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沪藏族初中生孤独感与应对方式

2013-08-27石军红常向东马丹英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3年2期
关键词:单亲家庭消极藏族

石军红 常向东 马丹英

内地西藏班的建立与推广,是国家为“智力援藏”而实行的一项特殊的民族教育政策,惠及了很多藏族青少年。这些藏族青少年大多数是未成年人,为了学业来到内地,但是他们将面临诸多困难与考验。在此背景下,我们对在上海市某区某所学校的 292名藏族初中生进行了有关孤独感与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为在上海市某区某所中学就读的来自西藏地区的藏族初中生。整群抽取该校的藏族初中生 292人发放问卷,回收 292份 (100%)。其中,男生 117人(40.1%),女生 175人(59.9%);最小年龄 12岁,最大年龄 17岁,平均(14.4±1.3)岁;初一年级 80人(27.4%),初二年级 147人(50.3%),初三年级 65人 (22.3%);来自城市 216人 (74.0%),农村 76人(26.0%);完整家庭 268人(91.8%),单亲家庭 24人(8.2%);独生子女 127人 (43.5%),非独生子女 165人(56.5%)。

1.2 方法

1.2.1 UCLA孤独量表[1](UCLA Loneliness Scale)由Russell编制,主要评价由于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孤独感。本研究使用的是该量表的第 3版,共包括 20个条目 ,它含有 11个“孤独”正序条目与 9个“非孤独”反序条目 ,每个条目分 4级评分:①从不;②很少;③有时;④一直。高分表示孤独程度高。第三版是为适应非大学生人群而设计的,孤独概念是一维的情感状态,“孤独”一词未见于任何条目中,有助于减少回答的偏性,量表的测定具有特质成分。但目前国内尚无初中生群体的常模。

1.2.2 特质应对方式问卷[1](TCSQ)由姜乾金等编制,共有 20个条目,包括积极应对(PC)和消极应对(NC)2个因子,每个因子各有 10个条目。经研究发现,所有条目在各自因素上的负荷均>0.45,NC和 PC的相关系数仅为-0.09,N C和PC的克伦巴赫α系数分别为 0.69和 0.70,说明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所有条目均按照从不这样、很少这样、有时这样、常常这样与总是这样 5级评分。

上述量表,以团体的施测方式,施测前得到同学们的知情同意。

1.3 统计处理 采用 SPSS 17.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计量资料的显著性检验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计数资料的显著性检验用i2检验。检验水准T=0.05。

2 结 果

2.1 量表分数情况 女生、单亲家庭学生的消极应对分数偏高,与男生、完整家庭学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1。

表1 孤独感与应对方式的量表分(±s)

表1 孤独感与应对方式的量表分(±s)

注:*P < 0.05,下同

项 目 孤独感 积极应对 消极应对性 别 男(n=117) 41.31±9.87 33.39±6.36 28.45±7.49女 (n=175) 41.80± 9.29 33.27± 6.35 30.60± 6.85 t-0.433 0.164 -2.528*年 级 初一 (n=80) 41.08± 10.19 33.54±6.38 29.04±8.23初二 (n=147) 42.02± 9.51 33.10± 6.82 29.87± 7.06初三 (n=65) 41.31± 8.75 33.54± 5.15 30.31± 5.99 F 0.294 0.171 0.609地 域 城市 (n=216) 41.15±9.79 33.52±6.34 29.48±7.01农村 (n=76) 42.89± 8.62 32.74± 6.37 30.49± 7.64 t-1.378 0.929 -1.055家 庭 完整 (n=268)41.52±9.55 33.35±6.43 29.42±7.09单亲 (n=24)42.50± 9.30 33.00± 5.42 33.29± 7.33 t-0.482 0.256 -2.555*独生子女 是 (n=127)42.19±9.53 33.39±6.15 29.67±6.98非 (n=165)41.15± 9.51 33.26± 6.51 29.79± 7.35 t 0.923 0.177 -0.147

