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环境优势下牡丹江产业发展的定位与选择
2013-08-24葛岳静
胡 浩,周 劲,葛岳静
(1.北京师范大学 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100875;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 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100038)
一、引言
城市产业化发展和园区化建设是目前我国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阶段打造区域增长极的一个重要手段,边境城市的跨国跨境市场需求和复杂多变政治敏感对这一区域地缘城市的战略目标定位、产业发展选择、空间功能布局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俄罗斯入世效应的扩展、金正恩政府改革开发苗头的出现,我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的深入,东北亚地区产业发展的要素支撑在现有的韩国、日本地缘科技优势的基础上,又多了俄罗斯地缘资源、朝鲜地缘劳动力和中国地缘政策的环境优势。随着《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中国东北地区同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东北地区“十二五”振兴规划》、《黑龙江省沿边开放带发展规划》、《黑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黑龙江省关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牡丹江沿边开放先导区发展规划》等各级战略政策的陆续出台以及哈牡绥东产业带建设的实施推进,具有区位、交通、市场、贸易等地缘环境优势的牡丹江面临着产业发展带动区域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其边境城市产业目标定位和战略选择的挑战。
二、牡丹江产业发展的地缘环境分析
(一)牡丹江产业发展的区位环境
牡丹江市位于 128°02'~ 131°18'E、43°24'~45°59'N之间,北部、西部与哈尔滨市相连,南部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毗邻,东部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接壤。地理区位上处于中国哈尔滨-俄罗斯海参崴-日本新泻国际大通道中段,是东北亚国际大通道的重要枢纽,也是中、俄、朝、韩、日、蒙东北亚大经济圈的中心位置。在东北亚6国中,蒙俄两国在沿海进出口港口上均不具优势,蒙古没有沿海港口,俄罗斯虽然北部、东部、西部均濒临海岸,但能够常年运行通航的不冻海港却较多集中于远东滨海边疆区,牡丹江因此成为俄罗斯、蒙古等国家商品、资源、战略物资流通朝鲜、韩国、日本、中国等太平洋沿岸国家的必经之路。牡丹江市这一地理位置决定了牡丹江市具有我国其他城市不可媲美的中俄出口加工贸易优势、具有利用蒙古进出口战略资源和商品物资发展物流、人流、信息流相关产业的地缘优势。此外,中俄两国4374km的边界线中有3000 km之多处在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交界地带,除边界两侧众多相邻呼应的城镇和通商口岸外,中俄之间还在口岸腹地城市设有国际航空口岸、互市贸易区(如东宁-波尔塔夫卡互市贸易区)、经济合作区(如绥芬河边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如绥芬河综合保税区)等促使两国人流、物流畅通的基础设施,两国边境地区间公路相连、铁路相接、水运畅通。中俄双边合作的信息交换、贸易结算、货物运输成本都因地理位置邻近而相对降低,牡丹江市产业发展环境的地缘邻接优势和亲和力较为明显[1]。
(二)牡丹江产业发展的通达环境
牡丹江市参与东北亚经济圈区域经贸合作有独特的地缘交通优势。它地处东北亚国际大通道中段,是连通东北亚和欧洲腹地的亚欧大陆桥上的重要节点和枢纽城市。牡丹江市向东距离俄远东地区最大的不冻港纳霍德卡355km,距离俄远东地区最大的交通枢纽乌苏里斯克236km,距离国际海运枢纽港口符拉迪沃斯托克245km。牡丹江距离朝鲜最近处仅200多公里(清津港275km),从牡丹江乘飞机至韩国首尔和日本新泻仅需2个多小时,是黑龙江省和我国东北内陆地区通向东北亚、走向世界的出海门户和重要窗口。由牡丹江绥芬河、东宁口岸通过跨境陆海联运大通道可直达日韩和北美港口,比从大连港出海到日本和美国分别缩短840km和2400km;绥满铁路联通绥芬河、牡丹江、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满洲里等城市节点,是东北亚各国走向欧洲的便捷陆路通道。虽然牡丹江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暂时落后于哈大齐等中心城市,但其航空、铁路、公路、海运相结合的立体交通格局是黑龙江其他地区甚至其他东北亚节点城市所不能媲美的。牡丹江海浪机场是黑龙江省第二大国际航空港,现已开通至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武汉、大连、烟台、青岛、延吉等城市的国内航线以及至俄罗斯海参崴、哈巴罗夫斯克、雅库茨克和韩国首尔、仁川的国际航线,通往日本等国的国际航线也正在谋划之中,此外牡丹江新机场建设也已经进入了规划和选址建设之中;在陆路运输上,横贯东西、通往俄罗斯边界的滨绥铁路、301国道和纵穿南北、到达图们(大连)的图佳铁路、201国道在牡丹江交汇,形成了全市铁路、公路对外交通的双“X”骨架,国道鹤大公路、省道鸡图公路、南汪公路、县道石岩至老松岭公路等形成的交通网络辐射全市并分别与吉林省珲春、汪清、敦化等对外口岸和城市连接(图1)。