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力:防守中 待反击
2013-08-22梅东
文│梅东
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以防守换生存”,直到今年,富力才有底气提出新一轮的增长计划。在今年3月份的业绩发布会上,富力地产董事长李思廉指出,公司在300亿的销售关口已徘徊几年,从2013年开始,无论是销售还是拿地都将更积极和进取,2013年的销售目标确定为420亿元,增幅23%。未来三年将保持每年15%~20%的增长率。
叫板万科
富力在行业引起关注最初是在2002年,当年富力斥巨资32亿元取得北京地王,也是富力在北京的成名作,距国贸两站路的富力城。在此之前,富力是众多区域开发商其中的一个。与一同崛起的合生创展、珠江地产郊区模式不同的是,富力把大部分资源集中在了广州旧城区。富力踏准了城市经济结构和工业布局的重新调整发展节点,在广州旧城的工厂、仓库中崛起。以至于当时的常务副总在2003年豪言“赢万科不难,5年做第一。”
2005年,富力城也在北京双井桥边立起了一块电子显示屏,上面写着富力城今年销售突破60亿。2005年年底时,富力骄傲的宣称,成为国内首家突破市值200亿的企业。2005年7月14日富力在香港上市时的股价是10.8元,发布当年业绩时已经升到27元了,短短几个月,市值突破200亿。富力再次叫板万科。
对比2005年时的万科和富力,万科总资产刚超过200亿元,富力则略逊一筹达到170亿元左右;土地储备双方则基本持平,但从土地分布来看,万科当时的土地多以城郊为主,富力则主要在城市核心区,优势明显;从盈利能力而言,富力以近60亿元营业收入创造了近13亿元的净利润,而万科则以过百亿的收入获取了13.5亿元的净利润;万科已进入16座城市,在区域覆盖力上具有无可撼动的优势,富力也只是进入北京、广州、深圳三座城市发展。
无论是彼时,还是此时,富力与万科最为根本的区别仍体现在股权结构上。万科已成为典型的大众持股公司,从1988年开始股改至今,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始终没有超过20%,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总和也始终没有超过40%。富力则是典型的私人持股公司,两位当家人李思廉和张力各自持有股份均超过35%,公开发行的股份不到总股份的30%;在业务管理上具有划江而治的集权特色。张力分管北方区域,侧重区域拓展及拿地开发;李思廉则分管南方,侧重资本运作及商业地产拓展。
业绩掉队
根据富力地产披露的业绩公告,2012年,公司实现的协议销售额为人民币322.0亿元,增长13%,销售可售面积为288万平方米,增长32%,净资产负债比率保持86%。来自物业投资及酒店管理业务的营业额则分别增加28%及10%。净利润为人民币56.6亿元,增长17%。
这样的业绩对富力来说,只是回到了2010年的水平,在华南五虎中排在倒数第二,仅优于合生创展。同为华南房企,当年与富力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保利、万科,这两家房企在去年的销售额分别达1017亿元及1412亿元,是富力的三倍和四倍。
富力算是叫板万科次数最多的公司之一,在各方面指标旗鼓相当的2005年更甚,曾经的微小差距至今,若以年销售额计算,富力与万科相差了1000亿。图为富力联席董事长兼总裁张力。
从行业排名来看,富力也已不复往日的荣耀。2007年,是富力最辉煌的一年,当年,富力以161亿元销售额排名第四位,仅次于万科、绿地和中海,居“华南五虎”之首。2011年,富力的销售金额为287亿元,位居第14位,今年位居第15位。
这还不是富力最差的境况。2008年,广东业内一度流传着富力将破产的传闻。当时富力正面临着颇为严峻的资金问题,2008年6月30日,公司的银行借款总额约为206亿元,其中一年内到期的短期借款为80.73亿元,长期借款为125.16亿元,净资产负债率高达139.4%。未支付的88亿元土地出让金,有38亿元需要在2008年下半年支付。但富力持有的现金仅19亿元。2008年年底,富力的利润出现了6年来的首次负增长,仅获31.53亿元的纯利同比下降41%。
李思廉在2009年时曾公开表示:“几年前,在富力刚刚到香港上市成功的时候,曾有记者问我,经历过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当时我觉得十多年来没有遇到特别大的困难。今天如果再次被问到这个问题,我会说,是2008年量价齐跌这个阶段。”李思廉承认,如果此前放慢一点步伐,可能就不会过得那么紧张。
错判形势
“错判形势”这四个字足以归纳富力掉队的原因。在2005年登陆H股后,富力迅速展开了一波圈地运动,2006年富力地产一举拿下21幅土地,2007年又拿下20幅地,建筑面积近1000万平方米,耗资70亿元,其中有不少是高价地王。
按照李思廉的规划,回归A股和扩张同期进行,在登陆A股市场后,公司可以即刻回笼资金并迅速壮大规模,一举两得。随着国内房地产调控的升温,A股IPO窗口关闭,富力的回归A股计划至今仍无实质进展。
