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书与民族主义
2013-08-20叶奕翔
文/叶奕翔
新世纪以来,民族主义在世界各地产生的广泛影响,使得与此相关的理论探讨再次成为一个热点话题。而发达的当代大众传媒则为民族主义传播提供了多种途径,出版就是其中一种,尤其是那些广为传阅的畅销书。畅销书历来是观察时代氛围的一扇窗口,正如迈克尔·科达所说:“畅销书排行榜就像一面镜子,反映我们是谁,我们要什么,我们对什么有兴趣,我们想知道些什么。”[1]20 世纪90 年代,一本热销300万册的《中国可以说不》,引起了海内外对中国当代民族主义的广泛关注,此后类似畅销书不断出现,成为当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现象,有深入研究之必要,本文即拟探讨1990 年以来中国畅销书中表现出来的民族主义现象。
一、民族主义畅销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畅销书(best sellers),一些国家,尤其是美国和英国对某段时间内(通常分每周、每月、每季和每年)在书店和其他市场上销路最好的图书进行统计后公布的排名表中所列的图书。”[2]民族主义是一种需要动员大众的思潮,对包括出版在内的大众传媒的依赖是可想而知的。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一书中,就深入探讨了“印刷资本主义”与民族及民族主义产生的关系。[3]本文以“民族主义畅销书”来指称那些以表达民族主义诉求为主旨,在图书市场上畅销的大众通俗读物。上世纪90 年代以来民族主义畅销书见下表:
作者 书名 出版时间 出版社陈忠实 白鹿原 1993 人民文学宋强等 中国可以说不 1996 中华工商联合张学礼 中国何以说不 1996 华龄彭谦等 中国为什么说不 1996 新世界李希光 刘康妖魔化中国的背后 1996 中国社会科学曾华国 收购中国 1998 江苏人民李希光 中国有多坏 1999 江苏人民姜戎 狼图腾 2004 长江文艺宋鸿兵 货币战争 2007 中信王小东 天命所归是大国 2008 江苏人民郎咸平 产业链阴谋 2008 东方出版社宋晓军等 中国不高兴 2009 江苏人民刘仰 中国没有榜样 2009 人民日报寒竹 文扬 中国力 2009 江苏人民刘涛 头等强国 2009 中国友谊郎咸平 郎咸平说:谁在谋杀中国经济2009 东方出版社摩罗 中国站起来 2010 长江文艺刘明福 中国梦 2010 中国友谊郎咸平 郎咸平说:新帝国主义在中国2010 东方出版社张维为 中国震撼 2011 上海人民
这是一份有代表性的书单。从畅销书排行的角度看,虚构和非虚构两大类都有。从民族主义类型的角度看,有文化民族主义、经济民族主义及政治民族主义。从作者的知识背景、职业经历和切入角度看,也各有侧重。
二、《白鹿原》与《狼图腾》:对于儒家文化的两种态度
近代以来,儒家文化的命运可谓跌宕起伏,对待儒家文化的态度,也成为中国民族主义研究的重要问题。
1.《白鹿原》:推崇儒家,唤起民族认同
《白鹿原》代表了推崇儒家文化的态度,是较为典型的文化民族主义立场。不妨从人物分析入手,概括一下其表现。
儒家文化的代言人——朱先生。朱先生饱读经书、正直仁爱、淡泊名利、为民请命、天下担当……一句话,他集中了作者心目中的儒家知识分子的全部美德,他没有任何缺点,即使是儒家文化自身的弊端,如重男轻女、家长专制等,在他身上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尽管作者强调他不是神,而是“圣人”。但在其神化的笔法下,朱先生已然是一个神。作为儒家文化的代言人,朱先生担负起教化凡世中的人们的重任。他不仅是白鹿原上的男男女女的精神父亲,也是当地历任政治统治者的精神导师。他是一个凌驾于世俗权力之上的精神符号,他所居住的白鹿书院,是儒家思想的布道之地。于是,通过朱先生,作者把儒家文化宗教化了,把它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儒家教义的执行人——白嘉轩。