《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和《国家公路枢纽规划》均将绥满高速和鹤大高速两条线路将作为我国高速公路网的重要路段进行建设,牡丹江市也已列入国家公路枢纽城市;在陆海联运大通道建设上,以绥满铁路和哈绥公路为主干,经由绥芬河、东宁口岸和俄罗斯海参崴等远东三港直达我国南方各港口和日本、韩国、朝鲜及北美各港口的内陆货物跨境陆海联运,形成了“中俄中”、“中俄外”、“外中俄”等运输模式,为现代物流市场的开发创造了广阔空间。牡丹江市产业发展的地缘交通环境,具有加强东北亚交流沟通,破解东北亚“安全困境”[2],扩大国家间共同经济利益、基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3]的地缘优势;具有借助“出境不出口”的陆海联运加强与环渤海经济圈、沪宁杭工业基地的经济联系和产业链接,借助口岸-腹地联合发展模式形成开发开放集群效应的地缘优势。
图1 牡丹江海陆空交通地缘条件
(三)牡丹江产业发展的外贸环境
中国在远东联邦区进口来源国和出口目的国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自2009年以来就长期成为俄远东第一大贸易伙伴。据俄罗斯海关署远东局统计,2012年远东联邦区外贸总额为363.9亿美元,是2009年全年外贸总额(182.85亿美元)的2倍,其中中国与俄远东联邦区贸易总额为100亿美元,占外贸总额的27.5%。远东联邦区2012年外贸总额中,进口额为105.6亿美元,较2011年同比增长15.9%,其中进口中国外贸48.9亿美元,占总进口额的46.3%,主要用于中国机械设备和交通工具(占进口总额的50.1%)、纺织品、鞋和食品(10.5%)等大类商品的进口;出口额为258.3亿美元,同比增长3.3%,其中出口中国外贸51.1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19.8%,主要用于中国油气(占出口总额的65.8%)、水产品、木材及其制品等大类商品出口。此外,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30%的蔬菜、50%的服装和鞋类以及30%的建材都来自黑龙江省,而黑龙江省也正是凭借自俄罗斯进口的木材、原油、氯化钾、纤维素和橡胶制品等成为中俄两国开展经贸、科技和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俄罗斯国立远东社会人文大学拉德琴科认为,汽车和林业、能源、矿产加工和开采、承包工程等将成为中国东北地区企业对俄合作的优先方向。未来一段时间内,中俄边境这一区域间合作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概率非常小,而且俄罗斯大型公司可能会考虑在中国投资建立企业,与中国的机械产品制造商建立更密切的合作[4]。在这一外贸环境下,牡丹江市也取得了一系列众人睹目的成绩。牡丹江市与全球169个国家和地区具有贸易往来关系,外贸竞争力居全国第13位,在东北亚经贸合作中更是异军突起。截至2011年,牡丹江市对俄贸易额连续23年位居全省第一,占黑龙江省的“半壁江山”,成为黑龙江对俄经贸的第一大市。此外,牡丹江还利用产业园区、境外园区建设拓展国外合作领域,形成了境内外产业园区相互支撑、联动发展的良好发展势头。
(四)牡丹江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中俄在自然要素禀赋和产业结构上的互补性构成了双方长期合作的物质基础[5],牡丹江市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中俄贸易中的关键地位,也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在东北亚区域开发开放的广阔市场。全国范围内,中俄接壤的地级城市共11个,其中黑龙江省占8个,县级城市共25个,黑龙江省有17个,黑龙江在对俄经贸合作中的地缘优势不言而喻。而作为黑龙江省第三大城市和黑龙江省东南部区域中心城市,牡丹江对俄贸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显而易见,其在中俄贸易、中俄关系中的地位也非同小可。在俄罗斯、蒙古、日本、韩国、朝鲜5个东北亚国家中,俄罗斯是与牡丹江直接接壤而又关系最为密切的国家。东北亚6国的不同要素市场,为牡丹江产业发展提供了众多的市场优势,如利用中、俄、蒙、朝历史和民族渊源探索文化产业的走出去模式[6]去开拓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市场空间,利用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乌苏里斯克、布拉戈维申斯克、伊尔库兹克的耕地、森林、农产品资源做好战略资源储备和对朝(南浦、咸兴、淸津)、对日(新泻、横滨)出口,承接日本(东京、大阪)、韩国(首尔、大邱、釜山、仁川)或东南沿海地区加工技术、保鲜冷藏、物流配套等相关技术转移和企业落地,充分利用本地食用菌[7]、优质米豆[8]等绿色食品优势,大力发展食品加工贸易和产品出口等。
