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描写技法及演练
2013-08-16汪茂吾
汪茂吾
准确恰当的动作描写,不仅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再现事情的过程,还可以使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一篇文章来说,动作描写还有助于表现文章的主题。那么如何进行动作描写呢?
一、动作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
人物的身份不同,其行为方式也就不同。如吴敬梓小说《范进中举》中,写范进中举后,胡屠户来女婿家恭贺,范进随手把张乡绅巴结他送来的银子包了两锭给胡屠户时,胡屠户的动作:
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这里的动词“攥”“舒”“缩”“揣”四个动作,生动地表现了胡屠户见钱眼开的性格,符合这个典型的市侩的身份。
又如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先生读书时的动作: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这些极富趣味的系列动词,活画出一个旧时代私塾先生如痴如醉的读书模样,如果不是一个封建时代的老学究,是断不会有这个动作的。
二、动作描写要有连贯性
人物的动作总是为事件服务的。如果是比较复杂的事件,完成它常常需要一连串的动作。因此,动作描写就必须要有连贯性,才能把事件叙述清楚、完整。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中,写父亲翻过铁道为“我”买橘子的情形: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这些动作都有一定的先后顺序,环环相扣,完整地描述了父亲去买橘子来回的整个过程。
要写好动作的连贯性,必须仔细观察人物的活动,看看他究竟做了些什么,怎么做的,然后用准确的动词再现出来。如鲁迅小说《故乡》中,写杨二嫂到“我”家来要东西不成,临走时的动作:
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回转身”“向外走”(动词性词组)“塞”和“出去”这几个动词,动作连贯,生动地表现了杨二嫂这个尖酸刻薄的小市民爱占便宜的习惯。
三、动作描写要配合必要的修饰语
为了把动作写得更传神,更生动,更有意味,有时还必须对动作进行必要的修饰,即在动词前加上修饰成分,这样写出来的人才更真实生动。
如上例中的杨二嫂“回转身”的动作修饰语是“愤愤地”,表现她的不满和气愤;“向外走”的修饰语是“慢慢”,表现走的状态,没捞到东西肯定是心不甘情不愿,又有点“恋恋不舍”;“塞”的修饰语是“顺便”,表现她的动作麻利,让人觉得是在不在意间顺带,而不是刻意要“偷”东西。有了这些修饰语,对杨二嫂的动作描写就更准确,更生动了,人物形象也就更鲜明了。
四、动作描写要注意词语的锤炼
同一个动作,有许多词(近义词)都可以表现,这时候就需要精心选择,选用那些最富有表现力的词。鲁迅小说《孔乙己》中,同样写孔乙己到咸亨酒店喝酒,第一次出场和最后一次出场付钱的动作,就很值得玩味:“(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第一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最后一次)。“排”和“摸”虽然都是付钱的动作,但二者的用意显然不同。前者表现了孔乙己本来就没什么钱,却要在众人面前(尤其在短衣帮面前)摆出有钱人的架子,显示自己与众不同,似乎高人一等;后者是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断腿后,爬到酒店“对了门槛坐着”喝完酒后付钱的动作,表明他身上仅有这四文大钱。穿的又是破夹袄,自然钱放得就很仔细,以免弄丢,拿的时候这里摸摸那里摸摸地寻找,表现他已落魄至极。
动作描写的方法不止以上这些,同学们还可以在自己的阅读和写作实践中多揣摩、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