要把朱先生的理念化为具体的治理行为,还需要一个世俗中的执行人,他就是白嘉轩。如果说白鹿书院是儒家思想的输出地的话,那么白鹿村的祠堂,则是这一思想的执行地。在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覆灭之后,白嘉轩在白鹿村开展了以儒家教义为准则的治理试验,在他的治理下,白鹿村成了一个礼仪之邦。然而,中国已经进入了现代的轨道,族长虽然还是白鹿村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一员,然而已不再是主角。对于儒家教义的颓败,作者显然感到很惋惜,而这也是上世纪90 年代思潮的重要一翼。
宗法家族的挑战者——黑娃和小娥。黑娃和小娥是白鹿家族的异己,作者试图通过描写这两个异己分子的被征服,来表现儒家文化的博大胸怀和强大力量。黑娃身上似乎有着一种野性的力量,挑战着那个排斥他的宗族秩序。然而,他不能像鹿兆鹏那样彻底告别儒家宗法价值体系,而另立一套。最终,作为土匪的黑娃被保安团招安,作为宗族挑战者的黑娃则被书院和祠堂招安——他拜倒在朱先生门下,虔心地成为一名儒家弟子,又以浪子回头的形式跪倒在祠堂的列祖列宗面前。通过这个人物,小说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文化的宗教色彩:它可以接纳那些迷途的羔羊,重新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栖息地。如果说对黑娃采取的是“以文教化”的话,那么,对于小娥的征服则完全采取了暴力的形式。小说把小娥描写成了邪恶的象征,继而通过这一邪恶力量的被征服,来显示儒家教义的正义性和强大性。
《白鹿原》出版后立即引起巨大反响,首印14850册,其后不断加印,半年内印数达到50 万册。[4]在20世纪90 年代的背景下,《白鹿原》的出版和畅销,作为当时儒家文化热的表征之一,折射了文化民族主义的勃兴。[5]它希望通过回到民族文化的本位,来唤起、强化全球化时代的民族认同,并解决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然而,回到过去终究只能在情感上缓解人们的现代性焦虑,并不能真正解决当下的问题。
2.《狼图腾》:批判传统,寻求振兴之路
姜戎的《狼图腾》,销量远超《白鹿原》。[6]其对儒家文化的立场则与《白鹿原》截然相反。此书完全颠覆了人们对狼的认识,而赋予狼以勇敢、机智、团结等正面品格。作者认为:狼是草原游牧民族的老师,崇拜狼图腾的草原民族具有像狼一样的强悍性格,因而能开疆辟土,建立庞大的帝国。儒家文化熏陶下的农耕民族,则像羊一样温顺,性格懦弱、萎靡。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几千年而不断绝,原因不在于儒家文化具有生命力,而是由于北方的“狼性”游牧民族不断地对中原的“羊性”农耕民族进行输血。由此,作者激烈地批判儒家文化,而鼓吹一种崇尚斗争、征服的“狼文化”,甚至认为,一个民族必须要保持所谓的“半野蛮”状态,才可以自立于民族之林。
近代以来,尤其是五四以来,通过反思、批判传统文化,来寻求民族振兴之路的,并不在少数。批判传统,目的是为了振兴民族,在这个意义上,这种思路可以称为“反传统的民族主义”。《狼图腾》大抵也可以归入此列。不过遗憾的是,《狼图腾》对儒家文化的批判大多不在点子上,而且缺乏逻辑性。首先,《狼图腾》的逻辑起点是有问题的,即认为:民族的竞争就是民族性格的竞争,民族性格决定民族前途。把民族竞争简化为民族性格的竞争,显然失之简单化。无限夸大民族性格的作用,并不符合人类历史的基本事实。为了说明游牧民族的性格是强悍的,农耕民族的性格是懦弱的,作者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血统论和地理环境决定论,从而陷入本质主义的泥淖之中而无法自拔。其次,此书的基本价值取向把征服扩张、建立帝国作为判断民族强大的标准——也是有问题的。试问建立最大版图的帝国是人类文明的根本吗?