牡丹江市靠近俄罗斯进出太平洋、联通东南亚的重要通道,具有较为优越的产业发展市场区位条件。牡丹江与俄罗斯远东最发达的滨海边区接壤边境线达211km,距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地缘中心城市乌苏里斯克市236km、距滨海边疆区首府海参崴市245km,距离朝鲜罗津 -先锋经济特区275km,距朝鲜咸镜北道首府清津市315km(见表1)。牡丹江现有对俄口岸4个,其中航空口岸1个、公路口岸2个、铁路口岸1个,4口岸年货物吞吐能力达700万吨,客运能力200万人次,对俄边贸总额占全省的4/5、占全国的1/8。牡丹江这一对俄贸易的地缘优势使牡丹江成为欧亚大陆桥东部地区的重要节点,成为东北亚经济圈中我国对俄贸易的桥头堡。
表1 牡丹江距离东北亚各城市的市场距离
三、牡丹江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与选择
2012年4月黑龙江人民政府颁布的《黑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牡绥地区和哈大齐地区一起被列入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牡丹江市借助绥芬河口岸海陆联运交通枢纽[9]和东北亚地缘优势“打造国际贸易物流节点和对外合作加工贸易基地、全国沿边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枢纽站,建设东北地区重要的对外经贸科技合作区域、黑龙江省沿边开放带建设先导区”的主题功能定位进一步突出。在产业发展的定位和选择上,牡丹江市要立足大东北,面向东北亚,充分发挥对俄贸易的比较优势,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以资源条件和市场优势为依托,在现有产业基础上拓展产业链条,集聚整合产业园区的发展力量,有目标有步骤地利用地缘优势促使产业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次区域合作。
(一)牡丹江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立足大东北
哈大经济带和绥满经济带形成的“T字形”发展轴带是东北地区经济振兴和辐射带动的核心力量。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转型能否成功实现还要看这两大经济带能否撑得起东北地区147万km2的国土面积。目前哈大经济带借助哈大交通轴线已经成为东北地区发展的强力引擎。沈大经济发展轴、沈铁工业走廊、哈长都市圈、哈长沈大城市群等已经完全充实了哈大经济带这一发展轴线,对区域的经济推动和腹地带动作用已经逐渐显现。绥满经济带虽然提出和发展相对较晚,但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强力支持,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建设助推,哈牡绥东对俄经济带的后发力量还是客观存在的,并且随着俄罗斯入世后贸易壁垒的降低和蒙古、朝鲜开放步伐的跟进,绥满经济带这一东北振兴的发展轴线也会在欧亚大陆桥绥满铁路段的区域带动下逐步充实起来。
2012年3月国务院批复的《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国家将支持大连、丹东、黑河、满洲里、珲春、绥芬河等扩大开放,深化中俄地区合作。随着沿边沿海开放形势发展,沈大经济轴带、大连丹东港口地带、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牡丹江沿边开放先导区建设等也有望融入到正在筹划的东北东边道交通及沿线经济带[10-11]建设之中去,牡丹江的发展也因此有望迎来东北绥满经济带、东北东边道经济带双重驱动,哈大交通经济带辐射带动的良好局面。这同时也为牡丹江沿边开放先导区建设在绥满经济带抢占区位市场和牡丹江产业发展在哈牡绥东经济带争夺核心支点提供了良好机遇。在这一发展思路上,牡丹江具有的发展条件和区位优势,特别是对俄经贸合作的地缘优势更应该是其通过提升沿边开放层次、发展开放型经济、建设新兴产业打造绥满经济带开放前沿和重要节点的依托。无论是传统产业的巩固提升,还是新兴产业的引进拓展,牡丹江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和链条选择首先都应该立足大东北的地理条件,充分发挥牡丹江在对俄贸易上的比较优势,争取在绥满经济带、哈牡绥东经济带等建设的基础上发挥出中俄贸易的桥头堡作用。
(二)牡丹江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面向东北亚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下,生产要素跨国流动配置进程逐步加快,国家及地区间产业地域分工体系不断细化,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关联和依存度日益加深。地理位置相邻的国家或地区,得益于地缘人缘频临相近、边境交往频繁悠久和经济结构地域互补的优势,彼此开展双边或多边区域经济合作的机会更多、空间更大、前景更广。东北亚地区6个国家之间,资本、劳动力等经济结构互补性明显,中俄蒙跨边界次区域矿产资源互补性强[12],构成了区域经济合作的坚实物质基础。随着金融危机的逐步缓解,以及美国、俄罗斯、韩国、日本等的政府换届,特别是朝鲜领导人顺利更迭,东北亚地区合作面临着更多机遇[13]。中国在十二五规划中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的扶植力度,更加重视沿边城市的开发开放,日益重视沿边城市与腹地城市的联动发展。