
[7]熊恋,凌辉,叶玲,等.青少年自我概念发展特点的研究 [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4):511-513
[8]张丽华,张索玲,宁微.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影响青少年自尊的路径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1):1378-1381
[9]陆运青,田黛,马天宇,等.学习动机、焦虑、人际信任对中学生自尊的影响研究 [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4):449-450
[10]张阳阳,左斌.自尊的恐惧管理理论研究评述 [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4):273-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