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社区做大文章 新家园出新经验——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贵阳经验”调查

2013-08-20专题调研组成员王保建魏发志杨茂荫

当代贵州 2013年8期
关键词:贵阳社区基层

专题调研组成员Ⅰ李 裴 王保建 魏发志 杨茂荫 李 照

图表设计Ⅰ张 莹

近年来,“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一词频频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如何凝聚人心、优化管理、强化服务、维护稳定,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

自2010年2月起,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贵阳市从推进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大处着眼,从打造新型社区、建设温馨家园细处着手,通过以“减、转、分、合”为核心,做活了小社区这篇大文章,提炼了新家园的新经验,走出了一条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社会管理不断加强、群众参与不断扩大、执政基础不断巩固的新路子,堪称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贵阳经验”。

改革的动因

贵阳在全市推动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打造新型社区、温馨家园,既是贯彻中央和省关于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精神,顺势而为,乘风而上,也是结合自身实际,主动而为之。

改革前,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存在诸多瓶颈性的问题。

体制机制不顺。现行体制中,街道办事处的精力主要放在抓经济、搞创收上,将本该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任务交给居委会去完成,职能严重“错位”。而居委会每年承担街道办事处安排的行政事务多达200余项,逐步变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行政末梢,无法“自治”,职能明显“越位”。街道办事处的“错位”和居委会的“越位”,导致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缺位”。

方式方法不活。长期以来,由于党委政府在社会管理方面扮演了“全能”角色,出现“大包大揽”与“管理缺位”并存的现象。特别是在处理群众性事件及信访“老大难”积案时,直接站到第一线按照政策法规进行刚性调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一些干部观念陈旧、缺乏社会管理意识和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导致一些本来可以化解在萌芽状态的人民内部矛盾激化、加剧。

基层基础不强。当前,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为“社会人”,社会生活的重心已逐渐由单位转向社区,迫切需要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情况发现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工作推动在基层、感情融洽在基层。

这些问题不解决,基层社会管理就难以进步、难以发展、难以赢得群众满意。为从根本上改革体制、创新机制,贵阳从2010年2月起启动了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减、转、分、合提高社区建设科学化水平

贵阳的主要做法,总结起来就是通过“减、转、分、合”,打造“新型社区·温馨家园”,提高社区建设科学化水平。

“减”──精减层级。撤销街道办事处,成立新型社区,实行“区直管社区”,变“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管理为“市—区—社区”三级管理,实现管理扁平化。新社区设置若干个居委会,打造“15分钟服务圈”。撤销原街道办事处“七站八所”,在新型社区设置“一厅四部”(即:办事服务大厅,党政工作部、社会事务部、群众工作部、城市管理部,解决原街道办事处机构庞杂、多头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

“转”──转变职能。明确新社区“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四项职能,拿掉“经济紧箍咒”,不再给新社区下达经济考核指标。将原来由街道办事处承担的民政、计生、卫生等事务性职能明确由社区服务中心承担,公安、城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采取归口上交、延伸、委托管理或派员进驻等方式开展工作。建立社区工作准入制,凡属区(市、县)职能部门负责的工作,不能随意转嫁到社区,也不能对社区进行检查考核。

“分”──分清职责。将居委会承担的行政职能“分离”出来,居委会专注于办居民的事情。出台《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及社区服务的指导意见》,政府通过“向社区购买服务”的方式建立“服务”外包机制,实现“费随事转”、“养事不养人”。分清政府、自治组织、经济组织等的职责边界,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等不同主体的作用,引导市场、社会组织或其他专业组织采取“点对点”的方式,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市场化、社会化的服务。

“合”──整合资源。在新型社区推行社区党委、居民议事会、社区服务中心的“一委一会一中心”治理模式。社区党委实行“大党委”工作机制,统筹辖区内各项工作的领导、管理和指导。居民议事会由居委会和社区内各行业代表组成,代表居民群众和驻区单位对社区事务进行民主决策、管理、监督。社区服务中心设立便民服务大厅,直接面对群众服务。居民议事会实行“三会一评”,通过群众意见收集会、议题讨论会、议事决策会、述职评议,引导社区居民有序参与社区建设管理。将新型社区机构纳入事业单位序列、工作人员纳入正式编制、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办公服务场所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以“四纳入”实现更高层次的有机构管事、有人理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以政府规章和文件的形式规范改革创新的主要做法,有效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主要成效

2012年12月,胡锦涛同志在考察观山湖碧海社区时指出:社区管理和服务这篇大文章,贵阳做得好。2011年5月,习近平同志来筑考察时指出:贵阳探索和创新的“一核多元”的社区共治机制和区域化党建格局“值得总结并不断完善”。

贵阳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探索,尽管在一些细节问题上还需要磨合和完善,但总的来说,推动了工作重心下移和公共资源下沉,强化了为民服务,提高了管理质效,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步入了良性运行轨道:

凝聚了人心。推进了社区从“衙门”到“家门”、社区工作者从“兼职”到“专业”、服务管理方式从“间接”到“直接”、社区居民从“旁观者”到“主人翁”等一系列转变。差额直选社区党委书记和社区服务中心主任,提升了群众对社区党组织和干部的公认度。实行“三会一评”,增强了社区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增进了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强化了服务。通过下沉公共资源、聚集社会资源、激活群众资源,构建了“公共服务、社会服务、自我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立以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社区考核激励机制,实行“一站式办结”和“首问负责制”,全天候、全方位、全程式、多元化的社区服务,更加贴近基层、更加方便群众。

优化了管理。寓“管理”于“服务”,解决了街道办事处“错位”、居委会“越位”、公共管理“缺位”的问题。社区不再承担经济职能,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管理上更加精细。居政分离还原了居委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本来面目,使居民自治由“无序化”向“有序化”转变、由“零散化”向“组织化”转变。

维护了稳定。社区实行扁平化管理服务,让管理服务的“触角”直达基层,“嗅觉”更灵敏,反应更快捷,有效加强了流动人口、特殊人群、社区各类组织的服务管理,及时解决了基层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先行开展试点的原小河区和观山湖区,信访问题、群体性问题数量,同比分别下降68%、61%。

促进了发展。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的落实,营造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尽管改革后社区不抓经济工作,但区域经济不但未受影响,反而增长势头强劲。如原小河区2011年财政总收入10.92亿元,比改革前增长22.1%,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更强。

省委书记赵克志多次强调,要“大力推广社区管理‘贵阳经验’,着力开展‘新型社区·温馨家园’创建活动”。贵阳市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做法和经验,可供各地学习借鉴。

猜你喜欢

贵阳社区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社区大作战
基层在线
高速通到我的家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找朋友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贵阳城乡“三变”了不得
贵阳数据共享开放条例亮点多多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