2.2 高孤独感与低孤独感的比较 依茎叶图所示,全部被试孤独感量表分数大致呈正态分布。以样本分布的上下 25%为界,求得高孤独感和低孤独感的分界值分别为 48分和 35分。将≥48分的列入高孤独感,≤35分的列入低孤独感。男生的高孤独感发生率为 30.8%,显著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2=8.359,P<0.05)。初二、农村成长、单亲家庭学生的高孤独感发生率偏高,分别是 28.6%,34.2%,29.2%,但经各自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 2。

表2 高孤独感与低孤独感的比较 [%(n)]

2.3 孤独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孤独感与积极应对之间为负相关(r=-0.217,P<0.01),与消极应对之间为正相关(r=0.486,P<0.01)。

3 讨 论

经文献检索,目前国内有关藏族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并不多,但也有学者做过一些相关研究[2-5],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关于藏族初中生的孤独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目前国内还没有学者做过。本研究在此领域做了首先的探索,希望对后续的相关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研究数据显示,男生的高孤独感状况明显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二年级、农村成长、单亲家庭学生的高孤独感发生率均偏高。这与冉苒等[6]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我们认为,藏族青少年因为在特殊的文化背景下长大,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文化风俗,他们与内地汉族人交流的机会较少,普遍不轻信别人,较易有孤独感的体验。而藏族女生之间在青春期时一般较易形成密切的友伴关系,易形成一个小集体,她们之间多会向对方倾诉心理话,闲暇时会去逛逛街、散散心,所以孤独感的体验较少。而藏族男生更多地表现出内向人格特质,有心里话也不愿轻易向人诉说,有时“男儿有泪不轻弹”的观念隐藏在他们心中,心理的苦闷多不能及时疏泄,孤独感的体验相对较深刻。另外,初二年级是初中阶段学业最为紧张、繁重的阶段,初二学生普遍会感受到更大的学习压力。还有农村的成长环境、单亲家庭的不完美,均会给学生们很大的生活压力与幸福感缺失的体验,这些均会加重他们的孤独感体验。

关于应对方式的数据显示,藏族女生、单亲家庭学生的消极应对分数与男生、完整家庭学生比较,分数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我们认为,单纯从性心理角度分析,女性的心理承受能力弱于男性,其情绪体验比男性更深刻。当遇到较大心理冲突时,女性更易陷入情绪波动之中,其现实应对能力会变得较为薄弱,也许消极的应对方式会较多。而单亲家庭的不完美,家庭关爱的缺失,也会使这一群体的学生易做出消极应对。

本研究数据还显示,高孤独感与积极应对间呈负相关,与消极应对间呈正相关(P<0.05)。说明当这一群体处于较孤独的状况时,往往不会很好地去以较积极的方式化解孤独,而多采取消极应对的方式,这是不利于其身心健康的,也是不值得提倡的。

综上所述,学校、教师、心理学工作者应该加强对在沪藏族初中生高孤独感与消极应对状况的关注。比如多组织一些藏族与汉族同学共同参与的集体活动,为藏族学生配备专职心理咨询师,生活中帮助他们更多地了解与感受汉族文化,多开展富有教育意义的励志讲座等,相信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善他们的孤独感,增强他们的积极应对能力。

[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 ):120-122,284-287

[2]汪洁,谢珊珊,沈晓维,等.某西藏班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1,24(7):88-90

[3]喻志敏,张业祥,邱育平.在南昌学习的 223名藏族初中生个性特征研究 [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8):1025-1026

[4]喻志敏,张业祥,邱育平.南昌市藏汉两族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 [J].江西医药,2010,46(2):167-169

[5]周天梅,陈阶伟.汉族与藏族中学生自尊和孤独感差异性及其与被嘲笑的相关性 [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8):932-934

[6]冉苒,方翰青.内地藏汉初中生人格特质比较研究 [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6(1):56-60

猜你喜欢

单亲家庭消极藏族
占豫虹
The Light Inside
单亲家庭儿童相对剥夺感与心理适应的循环作用关系:一项追踪研究*
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职业学校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研究
单亲家庭儿童早期教育的社会干预机制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让自己发光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为何当代艺术很多都是消极的,血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