俄罗斯加入WTO后,远东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也在加快;自2009年《中国东北地区同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签署后,我国东北振兴与俄罗斯东部开发“配对”式互动合作进入了实质性的实施阶段[14],中俄两国跨境区域合作迎来更多机遇和空间;此外,俄罗斯还推出俄朝韩三方合作新模式[15],试图为东北亚的发展增加活力。金正恩上台后,朝鲜对外开放程度有所提升,中朝两国《关于共同开发和共同管理朝鲜罗先经济贸易区和黄金坪、威化岛经济区的协定》的实施及罗津-先锋经济特区开发运营权的开放为东北亚地区的合作发展带来了曙光。中俄两国也积极采取措施帮助朝鲜改善管理制度、培育造血功能,东北亚地区势必会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16]。牡丹江市是我国最早设立边境经济合作区的沿边城市之一,长期以来在边境合作开放与资源开发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牡丹江市是中俄边境沿线的最大城市,是欧亚国际运输通道上的重要节点,与俄远东地区在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多年来两岸经贸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合作领域逐渐拓展,已经具有了提升沿边开放的良好背景;牡丹江市在东北亚经济圈中较为中心的地理位置和东北亚区域、次区域城镇体系中较为突出的地位为其开拓和辐射周边国家临近市场奠定了良好条件;牡丹江市在国际通道建设上的海陆空立体交通体系和“出境不出口”的跨境陆海联运模式探索为牡丹江产业发展面向东北亚的广阔市场提供了基础设施条件。
(三)牡丹江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巩固优势发展新兴
地缘环境的利用对牡丹江优势产业的战略选择和产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牡丹江产业的发展除了要做好立足大东北,面向东北亚的战略定位外,更要充分利用难得的区位环境、通达环境、外贸环境、市场环境等地缘优势条件,进一步巩固和发挥区域范围内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处理好国际贸易与产业发展的关系。结合牡丹江目前的产业发展基础和外向型产业经济特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牡丹江都要紧紧围绕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黑龙江省推进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升级的两大主线,充分利用沿边开发开放和对俄边境贸易等地缘环境优势。基于东北边境地区的区位条件,巩固提升具有一定发展基础的机械加工、装备制造、能源化工、边境旅游等传统产业,基于俄罗斯的资源市场环境和外贸发展环境,牢抓林木加工业、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商贸流通等外向型产业的发展,基于朝鲜、蒙古的市场需求和日本、韩国的科技优势发展食品加工、能源供应、保鲜冷藏、物流配套等相关产业链条。紧抓国内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强与我国长三角、珠三角、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创新区域合作模式,不断完善口岸功能,坚持对内、对外双向开放,通过“内建基地、外建园区”双轮驱动来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和贸工一体化的同步发展,利用地缘优势促使本地产业的带动发展和区域、次区域的经济合作。
受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等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发展陷入较长的调整时期,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趋势加强。与此同时全球经济调整也开始孕育着以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新技术产业革命。国际经济环境的这些变化为牡丹江市借助地缘环境条件巩固优势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开创对俄经贸合作新局面、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开辟多元化市场创造了新的机遇。随着国际环境的剧烈变化,国内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加快,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和转移的趋势也日益明显,东北边境城市牡丹江在独特区位条件和要素低成本优势下有望成为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17],也为牡丹江借助地缘区域的园区建设来提升产业档次,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提供了空间。