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肺炎初期的呼吸机应用的治疗研究
2013-08-21夏松磊
夏松磊
洛阳第六人民医院内六科,河南洛阳471003
重症肺炎是肺炎及较为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以外的存在呼吸衰竭以及其他系统明显受累的表现。通常有细菌、真菌、寄生虫、病毒等致病微生物、理化因素所引起的。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是由美国胸科学会在治疗指南中制定的。应用呼吸机通气治疗重症肺炎初期患者能有效改善通气功能不良及呼吸肌疲劳等症状[1]。为探讨分析重症肺炎初期应用呼吸机治疗的临床效果,现选取该院在2011—2012年期间接收治疗的100例重症肺炎初期患者作为临床实验研究对象,根据其临床治疗效果各项指标情况进行分析诊断,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接收治疗重症肺炎的100例患者作为临床试验研究对象。其中包括男53例,女47例。患者年龄均在18~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34±4.78)岁。有47例患者伴有基础疾病,占总体的47%。有高血压的23例,糖尿病的有11例,冠心病的有13例。
1.2 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
主要标准为:①需要创伤性机械通气;②需要使用升压药物的脓毒性血症休克。
次要标准:①意识障碍。②呼吸频率>30次/min。③PaO2<60 mmHg及PaO2与FiO2比值<300,需要呼吸机通气治疗。④血压<90与60 mmHg之比。⑤胸片显示为双侧、多肺叶受累,或者在入院48 h以内发生病变扩大,≥50%。⑥少尿:尿量<20 mL/h或4 h<80 mL以及急性肾衰竭要进行透析治疗的。⑦体温下降<36℃。⑧血小板减少,其计数每升<100×109。⑨白细胞减少症,其计数每升<4×109。
符合一条主要标准或有3项及3项以上次要标准即可诊断为重症肺炎[2]。
1.3 治疗方法
对100例重症肺炎初期患者应用呼吸机进行治疗,疗程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呼吸机的同期模式采用压力控制通气的方法,给予患者呼吸机通气3~15 d。第二阶段为治疗后的15~25 d,在白天使用呼吸机给予患者压力通气支持,晚上则采取压力控制的模式。第三阶段为治疗的25 d后,呼吸机应用模式为压力支持通气。在呼吸机通气治疗中吸氧浓度、呼吸末正压、压力支持、呼吸比、呼吸频率等根据患者现状适当调节。在应用呼吸机治疗患者的同时,给予患者支气管扩张剂、激素以及抗生素等药物进行辅助治疗。
1.4 注意事项
气管导管的固定:密切观察气管导管的插管深度,作好记录。在耳翼处用布条进行固定,注意导管在操作后标记有无变化,外露导管部分出现变短或变长时,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防导管位移出现单肺通气的现象。气管插管和呼吸机关系密切,采用支架固定,以免管道扭曲及牵引对通气造成影响。气管插管气囊要保留最少的漏气技术。
有效吸痰:吸痰是应用呼吸机通气中保持呼吸道畅通的重要措施,为防止痰痂填塞对患者造成伤害,要对患者适时吸痰。根据患者痰液量、痰鸣音、气道压力、咳嗽等情况,给予适时。准确的吸痰。吸痰是容易导致患者恶心、疼痛、憋气等状况,为减轻这些症状,在吸痰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氧饱和度和心率的变化,以此判断患者停止吸痰指标和缺氧程度。为了减轻或避免吸痰出现憋气现象,每次吸痰时可给予患者100%纯氧1~2 min,吸痰时间不宜超过15 s,吸引负压不能过大[3]。
湿化适度:将蒸馏水置入到呼吸机湿化器,调节温度保持在32~35℃,湿化器内的液体要及时添加,以免湿化器内的水耗干引起气道温度上升,湿度降低,导致气道灼伤。呼吸道湿化液应用剂量不<250 mL/d。
预防感染:解除呼吸机管道的各处接头和吸痰时,要进行严格的无菌处理,吸痰管对口、鼻及气道的使用要分开。呼吸机管道要定时更换,一般更换间隔时间为7 d。
避免误吸:在鼻饲置管前要确定胃管在不在胃内,气管插管的气囊要保持在充气状态。在鼻饲过程中密切 观察,如患者是否有呕吐、恶心、呛咳等症状表现,若有此类症状应停止鼻饲,鼻饲后的30 min,禁止吸痰。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来进行相关的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进行 χ2检验。
2 结果
在应用呼吸机治疗后3 h,有31例患者呼吸困难得到缓解,12例患者意识逐渐清晰。治疗3 d后,45例患者症状明显好转,6例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5例患者有嗜睡及烦躁现象,其中有1例患者死亡。在呼吸机下通气3 h内,呼吸困难明显减轻,呼吸频率、心率降低,动脉血氧分压和经皮血氧饱和度均有显著升高,动脉二氧化碳的分压明显降低[4]。治疗前后3 h呼吸频率和血气分析等数据记录情况见表1。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有效率为88%。
表1 患者临床各项指标数据情况表
3 讨论
重症肺炎发病时情况较为凶险,很多患者病情恶化迅速未及时抢救而导致死亡,呼吸机应用有抢救及治疗的效果。重症肺炎患者缺氧的改善方法主要是由中心管道鼻导管法氧疗和呼吸机通气法,有效性呼吸的支持有助于患者度过急性危险期,进入恢复治疗期。应用呼吸机通气时,通过给气道持续正压通气能明显减小呼吸作功,以免肺泡出现萎陷,使萎陷肺泡重新获得复张,改善患者主观气促和氧合功能[5]。同时,可以使充足的压力消耗及气压伤并发症得到最大程度的降低。在使用时采取压力性控制呼吸机通气,可有效防止气压伤的发生,以免加重肺挫伤,高潮气量易导致酸中毒扩张脑血管,使患者难以忍受,所以在临床上通常采用低的潮气量,并且保持良好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水平,以确保患者体内环境的稳定。
综上所述,该组试验研究在重症肺炎初期患者应用呼吸机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呼吸困难等症状,降低呼吸频率、心率,有效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经皮血氧饱和度,动脉二氧化碳的分压均明显降低。但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较多注意事项,需要医师和护理人员严格掌控,规范操作,以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使患者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病情得到控制和改善。
[1] 何振华,吴秀明,袁克俭,等.重症肺炎患者临床救治回顾分析[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10,3(5):225-226.
[2] 张淑敏,李丽华.气道插管机械通气病人气道湿化液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0(6):48-49.
[3] 范长在,秦伟.开胸术后并发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监护[J].中华护理杂志,2010,41(7):604-605.
[4] 范长在,李丽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病人气道湿化液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41(7):604-605.
[5] 冯洁惠.徐建宁.高春华等.运动疗法用于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