李思廉在2008年年中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曾透露:“去年我们在土地市场有比较进取的表现,是因为在买地前作了A股上市的考虑,今天看来,我们估错了上市时间。”
对形势的误判包括缺乏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2007年富力实现销售额161亿元,其中的92%被结转为当期销售收入。而同年,保利和万科分别只结转了43%和66%,其余留待来年,以保持业绩平稳。不仅如此,富力当年的净利润中有58%即30.8亿元来自商用物业的重估,被大幅美化的2007年财报使得富力2008年的业绩显得更为惨不忍睹。
李思廉对商业地产有近乎固执的偏爱,在危机来临之时也不惜投入大量资源。业内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在2004年的博鳌房地产论坛上,李思廉与王石进行了一场关于商业地产的讨论。王石认为,靠持有商业地产项目吃租金的开发商,如果没有高比例和长期的融资支持早晚要死,如果搞出售型商业地产,则会遇到经营管理上的致命麻烦。李思廉当时颇不以为然,并说:“两年以后再与你探讨这个问题。”
2009年5月,富力以10.2亿获得焦点地块广渠路10号地,并置身于“面粉贵过面包”舆论漩涡的定点。当时周边的房价为1.3万元左右,而该地块的楼面价超过1.5万元。图为当天拍卖后的签字现场,签字人为富力北方地区总经理张辉。
2003年,富力便开始加大商业地产的拓展力度,仅是广州的珠江新城就储备了多达十几个项目。到2008年,富力商业和住宅地产开发速度比例高达1∶1。而2008年前6个月,富力营业收入的93.7%仍然来自传统的物业销售,物业出租、酒店运营等收入的份额不到6.3%。大投入、小产出造成了富力的资金黑洞以及高企的负债率。
严密防守
“今年的情况不见得就会比去年好多少,业绩说明会也是打气会,要给投资者信心,20%的增速更多是希望,取决于市场情况的好转。积极一点没有坏处,做不到没关系,但目标要有,士气要起来。”一位香港分析师如此看待富力的增长计划:“总的来说,富力还是在防守阶段,真正的反击,还有待于找到更好的办法激活商业地产这块业务。”
2008年以前,生猛与激进是富力地产的标签。李思廉带领富力南拓北进,大手笔地在全国各个城市开展项目,全面进入北京、上海、天津、西安、成都、重庆、沈阳、海南、惠州等地区和城市。2007年底,富力地产的土地储备高达3300万平方米,在全国“大地主”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碧桂园的5400平方米。意气风发的李思廉,豪言要挑战万科,争全国第一。
富力土地储备迅速增加,但富力的负债率也急速攀升。2008年富力中报显示,富力的净资产负债率高达139.4%,这正是引发“富力资金链紧绷、断裂、倒闭”一系列传闻的罪魁祸首。
面对2008年金融危机和自身的公关危机,李思廉通过战略大转弯实现了自我救赎。自2009年以来,富力改激进为谨慎,放慢了拿地节奏和开发节奏,开始长达三年的“防守战”。2010年年底时,算上尚未支付的地价,富力地产的净负债超过人民币250亿元,当时富力的一位高管告诉本刊记者:“此情况意味着该公司需要选择或是在未来的卖地活动中按兵不动,或是降价以加快物业销售。
2011年,富力在全国仅拿了3块地。2012年初,李思廉在业绩会上发出了“今年买地会‘睇食饭’”,即看菜吃饭,具体拿多少,要看楼卖了多少。”2012年仅拿了河北香河、广州南沙、杭州等三个地块,年底与福州三个综合体项目签约。
资金短缺、运营短板、人才匮乏仍旧是富力、尤其是商业地产的瓶颈。由于商业地产资金需求量巨大,富力的负债率也居高不下。2005年年底其负债率仅为20.5%,随后却一路上扬。2006年年末上升至71.5%;2007年飙升至139%,2008~2011年,这一数据一直在100%左右徘徊。2012年仍无太大改善,据富力2012年报,负债率为86%。
连续多年的利用高财务杠杆扩张令富力元气大伤。一般情况下,负债率在70%以上的房企,很难在海外市场上发债。除非愿意付出不菲的代价。
2011年4月,富力地产首尝海外发债。并通过其全资附属公司分别发行了本金为26.12亿元、利率为7%,于2014年到期的优先票据;以及发行了本金为1.5亿美元、利率为10.875%,于2016年到期的优先票据。而同期,负债率处于30%以下的中海外,发行的10亿美元10年优先票据年利率仅为5.5%。
在海外发债的同时,富力地产亦铤而走险,并频繁借道成本高昂的信托融资。去年1月,又委托平安信托,为其融资32.42亿元;短短三个月后,又委托一家信托公司,为其提供了约8.5亿元贷款,上述两笔贷款分别于2014年7月和9月到期。据消息人士透露,两笔信托的年利率接近12%。高额的融资成本,令富力地产的利息支出大幅增长。去年上半年,富力的融资成本同比增加43%至7.257亿元;利息开支总额为13.2亿元,同比上升了50%。
由于富力的商业地产的商业模式还不够清晰和成熟,占用了大量资金,且资金回笼慢,又限制于诸多瓶颈因素。如何按照公司目前的状况,平衡商业和住宅开发之间的比例,是考验李思廉智慧的问题。关键还在于,包括前面提到的两笔在内的多笔借贷需要偿还。所以,如果从资金压力来看,今年23%的销售增长,不仅是目标,或许也是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