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普通话与大同话语码转换情境因素的调查分析❋
2013-08-22苏雪梅
苏雪梅
(山西大同大学 外语学院, 山西 大同 036009)
地处晋、冀、蒙交界之处的大同市,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历史上曾为北魏京都,辽金陪都,明清重镇,在漫长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方言—— 大同话。大同话属于晋语,有着庞大的使用群体,到2010年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大同市区常住人口为170多万,他们大多会讲大同话。
近年来,随着大同市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建,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向大同,加之普通话的推广,大同市区越来越多的人讲普通话;但大多数大同人仍用大同话,因此在社会语言交际过程中出现了大同话与普通话之间的语码转换。
1 研究背景、目的和内容
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次对话或交谈过程中,由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 根据Verschueren[1]61的“语言顺应理论”和于国栋[2]76-78提出的语码转换的“顺应模式”,为了更好地完成交际目的,交际者有目的地选择语码并进行语码转换。作为一个双语研究中的焦点问题,语码转换近年来得到了各个领域的广泛关注,国际上许多学者对语码转换作了大量的研究;[3-9]国内的一些学者[10-11]也对语码转换做过许多研究,但针对个别地区、个体语料的语码转换研究还不够。[12]到目前为止,对普通话与大同话语码转换的研究很少,网上搜到的发表论文只有《普通话与大同话语码转换顺应模式的研究》[12]一文,本文想针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以期丰富这方面的研究资料。语码转换作为普遍而复杂的语言现象包含着很多的研究内容,本文侧重于对影响普通话与大同话语码转换情境因素的研究。
语码转换的情境就是指语码转换是在什么环境或情况下进行的,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即交际场合、交际对象和交际话题。阳志清[13]曾指出:参与者、场景和话题是制约语码转换动机的三大因素。美国社会语言学家Fishman曾提出“语域理论”(Domain Theory),“语域”是一种文化里同语言联系的活动领域,是指由活动场所、活动参与者以及话题等要素构成的社会情境。Fish man把语域分为五个方面:家庭域、朋友域、工作域、教育域和宗教域。在某一具体语域中,交际者根据相关因素,从而确定使用哪种语言或语言变体。[14]173-174语域论对语码转换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只有了解语域和适合语域的语码,才能进行恰当的转换,具体内容如下:
1)交际场合: 因交际场合的不同,交际者会使用不同的语码。
2)交际对象: 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当交际对象发生变化时,会影响谈话人对语码的选择,从而会发生语码转换。
3) 交际话题: 它同样会制约语码转换的。Scotton 提出语码转换的“社会场景学”,认为谈论的话题是社会场景的重要因素之一。[15]85当从一个话题转换为另一个话题时,就会引起语码转换,而且不同的话题语码转换的频率也会不同。
当确定了制约语码转换情境的因素时,我们还想进一步探讨交际者自身属性(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和职业等)在不同情境制约中的影响。
对于影响普通话与大同话语码转换情境的主要因素,笔者具体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 ①交际者的性别、年龄、学历及职业在不同情境制约因素下的影响; ②在哪些情境下普通话与大同话语码转换的频率最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了解大同市区人们使用普通话、大同话以及普通话和大同话语码转换的现状,希望对大同市区的语言政策和双语教育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 研究方法
论文通过问卷调查形式,结合Minitab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研究。本研究需要一个量表来对普通话和大同话语码转换的情境进行调查和分析。 因语码转换是较新的研究课题,至今还没有统一而权威的情境量表,因此本研究在谢书书[16]的“闽南话和普通话语码转换情境量表”的基础上改编成“普通话与大同话语码转换情境量表”。 运用本量表,对大同大学的师生和大同市区会讲普通话、大同话的300人进行问卷调查,最后得到247 份有效样本。 并用Minitab软件进行分析。在具体的讨论过程中还运用了于国栋的语码转换“顺应模式”和Fishman 的“语域理论” 。
3 研究结果
3.1 语码转换动机的分类
在语码转换研究中,将客观原因、环境等影响因素称为外在动机。本研究中列出了17个问题代表着不同的影响因素,因此可将其视为17种动机。将语码转换的动机进行归类,可划分为三大类:
3.1.1 不同交际场合
语码转换动机包括: ①在家里;②在工作单位;③在公共场所(如商店、餐厅、娱乐场所等); ④在亲朋好友家里; ⑤从正式场合进入非正式场合; ⑥从非正式场合进入正式场合)。
3.1.2 不同交际对象
