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

2013-08-24张静王雪京龙红李颖张纾难

环球中医药 2013年8期
关键词:温病血细胞综合征

张静 王雪京 龙红 李颖 张纾难

1 病历资料

患者,男,72岁,主因“间断发热7天”于2012年10月12日由急诊收入中日友好医院中医肺病科。患者23天前出现纳差、乏力症状,当地医院对症治疗无好转;7天前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4℃,伴有寒战怕冷,咳嗽无痰,喘息,动则加重,胸片示纹理增粗,当地急诊考虑肺部感染,予退热,抗感染治疗,体温未见明显下降;3天前来中日友好医院急诊,全血细胞分析发现三系减低:白细胞:3.89×109/L,血小板:57×109/L,红细胞:3.04×1012/L,血红蛋白:84 g/L;生化:总蛋白:45 g/L,白蛋白:13 g/L,乳酸脱氢酶:584 IU/L,同时腹部(B型)彩色超声检查发现胆结石、脾大(厚7.0 cm,肋下长5.1 cm),血压:86/45 mmHg;急诊予抗感染,纠正低蛋白,退热,扩充血容量等处理后以发热原因待查收入肺病科,时症见:已高烧39℃左右7天,神情疲惫,语声低微,巩膜、皮肤黄染;桶状胸,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两肺爆裂音,双下肢凹陷性水肿。既往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脉搭桥术后)、糖尿病、脂肪瘤病史,余除吸烟史外无特殊。继续上述治疗,积极查找发热原因:查抗核抗体谱及抗磷脂抗体谱均为阴性,肺炎支/衣原体、各项病毒、细菌检测均未见明显异常,亦未找到任何相关恶性肿瘤证据,但全血细胞分析三系持续下降,以血小板下降明显,最低:30×109/L,红细胞:2.74×1012/L,血红蛋白:72 g/L,白细胞间断应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情况下波动在6.3×109/L,血清铁蛋白:1173.7 ng/ml;予输血治疗同时行骨髓穿刺术,骨髓细胞形态学示:增生活跃,吞噬现象明显,噬血细胞增多,骨髓内占10.5%,多则达14%,可见吞噬幼稚红、成熟红、各种白细胞及血小板现象。见图1。

图1 骨髓细胞形态学图(瑞氏染色,×1000油镜)

考虑噬血细胞综合征,查EB病毒DNA阴性,NK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减低,符合目前公认的国际组织细胞协会制定的噬血细胞综合征-2004诊断指南,转入中日友好医院血液科继续治疗,后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2 讨论

2.1 西医认识

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是由潜在的不同性质疾病所诱发的一种反应性巨噬细胞疾病,又名为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PS骨髓象以组织细胞增生并伴有明显吞噬血细胞现象为特征。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原发性为基因缺陷,目前研究发现以PRF1、STX11及UNC13D等基因突变较多,患者多为儿童,年幼发病,死亡率高。继发性HPS的病因较多,其主要病因包括各种病原体感染、恶性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尤其是人类疱疹(EB)病毒感染、恶性淋巴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成人Still病[1]等。诊断上目前国内仍遵循国际组织细胞协会制定的噬血细胞综合征-2004诊断指南[2],该患者发热、脾肿大、血细胞三系减少、铁蛋白升高≥500 ng/ml、NK细胞活性减低、骨髓象内见噬血细胞增多,且临床无恶性肿瘤相关证据,符合诊断标准中6项,根据指南要求符合5项即可诊断为HPS。

但因HPS临床表现与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及黄疸、肝炎等表现相似,临床鉴别主要依靠骨髓涂片及免疫学相关检查,且可合并起病,容易造成临床误诊、漏诊,延误治疗时机。目前西医治疗方法有限,主要依据HLH-2004治疗方案[2]。以依托泊干+地塞米松+环孢素为基本方案,诱导治疗为第1~8周,结束后还维持治疗32周。因早期骨髓象噬血细胞比例不足阻延诊断,病死率极高。该病例患者后期基因检测报告回报发现STX11基因、UNC13D基因突变,诊断为原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

2.2 中医认识

中医学无此病名,查阅相关文献,其证候特点与温病伏邪发病相符。《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就是关于伏邪发病的描述。到宋代郭雍[3]认为:“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于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者,亦谓之温。”提出了伏邪温病及新感温病均可致病的特点,说明人体内在不足加之时邪之气共同发病的道理。伏邪内藏可有诸多诱因,如刘河间的六气化火、五志化火理论,环境、情志等都可以造成人体内在不足等内伤。长夏湿令,暑必兼湿,湿邪粘滞,碍气蕴热,复有外感,内外相合,病发湿热。正如《温热逢源》[4]云“伏气既动,则热自内发,蒸动湿邪,与伏温之热混合”,若不速图之,则邪气“漫无出路,或发黄,或腹满肢肿,或则泄,或便秘,或呕恶”种种见证,皆甚于湿温。表明湿温伏而发病可病情笃深。关于温病传变方面,叶天士[5]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病仍不解,渐欲入营”、可“从风陷入”或“从湿热陷入”。反应温病传变规律。另外中医有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等诸多治疗理论,更有死证热极阴涸,邪盛正虚的预测。结合此病人情况,可简要分析如下4点:

