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自杀态度的特征及其与自杀意念*

2013-08-27胡小兵李思雨宫火良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3年2期
关键词:自杀者安乐死意念

张 媛 胡小兵 程 欣 李思雨 宫火良

据统计,自杀已成为我国学生中仅次于意外伤害事故的第 2位死亡原因。中学生由于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青春期,同时又面临着较大的学习与升学压力,有自杀意念并实施自杀计划的比例普遍偏高[1]。有效的自杀预防必须以对人群自杀态度的深入了解为基础。根据态度的三维度模型,可以将自杀态度理解为:个体对自杀行为和自杀者积极的或消极的评价、情绪感受、趋避行为倾向的持久系统,而一般的高校学生自杀态度的构想维度为认知、情感、行为倾向。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杀率高低与其居民对自杀的态度具有密切的关系,有效的自杀预防项目必须以对公众自杀态度的深入了解为基础。国内外均有关自杀态度相关研究,而国内对自杀态度的研究,尤其对自杀态度和自杀意念的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本研究对在校高中学生的自杀态度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开展高中学生自杀预防、危机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商丘市 2所高级中学高一、高二年级学生 1200例进行调查,有效问卷 1143份(95.25%)。其中男生 506人(44%),女生 637人(56%);高一629人 (55%),高二 514人(45%);独生 250人 (22%),非独生893人 (78%);文科 813人 (71%),理科 330人 (29%);县城518人 (45%),乡镇 109人 (10%),农村 516人 (45%)。

1.2 方法 采用①自杀态度调查问卷(QSA)[2]:该问卷由肖水源等于 1999年编制而成。分别是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对自杀者的态度(包括自杀死亡者与自杀未遂者)、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和对安乐死的态度 4个维度。自杀态度调查问卷共有 29个条目。要求被试对每个条目的描述在完全肯定与完全否定这样两个极端之间,进行 5级评分。其中 13个条目为反向计分,16个条目为正向计分。计算每个维度的条目均分,最后分值在 1~5之间。总分越高表明自杀态度越积极肯定;②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PAN SI):该量表由 Osman,Gutierrez,Kopper等人编制。 PAN SI指导语中强调在近 2周内被试的感受,注意到时效性,该量表包括积极自杀意念和消极自杀意念 2个维度,共有 14个项目,其中积极自杀意念有 6个项目,消极自杀意念有 8个项目,采用李克特 5级评分方法,按照自杀意念出现频率从 1“从未如此”到 5“一直如此”评定。积极自杀意念采用反向记分,与消极自杀意念项目总分相加后得到自杀意念总分,得分越高自杀意念程度就越高;中文版由王学志等[3]人 2011年翻译,PAN S工具有良好的信度 ,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92,本研究中,自杀意念问卷的一致性系数为 0.753;③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年龄、年级、性别、专业类别、是否独生子女、家庭居住地。

以班级为单位,由经过统一培训的 2名心理学专业研究生为调查员,调查者事先熟悉量表的内容及指导语,并能熟练掌握询问技巧。调查者简要说明指导语后,组织学生在自习课堂上独立完成;调查为不记名调查,整个调查过程充分考虑保护学生的隐私。问卷本着自愿原则填写,当场发放,答完后由调查员当场回收。

1.3 统计处理 使用 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具体涉及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积差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高中生自杀态度的人口学特征 见表 1。

2.2 高中生自杀态度与自杀意念之间的相关分析 见表 2。

表1 高中生自杀态度的人口学变量

表2 高中生自杀态度与自杀意念之间的相关(r)

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对自杀者家属的认识、对安乐死的态度与自杀意念的相关均达到了显著负相关。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与自杀意念的负相关程度最高。

2.3 自杀态度对自杀意念的回归分析 以自杀态度的 4个因子作为预测变量,自杀意念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进入回归方程的因子有 3个 ,依次为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对自杀者以及对安乐死的态度,见表 3。

表3 高中生自杀态度和自杀意念的回归分析

就个别变量的解释量来看,以“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层面的预测力最佳,其解释量为 4.7%,其余依次是“对自杀者的态度”、“对安乐死的态度”层面,其解释量分别为 0.8%、0.6%,这 3个变量的联合预测力达 6.1%。

