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内服和含漱防治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临床研究
2013-08-21郭红亮魏子白
郭红亮,魏子白
(山西省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肿瘤科,山西长治 046000)
口腔黏膜炎(oral mucositis,OM)是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90%接受放疗患者会出现OM,同步化疗则几乎所有患者都会出现OM且变得更严重[1,2],轻者导致患者口腔及咽喉疼痛,影响患者的正常进食,使其生活质量下降,严重者可诱发系统性感染,甚至影响治疗计划的实施,导致治疗中断。目前尚未有效防治办法,笔者探讨了中药内服及含漱对放射性口腔黏膜炎防治作用,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5例鼻咽癌患者均来源于2010年4月~2012年3月我院收治进行放疗的患者,Ⅰ期8例,Ⅱ期32例,Ⅲ期46例,Ⅳ期9例;男74例,女21例,平均年龄(44.5±10.62)岁,随机分成试验组47例和对照组48例。全部病例进行根治性放疗,每周5次,每次2Gy,鼻咽部照射总量68~76Gy/33~28次,颈部预防量50~60Gy,治疗量55~70Gy,下颈、锁骨上剂量为5O~56Gy/25~28次。2组在性别、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照射面积、照射剂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 RTOG 分级标准[3]:0级:无变化;Ⅰ级:充血,可有轻度疼痛,无需止痛药;Ⅱ级:片状黏膜炎,或有炎性血清血液分泌物,或有中度疼痛,需止痛药;Ⅲ级:融合的纤维性黏膜炎,可伴中度疼痛,需麻醉药;Ⅳ级:溃疡、出血、坏死。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试验组:内服方(组成:水牛角30g,生地、金银花、丹参各20g,连翘、苦参、玉竹各15g,知母12g、射干各12g,生甘草6g)用法:常规水煎服,每天1剂,分2次服用。含漱方(组成:金银花、黄芩各30g,生甘草、薄荷叶各15g,田七片、五味子各10g)用法:水煎至1000ML溶液,适量含漱1~2min更换1次药液,10~15min/次,3~6次。疗程:从放疗开始至放疗结束后1周或黏膜炎缓解至≤1级。
对照组开始只用生理盐水含漱,出现Ⅱ级以上口腔黏膜炎时0.9%生理盐水500ml+庆大霉素5万U+2%利多卡因10ml+地塞米松5mg含漱,用法同试验组。
2.2 观察指标
①放疗开始后检查口腔每天1次,观察黏膜损伤程度记录Ⅱ、Ⅲ级口腔黏膜炎出现的时间和疗程及结束时Ⅲ级以上口腔黏膜炎发生率;②放疗结束时各检测2组20例患者唾液表皮生长因子(EGF)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试剂由上海索莱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标本采集时间为放疗结束后当日下午3PM,患者漱口后棉条置于口腔中10min,按说明书操作。
2.3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采用SPSS 16.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2组出现Ⅱ级口腔黏膜时间与放射剂量比较
表1显示,试验组出现Ⅱ级口腔黏膜反应时间要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放射剂量到(30.2±9.45)时出现Ⅱ级口腔黏膜反应,对照组为(19.1±5.73)次时出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12组出现Ⅱ级口腔黏膜时间与放射剂量比较(±s)
表12组出现Ⅱ级口腔黏膜时间与放射剂量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组 别 例数 出现时间(d) 放射剂量(Gy)试验组 47 14.5±3.2* 25.2±4.25*48 9.4±1.8 16.6±3.23对照组
3.2 2组出现Ⅲ级口腔黏膜的时间与放射剂量比较
表2显示,试验组出现Ⅲ级口腔黏膜反应时间要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放射剂量到(55.7±5.45)时出现Ⅱ级口腔黏膜反应,对照组为(36.1±4.72)次时出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22组出现Ⅲ级口腔黏膜时间与放射剂量比较(±s)
表22组出现Ⅲ级口腔黏膜时间与放射剂量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组 别 例数 出现时间(d) 放射剂量(Gy)试验组47 32.5±4.5 55.7±5.45对照组48 25.6±3.7 36.1±4.72
3.3 2组出现Ⅲ级以上口腔黏膜反应情况比较
表3显示,试验组口腔黏膜Ⅲ级反应的发生率为25.53%,对照组为47.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口腔黏膜Ⅳ级反应发生率为6.38%,对照组为22.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2组出现Ⅲ级以上口腔黏膜反应情况比较(n)
3.4 2组唾液表皮生长因子(EGF)浓度测定比较
试验组为(652.5±120.6)pg/ml,对照组为(382.5±51.6)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4 讨论