在当今产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转型的背景下[18],地缘城市牡丹江的产业定位和产业、企业选择也要在充分发挥要素驱动作用的前提下,注重将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融入到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理念之中,将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建立在效率提高和技术、制度、管理创新上,实现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创新驱动的全面发展。依据国内外环境下产业发展趋势和牡丹江及其所辖县市的发展诉求,牡丹江市可以在现有产业基础上拓展产业链条,选择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型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市场前景看好、产品附加值较高的新兴产业作为牡丹江市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动力引擎,同时借助牡丹江市在东北亚经济圈区域经贸合作中的交通地缘优势和地缘区位环境,把物流物联、金融服务、总部基地、商务会展、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提升的主攻方向。
(四)牡丹江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集聚园区整合建设
尽管牡丹江市借助开发区、园区建设推动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热情很旺,借地缘环境优势“内建基地、外建园区”的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也取得一定成效,但现有园区建设缺少统一的发展规划部署、低水平重复建设、功能同构竞争及园区分属管理混乱的现象较为严重。由于缺少全市统一的高层次战略性规划,园区发展功能定位混乱,分工定位不清,引进产业主体不明,入驻企业门类杂乱,产业关联度不高,企业间上下游配套、一体化发展的产业链条无法形成,园区经济并没有从企业的空间聚集转变为真正的产业集聚。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为了完成招商引资任务,竞相出台各种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由此带来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异常突出,特别在木材加工和食品两个行业尤为严重。此外,园区建设级别混乱,分属单位交叉,甚至园区名称、园区地点也任意更改,给牡丹江市园区的整合发展和日常管理带来很大不便。产业园区建设的规范发展和整合集聚是地缘环境优势下牡丹江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如牡丹江经济开发区暨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简称开发区)成立于2006年1月,是在原“牡丹江江南新城区、牡丹江对俄贸易工业园区(又名牡丹江对俄经济开发区)、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三大园区基础上,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和品牌效应进行整合成立的。但直到目前,各个园区还处于四分五裂的松散状态,开发区、产业园层次等级极为混乱,而且牡丹江高新技术开发区、牡丹江开发区、牡丹江对俄贸易工业园区、牡丹江经济开发区、牡丹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对俄经济开发区、牡丹江对俄经济开发区、牡丹江中俄科技园、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中俄科技信息产业经济园区、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中俄信息产业园、牡丹江中俄信息产业园、中俄科技产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牡丹江高新技术产业园等不同的称谓混用、乱用、来回变动,给牡丹江经济开发的管理和形象带来诸多不便和消极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牡丹江应尽早尽快借助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和选择对市区及其周围的园区建设规范发展和整合集聚发展进行调整和完善。应在产城一体化理念下使整合后的国家级循环经济园区、牡丹江江南新城区、牡丹江东部产业新城3大版块均有其核心的发展驱动空间和区域功能带动范围。如布局上借助已发展成熟的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为牡丹江国家级循环经济园区的发展提供支持;利用牡丹江中俄信息产业园为牡丹江江南新城区的发展提供文化产业、都市产业、高端服务业、电子信息产品及服务业的发展引擎;发展光伏产业园、青梅产业园为牡丹江东部产业新城的发展提供南北核心带动。功能上借助牡丹江江南新城的产业发展辐射江南兴隆组团和海浪组团建设,带动牡丹江南部产业和经济的发展;借助国家级循环经济园区和牡丹江东部新城的产业发展辐射东部、中部产业发展预留区,带动牡丹江东部产业和北部经济的发展。此外各集聚版块之间、聚集版块与已建城区之间也应做好宏观的沟通和整合,如东部新城与江南新城之间可以通过环城公路的规划和建设做好园区之间、园区与城区之间的人流、物流传递。园区虽然在地理位置上不相临,但通过功能分区的规划和连接交通的建设,可以将园区内产业集聚和园区间整合发展的强度大大提高,实现牡丹江园区建设加速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扩大对俄进出口加工能力,全力推进牡丹江城市化、产业化进程的战略目的。
