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审批权下放对风电设备制造业的影响
2013-08-16神华集团政策研究室张熙霖
文/神华集团政策研究室 张熙霖/
今年5月15日,《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正式发布。其中备受风电行业关注的一条是,企业投资风电站项目核准由原来的国家发展改革委下放至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这一行政政策的改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支持者认为这对中国的风电市场重塑投资开发信心大有裨益,反对者则认为这一政策会使一些地区风电场的建设更为盲目,加剧风电开发无序的局面。对于仍处在深度洗牌过程中的中国风电设备制造业,这一政策又有什么样的影响?本文试图浅析这一问题,和读者讨论。
一、风电设备行业的整体情况
2012年国内主流陆上风电机组走向更大容量,3兆瓦机组已经批量生产,5兆瓦和6兆瓦的机组也投入运行,海上风机开发提上日程,关键零部件也基本可以在国内生产。但是,风电整机制造业却仍饱受产能过剩、恶性竞争、质量问题频发之苦。据相关机构预测,国内风电的综合产能闲置率已经高达60%,低价竞争和裁员带给曾经辉煌的设备制造企业的阴影还远未褪去。
受多种因素影响,风电项目开工延误,导致供应链上下游公司交货量少,回款率低,下游风电场投资收益率的降低,将直接影响上游设备供应商的订单增长量和出货速度。风机质量问题又普遍引发质保金无法偿付,风电设备行业由此进入了深度洗牌期,风电市场整体萎缩的局面仍将持续一段时间,行业淘汰率加剧,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
二、审批权下放对风电行业的影响
两年前,出于统一规划和管理、规范风电行业发展的考虑,国家收回了地方政府对5万千瓦以下风电项目的审批权,这样的目的是避免地方盲目上风电项目,让风电开发在规划时更能充分考虑电网消纳能力,使风电开发和电网建设互相配套,降低弃电率。
在度过两年的调整期后,审批权再次下放。这种大能源项目审批手续简化,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转型的必经过程,是政府行政职能改革的方向。国务院一批行政审批权取消或下放的做法,社会各界普遍是持欢迎态度的。对于目前比较低迷的风电行业来说,审批权的下放起到了很强的振奋作用,但是这种激励的信号究竟会有多大作用还需要全盘考虑。
要分析风电装备制造业可能受到的影响,首先还是绕不开风电开发的“弃风”话题。如果这种审批下放对于“弃风”有增无减,那显然是不利于风电装备制造业整体发展的。2011年以来,我国风电年新增装机量持续下降,2012年新增装机量1590万千瓦,比2011年下降了9.8%。风电年上网电量1008亿千瓦时,年均利用小时数下降到1959小时,弃风限电电量约为200亿千瓦时,弃电率高达17%。2013年一季度我国新增风电并网容量305.08万千瓦,上网电量328亿千瓦时,虽然这一数字已达2012年全年的1/3,风电利用小时数542小时也同比明显改善,但风电大量的“弃风”现象没有明显好转,弃电率继续攀升,高达22.65%。局部开发量较大的地区甚至愈演愈烈,造成大量浪费。
审批权的下放,使地方的管理权限随之增大,但不会使地方风电项目规划再次陷入盲目。审批权下放对风电行业释放出积极的信号(见下文分析),但是不等于一放就乱。风电场建设一窝蜂式的上马现象也不再会出现。审批权下放给风电行业带来的更多的将是理性的开发。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是虽然经过了两年的调整,但是弃风、产能过剩等问题至今没有解决,在这种情况下,风电场开发投资收益是不理想的,至少不明朗,开发商对新项目的热情度减少,地方政府也不会为了仅仅追求GDP成绩再次为大规模开发风电项目去融资。
二是投资审批下放了,但是监管会进一步加强,政府的主要注意力变成引导和监管,促使其良性发展,让市场发挥调节的主要作用。政府必然将加强“对项目运行、设备性能、企业管理、地方管理等的监测和评价”。国家能源局也强调了风电利用率是今后安排风电开发规模和布局的重要依据,也即风电运行情况好的地区可适当加快建设进度,风电利用率很低的地区在解决严重弃风问题之前原则上不再扩大风电建设规模。
审批权的下放,可以看成是风电开发迈向更为成熟、更为市场化的一步。新一轮的风电开发也有希望变的更为科学有序。这对风电设备制造业加速转型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审批权下放对风电设备制造业的积极影响
(一)助推风电制造业回暖
2013年以来,国家对风电行业的政策扶植明显增强,科学发展风电的根本方向并不会改变,国家风电信息管理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第一季度,全国风电在建规模仍超4000万千瓦,这意味着“十二五”中后期,全国新增风电装机规模空间仍可达年均近1500万千瓦,风电行业有可能迎来阶段性复苏机遇。而国家能源局在《关于做好2013年风电并网和消纳相关工作的通知》中重点提及保证风电在电力消费中的占比提高,并且强调了从根本上有针对性的去逐步解决风电限电的问题。对于风电的开发将从风电的市场空间、送出、运行和可再生能源补贴等方面进行全方位优化。