导致OM的主要是原因是射线所引起的直接黏膜损伤,常规分割时剂量达到16~22Gy就可以观察到上皮层萎缩和变薄[4],当剂量达30GY~40GY时,口腔炎症累及全部口腔黏膜[5],放疗剂量达50GY时出现唾液分泌明显减少,伴有吞咽和进食困难[6]。严重的黏膜反应而迫使放疗中断,致疗程延长,使肿瘤组织再增殖,继而降低肿瘤的局部控制率[7]。因此,如何避免和减轻放疗引起的口腔黏膜炎对能否顺利完成治疗计划至关重要,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鼻咽癌的局部控制率有重要意义。但迄今仍缺乏十分有效的防治手段,是临床上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中医认为,本病主要病因病机为放疗热毒伤阴,灼伤津液,阴津内耗口腔黏膜不能濡润滋养。病中为中焦热毒炽盛,热盛伤阴,阴血虚损,治法多以养阴生肌、凉血化瘀为主,辅以清热解毒[8]。内服方中以水牛角、生地清营凉血解火毒,知母、玉竹配生地养阴生津解火热,苦参、银花、连翘配助水牛角清热解毒,丹参活血凉血,射干清热解毒,利咽喉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凉血养阴、清热解毒之功。内方以银花、黄芩清热解毒,薄荷叶清凉透热,五味子酸收敛、生津,田七止血定痛,生甘草解毒和诸药。本组资料显示,在放疗开始即采用中药内服和含漱,能推迟Ⅱ级、Ⅲ级口腔黏膜反应出现的时间,提示中药内服和含漱可能调节患者的体质,增强患者对放疗的耐受量,从而对放疗所致的OM有一定的预防作用;放疗结束时试验组Ⅲ级以上OM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中药内服和含漱能抑制炎症反应,减轻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减轻患者痛苦,从而利于提高患者对放疗的依从性。
EGF在保持黏膜上皮屏障的完整性及促进黏膜损伤的愈合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Joel的研究发现,EGF在放疗第1周开始显著下降,在放疗过程中持续下降[9]。国外的研究也证实,EGF水平与口腔黏膜损伤成负性相关[10]。本组资料显示,中药内服和含漱组在放疗结束时唾液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可能中药防治对口腔唾液腺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这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综上,采用中药内服和含漱能升高患者唾液EGF水平,保护口腔黏膜,从而预防放疗患者OM的发生,并减少Ⅲ级以上OM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有利放疗的顺利进行。
[1]Trotti A,Bellm LA,Epstein JB,etc.Mucositis incidence,severity and associated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head and neck cancer receiving radio-thehapy with or without chemotherapy: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Radiother Oncol,2003,66(3):253-262.
[2]Hu QY,Li P,Wang L,et al.Cone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followed by 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stage Ⅲ-Ⅳ a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J].Ai Zheng,2007,26(4):394.[3]申文江,王绿化.放射治疗损伤[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257.
[4]Shih A, MiaskowskiC, DoddMJ, etc. Mechanismsfor radiation-induced oral mucositis and the consequences[J].Cancer Nurs,2003,26(3):222-229.
[5]汤钊猷,现代肿瘤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450-603.
[6]谭榜宪,张有望,胡起苏,等.NPC常规分割放疗中的时间剂量效应关系[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1998,7(1):4.
[7]Withers HR,Treatment-induced accelerated human tumor growth[J].Seminars in RadiatOncol,1993,2(3):135-143.
[8]陈锐深.现代中医肿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8-99.
[9]Epstein JB,Gorsky M,Guglietta A,etc.The correlation betwee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levels in saliva and the severity of oral mucositis during oropharyngeal radiation therapy[J].Cancer,2000,89(11):2258-2265.
[10]罗东华,洪明晃,肖锡宾.鼻咽癌放疗中唾液表皮生长因子浓度与口腔黏膜炎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8,17(6):478-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