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开创性研究
2013-01-31张丽萍
文/张丽萍
国外对于大学生思辨能力的研究始于20 世纪80 年代,研究比较成熟。不管是理论方面的,还是实践方面的论著都很多。而国内受现实条件所限,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成果不多。文秋芳先生所著的《中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现状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就是她率领团队涉及此项研究的报告。通过研读此书,可以发现该研究在很多方面都具有突破性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内容涵盖面广,信息量大
全书共13 章,可分为5 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整个课题的概貌。包括研究背景、研究动机及意义,研究问题、流程、量具的种类,受试对象以及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的步骤等。第二部分聚焦思维能力。先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再在借鉴已有理论模型基础上,阐述本课题量具构建的理论框架,最后评析各种思维能力测评工具,以期找到适合此课题的量具。第三部分聚焦思辨人格倾向。在回顾量具构建的相关文献基础上,说明课题组开展的两次对思辨人格倾向量具信度的研究过程及结构,并详细报告了2009 年对51 所高校近2 万名学生思辨人格倾向的测试结果。第四部分聚焦思辨技能。包括量具的测试与修订过程的介绍、正式研究中主客观题部分研究结果的描述以及对50名外语专业学生个案研究结果的展示。第五部分主要是报告相关结果。
设计规范且多元
该研究设计思路缜密,研究方法规范多元,这保证了研究过程及结果的信度与效度。设计方案共包括研究问题、研究流程、量具设计、受试对象、数据收集情况及数据分析6 个环节。3 个研究问题是整个研究的灵魂,其他环节都是围绕这些问题而展开的。研究流程分为4个阶段:准备阶段、先导研究、第一次正式研究及第二次正式研究。量具设计环节包括构建设计量具的理论框架、确定量具形式、编制量具及确定量具内容4 个阶段。在3 次研究当中,参与学校越来越多,受试对象覆盖面越来越广,操作一次比一次成熟、完善,从而保证了最后的数据收集以及数据分析过程的科学性及可信度。
研究成果具有初创性
作为我国首个对大学生思辨能力进行调查的大规模项目,此研究历经4 年,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初创性成果。主要表现在理论研究、量具研究及思辨能力研究三方面。理论研究方面,在综合比较国内外相关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构建了新的思辨能力层级模型。量具研究方面,在新的理论框架之上,构建了人格特质与认知两类量具,其中前者为思辨人格倾向问卷,后者包括思辨技能客观题和思辨技能主观题。思辨能力研究方面,通过一系列数据统计及分析,从思辨人格倾向及思辨技能两个向度,分析了我国外语专业学生在思辨能力方面的现状、特点及同其他专业学生相比的异同点。得出的结论可谓喜忧参半:推翻了以往认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普遍存在“思辨缺席症”的论断,另一方面也发现了他们在思辨能力方面的软肋,即断章取义、观点模糊、思路不清、说理肤浅、视角单一等。
这项研究涉及面很广、研究过程错综复杂、研究结论可靠。整个研究中,参加测试的高校有66 所次,学生22473 人,涉及专业123 个,参与组织的老师有292人。作者能把所有这些研究过程及结果简洁明了地通过一本小书呈现给读者,归功于书中大量图表的运用。除了适当的理论介绍、文献回顾及对研究结果的解释性语言,大部分信息都包含在所使用的103 个表格及插图中,这使得本书既提供了翔实的数据,又提高了可读性。书后8 个附录的增添一方面方便读者了解该研究的来龙去脉,另一方面也为想做相关研究的学者提供了大量可直接借鉴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