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势展望
2013-08-16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战略性新兴产业形势分析课题组
文/ 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战略性新兴产业形势分析课题组/
2012年,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突出成绩,特别是国务院发布《“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指明了方向。展望2013年,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既面临新一轮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国家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加大、各地发展热情高涨等有利条件,又同时存在着陷入投资驱动和规模扩张老路、基础环节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政策扶持和市场主导未能有效结合等不利因素,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的需求将更为迫切。
一、对2013年形势的基本判断
(一)全球新一轮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将引领带动新兴产业加速发展
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制造等领域正在出现革命性突破的先兆。计算机、微电子、软件、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向泛在、智能和高可信方向发展,并与行业应用深度融合,日益成为推动“新工业革命”的关键。高效聚光太阳能电池、大型并网风力发电、第四代核电、“水力压裂”页岩气开采等技术正在快速突破,将引发新能源产业爆发式增长(见图1)。高性能、纳米化、复合化和绿色化发展趋势,促进新材料产业市场空间和应用范围日益拓展。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等的广泛应用,正加快推动制造业迈向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新时代。
多领域技术交叉融合将加速各产业领域技术创新。伴随着各领域技术群体突破的发展态势,信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的交叉融合不断加速。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材料技术的有机结合,使3D打印成为现实并逐步得到应用,将进一步提高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制造技术与材料技术相互促进,将大大缩小产品体积、提高产品技术集成度、优化产品功能、增强产品环保性能,还将进一步推动精密加工、机械电子、数控装备等尖端领域不断突破。信息技术、高性能碳纤材料等的广泛应用,将引发航空、高端装备等领域设计理念、生产制造、物流供应乃至商业模式的革命性变革。
(二)国家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加大,部分关键领域有望取得新突破
国家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效果将进一步显现。2012年《“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发布,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专项规划陆续出台,中央财政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制定了新的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政策、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战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预计2013年,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意见等将陆续出台,节能惠民、十城万盏、十城千辆、金太阳等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将持续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将面临更为优化的发展环境,政策效果将逐步显现。
重点产业领域将驶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预计2013年,云计算、物联网、无线通信、数字家庭、电子商务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广泛应用,将引燃智能终端、数字内容、互联网等领域的投资和消费增长热潮。在国家政策和国内市场的强力带动下,2013年新增太阳能发电、风电、核电装机容量有望实现快速增长,占全球的比重进一步提升。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其他新兴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巨大的市场需求将带动新材料产业实现快速发展,预计产业规模增速将超过20%。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我国的关键技术研发与世界同步,随着大规模产业化与应用问题的解决,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有望实现率先发展,预计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将超过50万辆。
(三)各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热情高涨,重点省市引领示范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各地方政府积极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目前,全国已有18个省(区、市)出台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导意见,福建、江西、重庆、贵州、陕西等省市发布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大部分省市都编制了若干重点领域专项规划。吉林、黑龙江、湖南、广东、四川、甘肃等制定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行动计划或方案,辽宁和四川等制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24个省市设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其中,四川省专项资金规模达20亿元,山东、湖南、广东、四川等4省还出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预计2013年,各地资金支持力度至少会得到维持。
部分省市成为引领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11年,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7850亿元,年增速高于全市工业2.3个百分点;根据规划,到2015年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15%。安徽省新兴产业产值超4100亿元,同比增长62.1%,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速16个百分点;预计到2015年新兴产业产值将突破1万亿元。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达到9948亿元,预计2012年全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将达1.24万亿元。天津市航空航天产业产值从2005年的2.2亿元快速提高到2011年的227.7亿元,增长了103倍;根据规划,到2015年将实现产值突破1000亿元的发展目标。可以预见,在各方面政策资金和市场的大力推动下,2013年重点省市将迎来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期,成为引领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图1 技术突破对美国巴尼特页岩气开发的贡献
二、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如何走出主要依靠“投资驱动”和“规模扩张”的老路
当前,各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热情很高,但是不少地方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规律、特征认识不足,仍然以短期内形成大规模产能为主要目的,基本上延续了“投资驱动”和“规模扩张”的老路。一方面,部分地区出现了急于抢占先机、一哄而上、重复建设的现象。目前,全国有100多个城市提出要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有17个省、直辖市将光伏产业作为本地区支柱产业,有近百个城市提出要把太阳能、风能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来发展。另一方面,部分行业出现了重视技术引进、接受产业转移、过于依赖海外市场的现象。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多集中在电池原料和组件生产上,风电产业多集中在电机装备生产上,依靠大量投资引进成套技术和设备进行规模化生产,并将大部分产品和服务销往海外。比如,2011年我国用于太阳能发电的电池板产量已超过1200万千瓦,但国内太阳能电站的装机容量仅为220万千瓦,新增装机容量只占同年全国太阳能电池产量的16.95%。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因素外,传统的产业发展思路未能及时转变也是重要原因。长期以来,我国产业不断重复“投资拉动、资源驱动、技术引进、劳动力优势和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在迅速形成庞大生产能力的同时,也陷入了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目前,不少地方发展新兴产业,也主要是争项目和拉投资,较少考虑区位、企业、技术、人才等基础条件,实际上走的仍是粗放型发展道路。在缺乏自生技术来源和有效产业配套的情况下,部分领域产业规模盲目扩张不仅容易形成高端产业低端制造的局面,还将造成产业未经历充分成长就面临产能严重过剩的格局。发展新兴产业绝不是短期投资行为,应遵从市场规律和新兴产业成长规律,将资金引向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关键环节,着重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生态体系,真正把着力点放在技术突破和产业链整体升级上。
