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科技文化中心设计体会
2013-08-22李卡
李 卡
(温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温州 325000)
1 项目背景
泰顺县是浙江省温州市下辖的六县之一,县名寓“国泰民安,人心归顺”之意。全境位于浙南边陲,西北与景宁接壤;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省级生态县,系“全国生态示范区”“中国古廊桥之乡”和“中国茶叶之乡”。县城多丘陵地貌,平地稀少,概括起来即“九山半水半分田”之势。伴随着快速的城市化发展,农村向城市化集聚,城市中心区向高密度聚集,城市边缘不断扩大。城市中大量历史文保建筑面临拆除或包围,城市发展建设与地域文化根基的矛盾尖锐化。而另一方面由于泰顺县丘陵山地城市的特征及其可建设用地资源的匮乏,在现代工程技术的支持下,不断对山体进行大规模的开挖改造,导致了大量建于陡峭坡地之上的建筑的产生。建筑如何协调好新建筑与传统建筑之间的关系,包括建筑形式、空间的过渡,以及材料的运用;以及在如此苛刻的场地中处理好建筑与场地的关系、空间的契合以及功能的逻辑组织是作者在文中所关注的焦点。
2 建筑空间布局
泰顺县科技文化中心的基地选址位于一片山地上,北侧紧邻历史文物保护建筑文祥塔及塔平寺。设计者在考虑建筑平面布局时,曾有两种方案,方案一,“集中式”建筑集中布置,提高建筑高度,以克服山地不平的弱点,缺点是在景观视觉上对历史文物建筑产生影响。方案二,“摊大饼”,建筑层高降低,扩大占地面积,已达到视线上建筑高度低于文祥塔。缺点是,建筑基底的处理难度较大,且实施造价较高。最终,基于对文物建筑的保护,设计选择第二种方案。建筑呈带状形态,曲折蜿蜒,与原有文保建筑及寺庙院落平面形成点、线、面的分布肌理,整体成托举的形态,与历史建筑及其文化广场融为一体。另外设计地块南侧为高密度住宅小区,建筑的布置也很好的隔开了周边住宅建筑对历史建筑的一种视觉干扰,成为其很好的背景依托。建筑以“相融”代替“独立”,寻找到与历史遗迹共存的道路。
3 建筑形态塑造
继承、模仿、相视是一种融合,而碰撞、对比、对话更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融合。主体建筑的形式并不是采用传统建筑语言与形式,而是采取了一种截然相反的现代自由的建筑语言与之对话,使不同时代建筑之间的联系成为可能,使置身其中的人体验到不同年代的建筑,在历史与现代的对比中产生共鸣。主体工程整个地块地形为自然起伏的山体,现状周边的道路为三个台地,黄海标高依次为497 m,500 m,502 m。文祥广场用地自然地坪标高在488m~497m之间。设计表达了对当地地貌的模仿和借鉴,模拟梯田形态,顺延山体自然展开,采用折线形的体块与山体等高线完美契合,同时在空间上顺应山体的走势,建筑由高向低层层跌落(见图1)。主要表现在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新建建筑至道路方向由东向西错落,另一个方向是新建建筑至文祥塔方向由南向北层层跌落。在建筑尺度上采用不同的体块跌落组合而成,将我们对整体自然环境的解读和情感用建筑语言表达出来,使建筑与自然场地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新建筑的材料采用黑白灰三种传统的颜色,即黑色花岗岩、白色涂料以及灰色花岗岩,局部采用仿木百叶与黑色铝合金线条,如此辅以不同材质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出现“连续的山体建筑”,减少新建建筑对文祥塔的压迫感。另外,联系新旧建筑最重要的是新建筑的界面和两者之间的互动,设计在建筑面向历史建筑及文化广场的一面采用了大面积的简洁落地玻璃窗与之对话,让外面的人群放眼看去,不是一堵冰冷的墙面而是轻盈的玻璃结构,映射着青山绿水。与之相同感受的是建筑里面的人群,办公之余放眼窗外,美景尽收眼底。这不仅是建筑之间的对话,更是室内外不同体验人群之间的交流。同时设计在屋顶上种植大面积绿化,软化建筑与山体之间的矛盾,在空间上重塑原先的地貌肌理。