语码转换动机包括: ⑦你正用普通话与同事、同学交谈,这时你的老乡出现并和你交谈; ⑧你正用大同话与老乡交谈,这时你的同事、同学出现并和你交谈; ⑨交谈对方喜欢用大同话时; ❿交谈对方会讲大同话但喜欢用普通话; ⓫和家人或亲戚谈话;⓬和同事谈话。
3.1.3 不同交际话题
语码转换动机包括: ⓭谈论家里的事情; ⓮谈论工作、学习; ⓯谈论日常生活话题; ⓰谈论政治、新闻事件; ⓱转述别人的话语时,会用原来讲话者的语码。 在这些情境下语码转换的频率由 1~ 4 来表示,分别对应基本不会、较少、经常、几乎每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动机排序表(选择降序排列)
由表1可知,在大同地区发生的大同话与普通话的语码转换频率不是非常高。动机⑦的平均值为 2.728 7,动机⑧的平均值为 2.655 9, 动机⓱的平均值为2.311 7,排在情境表的前三位,可见这三种情况下发生语码转换的频率最高。
3.2 语码转换动机的分类研究
3.2.1 不同交际场合
1)在公共场合
图1 公共场合语码转换的频数分布图
由图1 可以看出,在公共场合下,总体来看经常发生语码转换。 从性别、年龄、学历和职业这四个维度上看,其频率分布大致是一样的,虽然发生语码转换较少的情况占很大的比例,但在性别和职业两个维度中差异较大。因此,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以性别为因子的方差分析
其检验p 值为 0.053,表明在男性和女性两个因子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男性的选择落在基本不会和较少这个区间里,而女性则偏向于较少和经常这个区间。
表3 以职业为因子的方差分析
其检验p 值为0.004,是较为显著的,而且发生语码转换的频率随着职业的不同呈现出递进变化的趋势,其由弱到强分别是:学生、行政、事业、企业、个体户。
2) 在非正式场合
在非正式场合下要比在正式场合下发生语码转换的频率高一些,但方差分析其检验p 值不明显,如图2所示。
图2 非正式场合语码转换的频数分布图
3.2.2 不同交际对象
1) 当谈话对象发生变化时
图3 谈话对象发生变化时语码转换的频数分布图
由图3可知,由于交谈对象发生了变化,会使语码转换发生的频率增大。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大家还会经常性地发生语码转换。在四个维度上分布较为一致,但在职业上存在着差异,具体如表4所示。
表4 以职业为因子的方差分析
其检验p 值为0.012,是较为显著的。在不同职业中,当交谈对象发生变化时,在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人群发生语码转换的频率较高,而其他职业则很少会出现语码转换的现象。
2)当谈话对象不变时
调查结果显示,当谈话对象不变时,基本不会发生语码转换,说明谈话对象的变化直接影响着语码转换的频率,谈话对象变化越大, 转换频率越高。
3.2.3 不同交际话题
1)谈及工作话题
图4 谈及工作话题时语码转换的频数分布图
在谈及工作话题的时候,出现语码转换的频率还是较少的,这说明在正式的交流当中,出现较为稳定的使用一种比较熟练的语言的现象。其中,在学历维度上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具体如表5所示。
表5 以学历为因子的方差分析
其检验p 值为0.033,是较为显著的。具有大中专学历的人在谈及工作的时候,发生语码转换的频率较高,而且从中学、大学到研究生学历的语码转换频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
2)谈及生活话题
根据调查结果,与谈论工作话题相比,当谈及生活话题时,发生语码转换的频率有变高的趋势,但方差分析的检验 p 值不显著。
4 讨 论
根据试卷调查的数据统计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1)由表1得出的结论是大同话与普通话语码转换的频率不是非常高。这与调查选取的对象多为在校学生和教师有关,尤其是选取对象很多是来自大同大学的师生,全校师生中会讲大同话的本大同市人所占比例很小,因此进行语码转换的频率不高。如果选取更多的大同市民调查的话,不排除存在另一种情况。
2) 根据各情境的高低排序,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⑦、⑧、■、⑨、■。在这些情境中被试者更愿意进行语码转换以便与对方建立亲近关系或保持语言的原汁原味,说明语码转换通常是发生在对心理动机的顺应,以达到一定的交际意图。这与于国栋提出的语码转换的“顺应模式”是相符合的。他认为人们在进行交谈时通过主动选择不同的语码,即语码转换来顺应心里动机,从而更好地实现一定的交际目的。[2]以上研究结果用数据证明了这一点。
3)从不同交际场合下语码转换的频数分布图可以看出,在非正式场合下要比在正式场合下发生语码转换的频率高。这与Fishman 的“语域理论”一致,他认为:人们在工作域、教育域等较正式的语域,倾向于使用官方语言,而在家庭域和朋友域倾向于使用方言,或比较混合的语言。[14]
根据性别因子的方差分析结果可知,女性比男性进行语码转换的频率要高。 根据职业因子的方差分析结果,由于交际者的职业不同,发生语码转换的频率也不同。其由低到高的趋势分别是:学生、行政、事业、企业、个体。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可能是:目前我国正普及普通话,越来越多的学生不讲大同话,他们发生语码转换的频率相对低;而个体户一般是在非正式的场合下进行交际,而且所接触人员背景较杂,因此他们的语码转换频率要比其他职业高。
4)根据交际对象不同时语码转换的频数分布图可以看出:当交际对象不变时基本不进行语码转换,而当交际对象发生变化时,会经常发生语码转换,尤其在职业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发生语码转换的频率高,与他们双语能力强且对心理动机的顺应意识强不无关系。