3 讨 论

3.1 高中生自杀态度的基本特征 本研究中高中生自杀态度问卷各维度得分大多在 2.5~ 3.5分之间,表明大多数高中生对自杀的总体态度是持矛盾或中立的态度,与其他文献报道的高中生自杀态度一致。这说明被测试者中的大多数对自杀行为还未形成清晰而明确的态度,模棱两可,不置可否。这可能是受年龄和社会阅历的限制,高中生对死亡的概念还比较模糊,尤其是对自杀尚缺乏一定的认识;也有可能是出于矛盾的心理,既认同生死是个体自由的选择,同时又认为应该珍惜生命,不该随意结束生命,因而对于自杀 ,很难明确表态。而对自杀者还未形成清晰而明确的态度,可能对其既同情又不赞同,存在矛盾心理,因而不置可否。对安乐死持矛盾或中立的态度,可能因为安乐死涉及到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法学等方面的问题,但是由于人们的人生观念、价值取向、宗教信仰、职业等方面的不同,以及感情与理智、个体与社会、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道德与法律的种种矛盾和冲突,人们对安乐死立法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和态度。

本研究中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方面,得分显示高中生总体态度是持宽容、理解和扶持的,即同情自杀者家属,愿意为其提供物质支持,也愿意有情感上的接触,这点在其他文献中很少提及。也说明在总体态度一致的情况下,高中生对不同自杀维度的态度并不完全相同,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加以注意,同时在预防自杀时应区别对待。

男生和女生在对自杀态度的总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是因为女生心思细腻,遇事想的多和深,对周围的变化较敏感,本身又属于弱势群体,处理事情较单一和绝对,自杀者也往往以女生居多[4],因此女生对待自杀态度尤其是安乐死的态度较宽容和理解。男生看待和处理问题比较多角度和广泛化,认为应该珍惜生命,对自杀持矛盾和中立的态度。同时家庭居住地在城市、乡镇和农村的高中生在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对安乐死的态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是由于经济条件、教育程度、地域形态、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城市和农村的高中生对待自杀的态度有差异。

3.2 高中生自杀态度和自杀意念的关系 自杀态度是对自杀行为的看法和认知。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对自杀行为性质、自杀者和自杀者家属持肯定、认同、理解和宽容的态度,自杀意念存在率高于持其他看法者;反之,持反对、否定、排斥和歧视的态度,自杀意念不易产生。可见自杀态度和自杀意念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即一个人如果对自杀抱着反对、否定、排斥和歧视的态度,那么就很难产生自杀的意念,也就很难发生自杀的行为。但需注意对安乐死的态度相反,即对安乐死持反对、否定、排斥和歧视的态度,自杀意念容易产生,与有关研究结果完全一致。因此,可通过个体对自杀行为所持态度(接受与反对,认可与排斥等),来判别个体自杀意念和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以此来进行有效预防。

回归分析表明,高中生自杀意念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对自杀者的态度及对安乐死的态度。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中,单因素分析的影响因素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结果从另一个方面说明自杀意念形成的复杂性,并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或几个因素就能说明。此外,各因素对自杀态度能够解释的变异量非常有限,也说明影响自杀态度的因素并不仅仅局限于本研究所提供和调查的这些因素。应该加大研究范畴,以发现高中生自杀意念的形成机制,从而进行有效防护[5]。

综上所述,高中生对自杀大多持矛盾或中立的态度,自杀态度是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之一,自杀态度和自杀意念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对自杀态度的正确把握并制定出可行的预防大学生自杀的策略是当务之急。

[1]高丽,崔轶,严进.中学生自杀相关因素及预防策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2):238-239

[2]肖水源,杨洪,董群蕙,等.自杀态度问卷的编制及信度与效度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4):250-251

[3]王学志,宫火良,康晓然,等.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在高中生应用的信效度分析 [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8):964-966

[4]张志群,郭兰婷.成都市中学生危害健康行为研究 [J].中国行为医学杂学,2004,13(4):440-441

[5]梁瑛楠,杨丽珠.自杀意念实证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3):480-481

猜你喜欢

自杀者安乐死意念
自杀案件如何定罪
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
追求原始冲动和意念的自由释放
LIVING the DREAM
涓滴意念汇成河
日本将出台新法防范自杀
自杀公寓
相守70年 同日安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