(二)如何突破基础环节薄弱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瓶颈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部分新兴产业领域在规模上已经跻身世界前列,但依然面临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装备等基础环节薄弱和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困境。一方面,关键核心技术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比如,风能装机容量已居世界前列,但大型风机设计能力和关键部件的制造技术薄弱;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全球第一,但集成电路芯片、基础软件等主要依赖进口;我国长期以来供应着全球90%以上的稀土市场,但冶炼类和分离类技术专利仅占世界的2.2%和2.3%。另一方面,基础装备、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等方面保障能力不足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近年来,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发展迅速,但轴承、液压件、密封件、数控系统及机床功能部件等基础零部件仍主要依赖进口。比如,我国高速动车组等成套装备制造水平已位居世界前列,但几乎所有的主轴轴承都依赖进口;徐工集团是全球工程机械前10强企业,但其高端产品的液压、密封件仍依赖进口,成为“卡脖子”因素。
表1 部分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一是缺乏足够的技术积累。截止2010年,我国在美国专利与商标局ICT累计专利授权占比仅为1.4%,包括核心芯片和高端芯片在内的半导体专利仅占0.9%。由于缺乏足够的技术积累,相关企业引进一代又一代的生产设备,却始终难以形成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二是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产业化率较低。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在25%左右,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平均80%的转化率。三是对基础产业重视不够。“重整机、轻配套”的倾向长期存在,对于基础环节研发投入强度远低于主机行业,导致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供给能力不足。我国部分新兴产业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但若没有基础环节的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也会缺少根基,而且难以改变受制于人的局面。
(三)如何破解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未能有效结合的难题
当前,各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心很大,但政府制定发展目标、确定投资项目、选择依托企业、实施倾斜政策,很难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市场引导和激励作用随之减弱。近年来,日本等停止核电发展计划,丰田、大众等公司“叫停电动车”项目,美国、欧盟对我国光伏企业开展“双反”调查等,给全球新兴产业市场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同时,受产品成熟度不够、价格过高、配套不完善等因素影响,国内市场有效需求尚未根本启动。比如,目前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一般在200公里左右,而内燃机汽车的持续行驶里程一般超过400公里,加之充电和维护系统目前都不完善,短期内推广困难;又如,风电和太阳能的发电成本超过火电的2~3倍,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价格相当于同类型内燃机汽车的2~5倍。此外,多数产业规划对技术创新、生产制造等环节考虑较多,对于产业配套体系和产业生态系统建设往往缺乏相应的统筹部署。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定要充分依靠市场机制,同时注重发挥政府在应用示范、标准制定、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对不确定性很高、社会效益很大的基础研究乃至应用研究,政府可给予补贴或实施倾斜性政策,但这种资助一般应在“竞争前”阶段,必须注意防止损害公平竞争。政府还要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放宽市场准入,为各种资本有序进入和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三、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国家规划布局,引导各省市形成特色优势
结合“十二五”各项规划和重大专项工程的实施,积极引导各地根据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综合优势,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的几个重点领域作为突破口,着力突破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瓶颈制约,不断完善产业配套条件,培育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较强优势的新兴产业体系。在龙头企业培育、关键技术突破、基础能力提升、专有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强与各省市的衔接和互动,进行统筹安排和合理部署,促进产业有序发展。
(二)注重增强各项扶持政策的持续性和普惠性
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对于支撑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基础装备、关键零部件、基础原材料等关键环节,实行稳定、持续的财政支持和政策帮扶。更多采取后补贴和补需方的方式,以免造成寻租和不公平竞争。加大财政对“竞争前”的基础性、共性技术和重要科研基础设施的支持。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中小企业技术开发风险基金,着力解决制约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调动和保护创新创业者的积极性。
(三)利用本土市场带动技术突破和产业化
组织实施一批重大产业技术创新应用示范工程,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开展示范应用。如支持北京、上海等地围绕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设立先行示范区,待时机成熟后向全国推广。进一步落实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制度,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节能环保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市场,带动技术突破和产业化进程。鼓励各地研究实施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各项有效措施,积极利用本地市场带动新兴产业发展。
(四)建立健全新兴产业统计监测和行业分析体系
在加快出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目录和统计体系的基础上,健全并不断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统计制度,认真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势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产业发展中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加强知识产权、贸易政策、涉外法律、行业协会等方面的建设,加强对企业的信息引导,防范产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潜在风险,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五)推进重点新兴产业领域管理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
积极贯彻落实国家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进入新兴产业的政策措施,支持民间资本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实施新能源配额制,落实新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完善资源税费调节机制,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推进空域管理体制改革,破除制约干支线和通用飞机等航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体制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