《狼图腾》出版后,一方面非常畅销,同时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值得思考的是:它为什么会畅销?近代历史的教训以及当今世界的激烈竞争,使得人们呼唤雄强的民族精神,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这种呼唤显得更为急切,这就使得《狼图腾》这样的书有了市场。但是,我们无疑应该警惕《狼图腾》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避免狭隘民族主义的膨胀以及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的生存哲学的膨胀。
三、《郎咸平》系列:经济民族主义的维度
2008 至2010 年间,经济学家郎咸平主持的一档语言类节目《郎咸平说》在全国数十个电视台播出,随后,他以此为基础整理出版了《郎咸平说》系列畅销书。这些书表现出民族主义(以及民粹主义)的倾向。
1.以经济为主要视角
《郎咸平说》系列属于经济类通俗读物。与同类畅销书相比,它的特点是侧重从经济角度来剖析国家之间的博弈,表达对国家、民族利益的高度关切。在笔者看来,此系列书其实是当代民族主义在经济领域的反映。经济民族主义的基本诉求是“追求国家的经济利益,尤其是在与外国政权或外国人打交道的时候这一内容就更为突出;强调国家的经济独立以及自给自足,重视经济主权和对经济的控制;通过加速经济的发展,增加自己政治上的独立自主,减少对经济大国的单方面依赖等等。”[7]就此而言,此系列是体现了经济民族主义的倾向的。在序言中,作者写道:“我要告诉各位读者,帝国主义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中国,而是借尸还魂,以我们不知道的面目再度出现了。本书就是要揭开新帝国主义的真面目。”[8]可见郎咸平并不是单纯地谈经济,而是透过经济谈国家、民族利益。
2.以案例解剖为主要方法
郎咸平的方法是案例解剖。他选取的案例遍布钢铁、零售、农业、金融、汽车等多个行业,都是与外资有关的,案例选择的标准就是为了“揭开新帝国主义的真面目”。在作者看来,这些案例后面,都隐藏着帝国主义(主要是美国)的阴谋,而他则要戳穿这些阴谋。他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对游戏规则的谙熟,解读这些案例后面的利益较量,指出国家、民族利益的受损情况。他还善于唤起读者的历史记忆,把现代案例与历史上的不平等条约相提并论,从而加强了全书的危机意识,对于普通读者(尤其是大学生)来说,其效果是很强烈的。
3.强烈的忧患意识
庞中英认为经济民族主义“特别强调民族认同和国家中心、民族权力,具有强烈的竞争性与冲突性。”[9]此系列就是如此。它不是一般性地表达民族归属感,而是强调竞争、利益,但是它也不是狭隘地排外、仇外,而是强调保护本民族利益。几乎在每一个案例中,作者都要发出中国利益已受或将受侵害的警告,而且列举非常具体的数字和例子,以加强说服力。
此系列也引起了较大争议,一些经济学家,如茅于轼、陈志武、樊纲等人就反对郎氏的阴谋论。不过,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读完此书,难免产生“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之感,在豆瓣读书频道,不少读者发表了此类感想。[10]适度的危机感是有益的,这是此书的积极意义。但仔细推敲,则有危言耸听的成分,这并不足取。
四、从“说不”到“不高兴”:当代民族主义透视
《中国可以说不》和《中国不高兴》(以下分别简称《说不》和《不高兴》)的作者是相对稳定的一群,一直在坚持民族主义言说,且造成了一定影响。这里试以《说不》和《不高兴》为切入点,透视当代民族主义思潮及其争论。
1.从《说不》到《不高兴》的联系和变化
《说不》和《不高兴》的策划人都是张小波。从总体上看,他们的观点既有联系,又有变化。其联系体现在:其一,主张对西方采取强硬态度,甚至不惜“决裂”。其二,坚持批判所谓“逆向种族主义”。其三,诉诸民间。援引民间的言行,以表明其立场具有民意基础,从而成为“民意代言人”。其四,重视“硬实力”,轻视“软实力”。《不高兴》说:“想让京剧占领美国市场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中国军队在美国设立军事地。”[11]
从《说不》到《不高兴》的变化体现在,其一,情绪有所克制。《说不》无疑是情绪的宣泄,连张小波本人都承认当年的《说不》粗鄙、暴力、结论似是而非、“显得荒诞可笑”,[12]《不高兴》仍然有情绪化以至粗鄙化的地方,不过,他们力图克制情绪的宣泄。其二,立场有所调整。当年《说不》虽然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但当知识分子提及此书时,鄙夷不屑溢于言表。[13]在很多人眼里,此书不值一驳,无非是喋喋不休地发泄对西方(及亲西方的国人)的仇恨。但《不高兴》则有了一定的理论色彩,它试图回应人们对民族主义的质疑,试图调和民族主义与其他价值。其三,论战色彩增强。《说不》的矛头所向,是空洞的“西方”和“逆向种族主义者”们。《不高兴》则进一步批判了国内一些人士,包括钱钟书、王朔、王小波、白岩松、韩寒、袁伟时、崔卫平、马立诚、宋鸿兵等等,从而带上了很强的论战色彩。
从《说不》到《不高兴》,当代民族主义在和其他观点的交锋中进行着调整,并成为当代思想的重要一元。