四、结论
经过地缘环境视角下牡丹江产业发展的区位环境、通达环境、外贸环境、市场环境的分析,基于中、俄、朝、韩、日、蒙东北亚大经济圈的中心位置和亚欧大陆桥上的重要节点,中俄贸易中的关键地位和东北亚区域开发开放的广阔市场,牡丹江的产业发展要借助地缘环境的这些优势,尽快作出立足大东北、面向东北亚的战略定位和选择,通过巩固优势产业、发展新兴产业、集聚园区建设、整合发展力量来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出牡丹江产业发展的地缘环境优势,做好地缘优势下产业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次区域合作的典范。
虽然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蒙古等目前的经济状况、技术水平无法与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相比,长期的封闭政策和经济乏力使边境接壤地区的基础设施不能与社会发展同步,并且我国与这些“更为临近的国家”在合作开发上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和诸多困难,但俄罗斯、朝鲜、蒙古的能源、资源、劳动力同日本、韩国的科学技术一样,都是破解“东北亚发展之冰”的强力抓手,这些国家近几年所表现出来的发展诉求和我国各级政府对此采取的举措都在彰显这一地缘区域的发展潜力。在由黑龙江东南部和吉林东部地区、俄罗斯滨海边疆区西南部和朝鲜北部组成的东北亚次区域中,以牡丹江市和绥芬河口岸为主体的沿边开放先导区最有基础成为这一跨国城市带中的中心城市,而牡丹江作为口岸经济的依托腹地,在产业发展的区域带动上,更有其不可低估的巨大潜力。牡丹江市也势必会清醒地紧抓对俄贸易的地缘环境优势,在做好跨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选择比较优势产业科学布局,集聚发展,立足大东北,面向东南亚,争创地缘优势下产业发展驱动区域经济建设的先行先试模范。
[1]徐建伟,葛岳静.俄罗斯太平洋石油管道建设的地缘政治分析[J]. 东北亚论坛,2011,(4):51-62.
[2]富景筠.从区域内贸易视角透视东北亚经济合作机制[J]. 东北亚论坛,2011,(4):71-78.
[3]梁振民,陈 才.中俄边境城市满洲里口岸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 世界地理研究,2012,21(2):97-104.
[4]M.B.拉德琴科,徐向梅.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发展边境合作的趋势和前景[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2,(5):42-43.
[5]张丽君.毗邻中外边境城市功能互动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8.
[6]章铁成.利用地缘优势启动中、俄、蒙、朝文化产业合作项目可行性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1,(6):44-47.
[7]郑焕春,张春凤,郭文学,等.牡丹江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J].中国林副特产,2009,(1):98-100.
[8]于树林.牡丹江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33-34.
[9]丛志颖,于天福.东北东部边境口岸经济发展探析[J]. 经济地理,2010,(12):1937-1943.
[10]李靖宇,于 潇.关于开发创建东北东边道沿线经济带的现实论证[J]. 中国软科学,2007,(12):112-121,151.
[11]夏永祥,葛 一.关于丹东作为东北东部地区增长极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软科学,2011,(6):100-108.
[12]王 楠,张本明.中俄蒙跨边界次区域矿产资源合作开发机制与模式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9,(3):18-25.
[13]赵儒煜,张景全,刘雪莲,等.聚焦东北亚[J].东北亚论坛,2012,(3):3-11.
[14]殷 红.建立东北地区对俄合作协调机制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基于俄罗斯远东国际合作地区协调机制的经验[J]. 东北亚论坛,2012,(1):106-112.
[15]朱显平,张辛雨,若 宾.金正恩时代的朝鲜和图们江区域的中俄朝合作[J].东北亚论坛,2012,(3):12-18.
[16]邹秀婷.俄远东与中、日、韩三国经贸合作前景分析[J]. 东北亚论坛,2010,(4):61-67.
[17]周 劲,付保宗.当前我国工业经济运行形势分析及预测[J]. 中国经贸导刊,2010,(22):11-12.
[18]王岳平,胡 浩.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J].经济研究参考,2012,(15):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