设计着重考虑传统与现代建筑的相融与互动。实现新旧建筑、建筑与山体之间的完美过渡,建筑鸟瞰图与透视图见图2,图3。
图1 梯田形态图
图2 建筑鸟瞰图
图3 建筑透视图
4 功能逻辑分布
一个好的建筑的评价标准有很多,其中合理的空间布局和顺畅的人流动向是很重要的一项。山地建筑受到的约束则更多,但如何合理利用这种特殊性,创造出有利于我们的条件,则需要设计者投入更大的精力去理解体会。
本案设主体建筑未来服务的主体是市民,对外需设展厅、多功能厅两大功能,能兼顾县里平时的文化展览与会议功能。对内需设置图书馆、文化馆、文博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工人文化宫、老年活动中心、科技馆、妇女儿童中心等集中活动办公场所。
对功能要求诸多、服务人群广泛的情况下,需对人流动向充分了解,并在有限空间进行合理分配,流线引导,必要时做到空间的多元化,以保证整个空间的秩序性。
设计根据周边的道路标高,把建筑出入地坪分成三个标高与道路连接。分别是主入口门厅标高501.50m,次入口门厅502.30m,地下室汽车坡道出入口497.30 m。
因场地自然地形标高由西、北两个方向向东、南方向不断降低,-1层地下汽车库在设置时一方面需充分考虑土方平衡以降低造价,另一方面则是考虑到地下车库采用自然采光通风的可能性。设计地下室层面采用半开挖半挑空的设计手法(见图4),使得地下室处于半开敞状态,这样使得整个建设成本降低,也解决了地下室通风采光的问题,而且从视觉上丰富了建筑的立体构成效果。
图4 半开挖半挑空的地下室
考虑到展厅、多功能厅两大功能空间体量比较大,用于满足县里的文化展览与会议功能需要,空间使用时,人流出入数量较大,设计将该空间放置在1层,2层,且为了避免与北侧广场的人流交叉,在设计时将出入口放置在地势较低、出入方便的西南角,使之趴在山体最低处以减少对北侧广场的压迫,在空间处理上两个不规则平面跌落错开,互相咬合。辅以大面积的玻璃窗与采光顶,使展示厅、多功能厅空间极具趣味性。1层的门厅中心为一个圆形景观花坛,结合室外亲切宜人的木质平台和广场绿化,让室外的自然景色流畅的延伸到建筑内,门厅附近设有一个目录检索大厅,可为市民方便的查询到想要找的资料。
图书馆、文化馆、文博馆、工人文化宫、老年活动中心设置在3层~5层。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妇女儿童中心设置在4层,5层,每层的空间均可以自由灵活分割,小则办公室大则活动室、会议室。
功能空间将服务人群以动向目的划分为三大类型,即参展人群,学习人群,办公人群。合理分配空间,让空间使用率最大化。
5 景观环境设计
借助现状场地特点,模拟泰顺山水风情。花为田,石为山,地为水,采用花坛的台地处理手法来实现对梯田的模拟;利用白色碎石,采用日本枯山水的手法来模拟溪流;大块景石为山丘。通过以上手法,对泰顺以山水意象表达,使整个广场空间具有山水的烂漫,又不失时代风采。
6 回顾与总结
回顾和总结这次创作构思的过程,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创构心迹的记录和对创作方法的思索。特别是历史建筑的保护问题在现代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作为建筑设计师,我们所做的不是一味的拆除,或是一味的让步,而是寻求一种“共生”,这也是对我们的一种考验。
当然,作为一名建筑师,没有什么比经过一番艰苦的探索后终于获得一个理想的好构思而更欣喜愉快的了,但在创作过程中使得建筑师感受到深刻的是:真正从约束条件和逻辑出发努力做出一个真实的最符合场地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