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科技规划政策研究与启示
2013-08-18薛菁华
文/ 薛菁华
(作者就职于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印尼前总统哈比比博士将新加坡形容为“世界地图上的一个小红点”。那么,作为亚洲南端的弹丸之地,新加坡是如何跻身成为第一世界的呢?
1959年,当人民行动党执政时,发现自己接管的是一个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单一的依赖转口贸易为生的新加坡。当时的新加坡是一个典型的第三世界国家,拥有10%的爆炸性高失业率,且城市的卫生状况触目惊心。更不幸的是,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被逐出马来西亚联邦,成为了一个必须在没有经济腹地的情况下而独立生存的国家。在此种内忧外患下,新加坡第一任总理李光耀就表示,“新加坡没有原料可资剥削,只有劳力。”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新加坡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欢迎外国投资者的发展中国家;而跨国公司为新加坡带去的不仅仅是市场,更重要的是科技。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加坡从以低廉工资、密集劳动力的轻制造业起步,逐渐蜕变成从事精密高科技的科技中心。
曾为新加坡效劳四十年,先后担任新加坡多个政府部门常任秘书的严崇涛先生有一套经济增长四阶段模型,他认为,所有的国家都要经历经济发展的四个时期:(1)低成本、低技术;(2)低成本、中技术;(3)高成本、中技术;(4)高成本、高技术。包括新加坡和中国在内的所有发展中国家都是从低成本、低技术产品开始起步的。如今,新加坡已是一个高成本的经济体,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科技五年规划之后,新加坡也正式迈入了研发密集型国家的行列。可以说,新加坡已经完成了严崇涛先生提出的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如今的新加坡已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高成本、高技术的创新经济体。
表1:1991-2015 新加坡五个科技规划的要点汇总
新加坡科技规划的发展历程
20世纪90年代以前,新加坡的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仅为0.87%。1990年开始,受到外部环境逐渐转向知识经济发展的影响,新加坡也开始加强知识和创新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突出研发成为新加坡产业转型以及科技发展重要方向。1989年,新加坡公布了《新的起点》(The Next Lap),提出要聚焦研发,大力发展高技术,以此在未来20年内追赶发达国家。为此,从1991年起,新加坡连续实施科技五年规划,至今已是第五个五年计划。连续而有效的政策实施,使得新加坡经济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里,获得长足的进步,并成功步入研发密集型国家的行列。
从表1所罗列的各个科技规划的要点来看,第五个科技规划被直接命名为《研究、创新、创业2015:新加坡的未来》,不再延续之前“科技规划”的名称,可以看出新加坡政府将研究、创新、创业作为新加坡今后五年科技发展的重点方向,并将其视为新加坡未来发展的重要命脉,充分说明了科技发展在新加坡的重要战略地位。
从投入预算来看,第一个科技五年规划的投入预算为20亿新元,之后每五年以20亿新元的幅度增加;然而,形势在第四个五年规划时发生了变化,2006-2010年的规划,新加坡政府一下子将投入预算了提高了125.83%,增加到135.5亿新元,增加幅度令人惊叹;第五个五年规划,投入预算增加到了161亿新元,再创历史新高。短短二十年间,新加坡政府在科技发展方面的预算投入增长了8倍之多,可以看出新加坡政府下决心花巨资,加大科技事业的发展力度,帮助新加坡实现其长期愿景——成为如瑞典、芬兰和以色列那样的研究型、创新型和创业型的经济体。
形成严密而又开放的科技研发框架
随着新加坡科技规划的不断推进,负责科技研发的新加坡政府机构亦不断调整,以期在新形势、新环境下,搭建一个适合新加坡需要的科技研发框架,推进新加坡的科技事业发展。
形成期
1991年1月,国家科技局(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oard,NSTB)正式成立,成为隶属于贸工部的法定机构,侧重支持国家研究机构和企业界的研究开发活动,重点是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旨在通过促进科技研究与h开发活动,设立研究机构并培养科研人才,通过协调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推动新加坡过敏对科技的认识和发展。
当时的新加坡还有一个重要的科技主管机构——国家电脑局,成立于1981年9月,是新加坡财政部下属的法定机构,其使命是引导新加坡进入信息时代,将其建成智慧岛。
发展期
2000年,国家科技局为适应新加坡的科技发展,特别是生命科学产业的发展需求,设科学工程研究理事会和生物医药研究理事会,统筹未来四大领域,即电子、工程、化学和生命科学的科技发展,理事会成员来自政府、学界和工业界。科学工程研究理事会在多个重点领域发展高水平的科研工作,并推动资讯的传播和科技的商业化;生物医药研究理事会则主要统筹和协调公共机构在生命科学方面的研究与开发项目。
成熟期
2002年1月,国家科技局正式更名为科学技术研究局(Agency for Science,Technology and Research),主要聚焦研发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培育世界一流的研发人才,加速科研成果的商业化。
原“生产力与标准局”于2002年4月更名为“新加坡标准、生产力与创新局”(Singapore Standard,Productivity and Innovation Board,SPRING),工作重点集中在三个方面:推动本地中小型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低附加值产业的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帮助中小企业实现产品的服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原贸易发展局更名为“国际企业发展局”(International Enterprise Board),更名后,该机构主要负责协助本地企业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提升新加坡企业的国际营销能力,深入地参与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竞争中去。