2.从这两本书看当代民族主义的复杂性
细读《说不》和《不高兴》,以及类似的《天命所归是大国》《中国站起来》《中国震撼》等,还有与他们论争的图书,如《中国谁在不高兴》《中国很高兴》之类,可以发现,从这些大众通俗读物反映出来的民族主义及其论争是极为复杂乃至混乱的,要梳理出一些头绪殊非易事。这种复杂性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看。
第一个层面,“说不”派(或“不高兴”派)内部。作者们的观点并不尽一致,且各有侧重,如果我们把他们视为“民族主义者”的话,他们的民族主义主张其实是不一样的。
第二个层面,“说不”派(或“不高兴”派)与民族主义的其他路向之间的关系。民族主义可以有多种路向,而他们绝非铁板一块。如《不高兴》就激烈抨击新儒家等文化民族主义者、《货币战争》和《狼图腾》。
第三个层面,“高兴”与“不高兴”的争论。“高兴”与“不高兴”,民族主义的质疑者与主张者之间,其实是有交集的。然而双方都把对方简单化,然后予以攻击,“高兴”与“不高兴”之争于是成为低水平的闹剧,而书商坐收其利,读者获益有限。
这些复杂性提醒我们,应避免标签主义,不能简单地认为“不高兴”就是“狭隘民族主义”,或“很高兴”就是“逆向种族主义”“崇洋媚外”。我们也并不是只能在“高兴”或“不高兴”之间做非此即彼的选择。
结语
表达民族主义诉求的通俗读物屡屡畅销,从表层看,是市场导向下图书策划的结果。从深层看,则与整体性的社会心理有关。凤凰网关于《中国不高兴》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 62%的人表示“不高兴”,48.8%的人表示我们将来要“俯视西方”,64.2%人表示支持“持剑经商”。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民众当中的确蕴藏着一股较强的民族情绪。[14]它需要理性的引导。但是,情况并不像西方某些人士所揣测的那样,中国正在掀起一股大众性的民族主义狂热,这项调查还显示,大部分中国人反对与西方“决裂”(81%),反对国家崛起一定要走向扩张(71.5%),反对希特勒式的“英雄人物”(66.8%),主张大国心态与理性精神之间的平衡(77%)。这表明扩张性的极端民族主义在中国没有民众基础。在本文所分析的民族主义畅销书中,极端的主张也仅在少数,这是应该指出的。
民族主义的评价是一个敏感而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而畅销书又有着广泛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认真研究、审慎评估民族主义畅销书所产生的影响。我们认为,中国既需要民族凝聚力来助力民族复兴大业,又必须警惕狭隘民族主义情绪膨胀可能带来的恶果。我们欢迎优秀的畅销书,倡导健康、理性的民族精神,而反对为了追求畅销而渲染民族情绪,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社会心理都可以用于“策划”的。
注释:
[1][美]迈克尔·科达.畅销书的故事[M].卓妙容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54
[3] Benedict Anderson.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p46, London, New York: Verso, 1991.
[4]《30 年阅读史·〈白鹿原〉》,载《新京报》2008 年10 月11 日C11 版。
[5]金岱.文化保守主义的兴盛:现象、原因、合理性与危险性[J].理论月刊,2012,(7)
[6]据媒体的说法,《白鹿原》至2008 年累积销售了150 万册,而《狼图腾》在大陆地区的发行量达到300 万册。
[7]王联.世界民族主义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31-132
[8]郎咸平.郎咸平说:新帝国主义在中国[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3
[9]庞中英.权力与财富——全球化下的经济民族主义与国际关系[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35
[10]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242094/2012-08-28
[11]宋晓军,王小东,黄纪苏,宋强,刘仰.中国不高兴[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63
[12]张小波.一个国家的欲望与恐惧,中国不高兴[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69-70
[13]可以参阅《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潜流:对狭隘民族主义的批判与反思》,两书中的有关评论。
[14] http://news.ifeng.com/opinion/topic/bugaoxing/,查询时间:201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