2.2.1 符合温病伏邪发病特点 患者病重前,有约3周时间的疾病潜伏期,其次症少,仅表现纳差、乏力、口干症状;发病于9月,为秋初时节,长夏刚过,湿土主令,气候炎热,雨水较多,其主湿应脾,湿热蒸腾,内阻气机,郁而化热,内生湿热与外感湿热同类相召,内外相合而发病。湿邪困脾,外犯肌表,故纳差、乏力。正如叶天士在《温热论》[5]中所描述:“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湿热伏而内藏,待秋初逾期而发,发病明显甚于一般,《温热逢源》[4]解释说“若中焦夹有形食积浊痰,则邪热蕴蒸,每每乘机入胃,热结于中”,“痰得热更胶粘,热附痰而热愈留恋”,表明湿温伏发胶固难解之势,亦解释了患者初期仅西医思路给予控制心率、血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无好转原因。

2.2.2 符合温病卫气营血辨证 患者入院前23天纳差、乏力,体重减轻,后病情加重出现高热不退,伴寒战怕冷,入肺病科已黄疸明显,渴喜冷饮,同时喘憋及双下肢水肿,舌质红,苔灰黑黄燥,脉浮大无力。符合温病卫气营血传变规律。虽张仲景云:“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然而在此“高热寒战”并非单纯表证,因为舌脉象已是邪热炽盛,阴津耗伤之征,营血热势蒸腾也可出现卫分表热,且热自内发,非解表发散之力所能退祛,故高热不退。传变过程考虑素体脾虚湿胜,湿热内伏,与新感时邪相合发病,首犯气分,停留肺胃,湿热交蒸,燔灼水谷,不思饮食;肺气上逆,故咳嗽喘憋;湿遏热伏,汗出津伤,邪热炽盛,迅速灼伤真阴,出现口干苔燥;虚火上炎,循环往复加重;以致正气不支,病邪鸱张,由气入营,气血两燔,湿热瘀结,横犯肝胆,发为急黄。正如《金匮要略》“黄家所得,从湿得之”的道理。心营受热故心烦不寐,口苦而渴;邪热煎灼营分,深传入血,动血耗血,瘀热内阻,苔灰黑黄燥,胶滞板结,示邪已入里,壅塞势急,津液已伤,脉浮大无力亦主正气不支。最终因气血消耗、血脉瘀阻、脏气衰竭而死亡。

2.2.3 传变迅速,肝胆表现突出 患者在院期间,发热、黄疸表现突出,且呈持续状态,舌燥口干口苦,喜冷饮,表现为一派肝胆湿热,胆火内炽,胆汁淤积之象。相关文献[7]亦发现嗜血综合症患者多具有肝胆疾病变现,轻者可仅有疲劳、干呕、食欲不振、口苦心烦,脉弦症状,重者可出现黄疸、皮肤瘀斑,高热不退、惊厥、暴聋等症。究其原因,《黄帝内经》云:“湿热相交,民当病瘅;”湿热相搏为黄疸主要发病机理。首先从传变上讲,薛生白[5]说:“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故多阳明、太阴受病。”说明湿热病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可迅速传变进入手少阳三焦或足少阳胆,出现湿热困阻少阳胆腑,三焦证候,胆热淤积,外溢肌腠,发为黄疸。其次,与肝藏血、主疏泄功能有关,湿热熏蒸肝胆,肝气不畅,加之耗阴伤液,则热瘀互结,肝血瘀滞而发病。张仲景云:“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另外,热毒亦是导致急黄发生的关键因素,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6]曰“脾胃有热,谷气郁蒸,因为热毒所加,故卒然发黄,心满气喘,命在顷刻,故云急黄也”就是这个道理。

2.2.4 中医治疗疗效初显 患者入院时发热3天,心烦不寐,肌肤黄染,口渴纳差,已为渐入血分状态,体温持续在39℃左右,西医多种退热药物应用效果持续时间短,予安宫牛黄丸服用后体温下降到37℃,维持约2天时间,为家属和患者带来信心。安宫牛黄丸方用黄芩、黄连、山栀子清热解毒,牛黄、犀角清营凉血,麝香、冰片开窍,朱砂、珍珠安神定惊,雄黄辟秽解毒,用于高热昏迷证有确效,正如叶天士[5]所云“平素心虚有痰,外热一陷,里络就闭,非菖蒲、郁金能开,需用牛黄丸、至宝丹之类以开其闭,恐其昏厥为痉也”。此病人虽应用有效,但疾病后期,传变迅速,病入血分,热壅势急,气血津液已伤,脏腑之气衰败,最终没能挽回不良结局的发生。

噬血细胞综合征前期发病隐匿,后期进展迅速,因此早期的发现诊治尤为重要。治疗上应参照温病卫气营血传变辨证论治,注意时时顾护津液。目前中医对此疾病的探讨诊治及相关经验总结尚缺乏,愿此文能为诸多中医临床工作者提供思路与线索。

[1]张炯,邹和建.自身免疫性疾病并发反应性噬血细胞综合征2例[J].内科理论与实践,2008,3(3):190-192.

[2]Henter JI,Horne A,Arico M,et al.HLH-2004: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guidelines for hemophagocytic lympho histiocytosis[J].Pediatr Blood Cancer,2007,48(2):124-131.

[3]刘景源.刘景源温病学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

[4]柳宝治.温热逢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76,78,65,69.

[5]彭胜全.温病学:名家名著选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19,830,835.

[6]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黄诸病[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73.

[7]丁红兵,刘钎,李奕鑫,等.成人嗜血细胞综合征5例临床分析[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2,15(2):157-158.

猜你喜欢

温病血细胞综合征
SAPHO综合征99mTc-MDP及18F-FDG代谢不匹配1例
浅谈温病特色诊法之舌诊
Chandler综合征1例
考前综合征
施氏魮(Barbonymus schwanenfeldii)外周血液及造血器官血细胞发生的观察
血细胞分析中危急值的应用评价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预防和控制
沙塘鳢的血细胞分析
全血细胞分析仪配套操作台使用体会
参与式教学法在温病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