5)根据交际话题不同时语码转换的频数分布图可知:谈及工作话题时语码转换的发生频率较低,只是在学历维度中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其中大专生发生语码转换的频率较高,这与调查对象有关。由于本市内没有大专学校,大专生多为在职人员,他们工作中接触的人员比较杂,谈论话题多样,而其他学历的人员多是在校学生或学校教师,周围人员单一,因此前者进行语码转换的频率比后者高。但相比而言,在谈论日常生活话题时,语码转换情况较多,说明谈论话题对语码转换的发生频率也会有影响。
5 结 论
在对普通话和大同话语码转换的研究中,根据数据统计和讨论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 在非正式场合要比正式场合进行语码转换的频率高;女性比男性发生语码转换的频率高。
2)当交际对象发生变化时,语码转换的可能性要大。
3) 交际话题对发生语码转换的影响也较为明显,尤其是在谈论生活话题时,人们更容易进行语码转换。
通过对影响普通话与大同话语码转换情境的主要因素的调查和统计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大同市区人们使用普通话、大同话和它们之间的语码转换的现状与趋势,以及交际者的性别、年龄、学历和职业对它们的影响。希望可以对大同地区的语言政策和双语教育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 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London, New York, Sydney, and Auckland:Arnold, 1999.
[2]于国栋.英汉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M].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1.
[3] Gumperz J J.Directions in Sociolinguistics [M].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72.
[4] Gum Perz J J.Diseourse Strategies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5] Poplack S.Cont rasting Patterns of Codeswitching in Two Com munities [G] ∥ Monica Heller.Codeswitching.Berlin: M outon de Gruyter, 1988.
[6] Poplack S.Variation Theory and Language Contact:Concepts, Methods and Data[G]∥ European Science Foundation.the Workshop on Concepts, Methods and Data.Paris: St rasbourg, 1990.
[7] Auer P.A Discussion Paper on Codeswitching [G]∥European Science Foundation.the Workshop on Concepts, Methodology and Data.Paris: Strasboury,1990.
[8] Muysken P.Codeswitching and Grammatical Th eory[G]∥ Milroy L, Muysken P.One Speaker, Tw o Languages: Cross-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on Codeswitching.New York and Melbourne: Cambridge University, 1995.
[9] Li David.C S.Issues in Bilingualism and Biculturalism: A Hong Kong Case Study[M].New York: Baltimore, 1996.
[10]黄国文.语码转换研究中的结构分析[M].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11]申智奇,李悦娥.论《围城》中的语码转换[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4): 18-20.
[12]苏雪梅.普通话与大同话语码转换顺应模式的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 2011(2): 82-84.
[13]阳志清.论书面语语码转换[J].现代外语, 1992(2):3-8.
[14] Josh ua A.Fish man.Advances in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M].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76.
[15] Myers-Scotton, C.Dueling Languages: Grammatical Structure in Code-switching [M].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3.
[16]谢书书.闽南话与普通话的语码转换之心理学分析[D].厦门: 福建师范大学,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