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效果分析
2013-08-20龚家俊
龚家俊
云南省德宏州医疗集团人民医院内二科,云南德宏州678400
脑梗死是临床中最为常见的有于大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的缺血性猝死。患者大多数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和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动脉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检测全身性动脉硬化的主要指标即应用超声波对颈动脉内膜-中膜的厚度和粥样斑块进行检测。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应该早防范、早治疗。为了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效果,抽取该院2010—2012年治疗的患者90例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该院2010年—2012年治疗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干预组中患者46例,对照组中患者44例。干预组中男患者26例,女患者20例;年龄49~75岁,平均年龄(56.3±7.6)岁;其中腔隙性脑梗死患者28例,有高血压病史的20例,糖尿病史13例,吸烟史20例,酗酒史5例。对照组中男患者22例,女患者22例,非腔隙性脑梗死20例,有高血压病史的21例,糖尿病史的11例,吸烟史11例,酗酒史4例。所有患者经头颅CT或MRI检查均有明确的梗死部位,并无心源性脑梗死或其他原因梗死。
1.2 治疗方法
对于干预组中的患者均每天晚餐时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10~20 mg。此外,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使用降压药和降血糖及抗血小板的药物。通过对患者的肝功能进行检测,具有肝功能明显异常或者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均排除在治疗以外。针对对照组中血脂异常的患者采取饮食控制的方法进行干预治疗,或者给予对照组中的患者烟酸等非他汀类降脂药物,其他治疗用药方面同干预组相同。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随访。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干预组中的患者在第6个月和12个月复诊时,颈动脉斑块IMT减小,与治疗前计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在颈动脉斑块IMT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中厚度有所减小,对照组中厚度有所增加。见表1。
表1 两组动脉斑块IMT变化比较(±s)
表1 两组动脉斑块IMT变化比较(±s)
组别人数初诊3个月6个月12个月干预组对照组46 44 1.40±0.14 1.38±0.17 1.42±0.14 1.40±0.11 1.23±0.14 1.46±0.18 1.17±0.21 1.51±0.15
3 讨论
通过对该组患者的实验研究表明,在治疗后的3个月血脂有明显下降且能够维持稳定,TC、TG、LDL-C水平均有所下降,HDL-C水平上升。对照组的各项比较较之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在降血脂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但是对于正常血脂水平的作用不明显。他汀类药物是通过将斑块内成分减少的方式对脂质含量进行减少,从而减轻炎症的反应,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改善皮肤功能,预防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增强已经形成的斑块的稳定性。该组研究中未发现患者不良反应,阿托伐他汀在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安全性较高,适合长期使用。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患者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稳定甚至逆转的作用。综上所述,阿托伐他汀是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药物。
[1] 张新颜,张建平,方岩.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N].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2):13-14.
[2] 沈瀚彬.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56例疗效观察[J]哈尔滨医药,2009,29(1):18-18.
[3] 万莹,杨敏,孙刚,等.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84例临床研究[N].南通大学学报,2007,27(5):418-419.
[4] 吴卫,卢理英,邹颖.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观察[J].海峡药学,2012(5):20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