2013年,风电相关激励性政策的出台和建设步伐的回归带来了招标量的提升,进而带来设备订单的增加,今年一季度国内风电项目公开招标总容量为390万千瓦,同比增长74%,这让风电产业对2013年和今后的前景再次充满了期待。而这个时候审批权下放无疑更能助推行业发展。在投资环境改善的情况下,多家领先的风电上市公司业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整个行业有种普遍的认识:“寒冬”即将过去。
(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可以成为风电场的投资主体,内部消化产品并管理风电场的运营,包括海外风电场投资,这是一些领先的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已经开始尝试走的路。这条路究竟能否取得成功,风险究竟有多大,目前还不能定论。但是应该注意到的另一方面是:风能的合理开发利用并不是越集中越好,具体到我国的情况,就是千万千瓦级的大型风电场和低风速地区的风电场以及分布式风电应齐头并进,共同开发,而低风速风电场目前仍然缺乏有效的规划,分布式也仅停留在概念层面。
大力发展直接接入配电网的分布式、小规模、低电压风电是风电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今后国家对于风电的补贴将有望向这方面倾斜,补贴发放应更多的参考资源条件、接入规划、与常规电源配套等因素。同时,在国务院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项目中,还包括将企业投资330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交流电网下放至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中小型配电网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有希望能增强各层级电网对风电的接纳能力,和风电发展相得益彰。这些相关政策都为风机制造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四、设备制造业应关注的问题
风电审批权的下放,从长远看有助于风电行业更加市场化、更科学的发展,也给风电制造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不过在一段时间内,弃风限电、产量过剩的局面仍然会困扰着中国风电业,在这种情况下,对2013年风电出现的“回暖”必须冷静看待。如果弃风局面不能明显改善,投资者的热情很快又会消退,风电制造业的复苏的态势将难以为继,产能闲置的状态也将无法彻底扭转。
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的发展要适应风电行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市场,把企业做强。为此,转型中的风电制造业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产品质量
质量是中国风电设备制造业加速洗牌的很关键的推动因素。风机质量问题在过去两三年中开始出现,深深困扰着中国风电,众多开发商对国产风机未来质量问题可能集中爆发表示担忧。质量纠纷导致客户拒付尾款,质保金问题也造成了很多风机制造商的坏账。随着风电审批权下放和市场在风电发展中作用的逐步增强,良好的产品质量将成为企业制胜法宝。如果不能有一流的质量,即便是并网机制问题不再有障碍,新一轮开发热潮到来,也很难给国产风机带来良好的契机。
风电场开发对风机质量的要求必然会伴随着更严格的质量管理法规出台,例如强制性的国际质量标准等,统一的质量标准体系和认证体系正在加快建设,风电设备优质优价的局面会最终形成。虽然和国外著名厂商相比,国产风机性价比较高,但是随着风电市场急功近利、不重质量的开发时期的结束,风机企业只有依靠自身的实力,痛下决心提高质量,才能赢得信誉。
(二)产品技术创新
能否在产品技术创新上走在前列将成为风电设备制造企业成功发展的又一关键。业内普遍认为:虽然风电制造业产能闲置率居高不下,但是高质量的风电设备却产能缺乏。其根本原因就是过去几年风电设备制造业的发展走过的是重复的、低端的产能扩大之路。
技术创新一直是中国风电设备制造业最为薄弱的部分。中国的风电制造龙头企业的快速成长得益于资源驱动,而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则受制于人。目前来看,技术是风电企业在市场洗牌过程中的主要决定性因素,没有技术支撑的中小企业率先被淘汰出局。对于领先企业来说,技术创新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技术革新上,而应该是深层次的革命性的推动。风电设备今后主要的技术需求是大功率单机、海上风电机组、低风速风机等,这些风机的产能还不充足,不通过深层次的技术创新,是不能满足未来风电开发商的要求的,也会给新的风电项目带来很大的投资风险。创新工作涉及理论工作研究、核心零部件质量提升、打破产品同质化、制造工艺提升等方面。政府应通过多种手段对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给予大力支持。
(三)多元化发展
领先的风机制造企业不仅要关注海外风电场的开发,更可以将国内低速风电场和未来的分布式风电作为企业中长期战略的重点来开辟新的业务增长点。提高研发水平,制造出真正适合低风速和分布式的风机产品,为未来的发展做好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