严密而又开放的科技研发框架初露端倪
2006年初,为了加强新加坡在创新方面的研究和指导,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制定,新加坡政府决定成立“研究创新及创业理事会”(Research 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Council,RIEC),作为政府的顾问班子,对国家制定研发创新政策和企业战略提供建议和咨询。该理事会由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亲自挂帅,任主席。同年1月,国家研究基金会(National Research Funds,NRF)成立,作为总理公署的一个部门,以支持“研究创新及创业理事会”实施重大战略研发计划。在国家研发框架下对整体研发战略进行全面洞察和评估,以便对长期的研发项目进行资助。该基金会董事局主席和董事成员由总理亲自任命,从2006年1月起任期3年。至此,新加坡国家科研框架的搭建全面完成。
新加坡科技政策的特点分析
自1991年至今,新加坡政府已经连续实施了五个科技规划,通过对这些规划的研究,不难发现有一些内容几乎在每一次的科技规划中都有提及,成为了新加坡科技发展的重头戏,而这些重头戏也逐渐演变成了新加坡科技规划的重要特点。
明确阶段性重点发展领域
严崇涛先生曾表示:“在决定如何分配科研预算之前,我们必须先认清新加坡在哪些知识领域上能够和别人一争长短。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到底是生物科技、纳米科技、太阳能还是其他先进科技呢?”正是抱着这种务实的发展态度,在制定科技规划的不同时期,新加坡政府根据全球科技与产业的发展趋势,审时度势地从新加坡自身的实际特点出发,选定与调整其重点发展产业,然后以产业为导向,选择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
重视科技人才培养
严崇涛先生指出,“以旧式科技为基础的经济是资本密集型的,需要由国家或个人投入大量财力。知识型经济则需要大量人才的投入。我们必须培养自己的人才,才能进军资讯科技、生物工程、教育、卫生护理、物流、艺术及媒体,还有其他在知识型经济生态体系下衍生出来的服务业。”因此,人才培养一直以来都是新加坡科技规划中十分重要的一块内容,主要依靠海外人才引进以及本土人才培养的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来实现。如《研究、创新及创业2015:新加坡的未来》明确,其中7%的预算约7.35亿新元将用于人才培养,通过奖学金、研究培训、研究培训职位和研究资助奖,打造一批本土人才。
图:新加坡科技研发框架
积极营造适合创新与创业的科技环境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教授黄宝金(Poh Kam Wong)把新加坡国家创新系统的演化分为四个阶段。按照黄宝金的划分,现在新加坡的国家创新系统处在重视创新与科技创业的第四阶段。营造有利于创新与创业的环境,为企业创新与创业提供支持是该阶段新加坡科技政策的主要内容。研究创新与创业理事会的成立,预示着新加坡在今后的科技研发工作中,将以创新与创业为重心。《研究、创新及创业2015:新加坡的未来》中提出,将引入一个全新的“国家创新计划”,运用新加坡的研发能力和优势,来解决现代城市所面临的一系列复杂难题,如城市人口增加以及清洁的水资源供给问题。
对我国科技发展的启示
经过二十多年的科技规划,新加坡的科技事业蒸蒸日上;一些重点科技领域不断获得突破性进展。新加坡科技发展的经验对我国早日实现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构建分工明确、统一协调的科技研发框架
新加坡拥有一个严密的科技研发框架,在这个框架下,研究创新与创业理事会统一指挥科技研发战略,通过教育部与贸工部的分工协作,将各个研发项目分发到下面各研发机构。这样一个分工明确、统一协调的研发体系,为新加坡的科技发展注入了重要的动力。反观,我国土地幅员辽阔,容易造成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科技政策上的衔接错漏,体制上的沟通不畅。因此,建议,建立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科技研发框架,使中央与地方政府能够在这样一个框架下,交流畅通、相互协作,使有关科技政策在推行和实施上能够同步,使政策能够取得更好的实际效果。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扩大人才培养机制
新加坡政府自李光耀时代就坚持走“精英治国”的路线,近年来,笼络国际一流人才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一系列的相关措施之后,更显示了新加坡政府在抢夺世界顶尖科技人才方面的不遗余力、倾尽全力。综观我国实际情况,在科技人才方面的储备依然是匮乏,建议采用类似国家“万人计划”和“上海千人计划”等措施,启动有关“顶尖科技人才计划”,积极笼络世界顶尖的科研人才,壮大我国的科研人才队伍;与此同时,政府也要出台措施,对那些有志于投身科研事业的青年科研人员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从而可以更好地投入到科技事业的发展中。
加大对企业的研发扶持,尤其是关注中小企业和成长型企业
进入21世纪后,新加坡在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成长型企业方面的措施更为明确和有针对性。科技研究局从2003年开始实施的“技术企业提升计划”被公认为是针对成长型科技类中小企业的重要扶持政策,实施十年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系列政策的推出,使得新加坡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如沐春风,中小企业产业增加值逐年提高,2010年时达到了48亿新元。反观,我们国家中小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资金、技术以及人才培养,已经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建议,有关部门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成长型企业的发展特点和难点,帮助它们合理利用国家技术资源,解决资金和人才短缺,搭建起一个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平台,帮助它们快速成长和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