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培养中职生体育精神的良性效应
2013-08-16张培雄
张培雄
(潮州市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 潮州 515647)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所学校,一名学生,都需要有一种精神,一种能鼓舞人奋发进取的精神。学校德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育这种精神。然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多元价值观冲击了传统单一的理性教育。学校传统精神教育模式已经向“世俗化”转变,中职生面对多元复杂的社会现实,遭遇了很多精神困惑和冲突,原有的道德教育与理想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学生的心理需要。教育亟需建立新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和精神体系。体育精神融健康精神、奥运精神、竞技精神、集体观念、爱国主义、规则精神、文明作风、创新精神、团队精神以及责任意识等为一体。我校近两年以“突出体育精神培养”为切入点,就德育如何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借助有效载体,突破传统德育方法,提升育人的实效,开展了专题实践探索。
体育精神的德育内涵
体育精神,首先是健康向上的精神;其次是“团结、和平、友谊”的奥运精神,是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精神;再者,是“团结合作、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集体观念和爱国主义。在竞技比赛中,体育精神还体现在遵守规则、服从裁判的规则精神,“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赛出水平,赛出风格”的文明作风,不断创新竞技技术的创新精神。体育精神不仅是个人的需要,也是培养团队精神的需要,是培养集体观念和爱国主义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面向世界、热爱和平的需要。体育精神的培养蕴含了生命意识、团队意识、责任意识、法规意识、文明意识和创新意识等的教育,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心理素质的培养、独立人格的塑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体育精神的培养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德育功能,包涵了丰富的、多层次的教育功能,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载体。
中职生体育精神的调查与分析
笔者近两年对本校647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数据如表1~表4所示。
表1 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统计表
表2 学生不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多选)统计表
表3 学生对参加长跑的态度统计表
表4 学生不喜欢长跑锻炼的原因(多选)统计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思想态度上,中职生总体上爱好体育,愿意参加体育活动的占80%,认同“健康第一”理念的占98.6%,但是,在行动上,表现不够积极,特别是在耐力型、力量型体育锻炼中尤其突出。愿意参加长跑的学生只占33.8%。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参加长跑的原因,超过90%是“怕累怕吃苦”。72%的女生畏惧长跑,23%的女生担心跑步破坏了体型,造成粗脚。对体育课怕日晒、有偷懒情绪的占48%。笔者还访谈了5位体育教师,他们总体上反映学生怕吃苦,特别是在跑步训练中,经常有学生没跑完或偷跑,甚至干脆不跑。在这方面,女生表现比男生更突出。坚持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学生每班都为数不多。
近年,我校对学生体质体能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体质体能下滑严重,特别是在耐力、速度、柔韧性、肺活量等指标上。同样,全国很多主要城市的调查也发现,中小学生体质体能也呈连年下滑趋势,这已引起了中央政府以及教育部门的高度关注。胡锦涛同志曾亲自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此进行专门研究,此后,中央召开全国电视会议要求全面落实。
从以上调研情况分析,表面看,是体质体能问题,实质上,是教育深层的本质问题,是学生内在精神的缺失。他们知道应该怎样做,可是却畏惧吃苦,表面应付,思想与行动上存在严重偏差。“知与行”的错位严重阻碍了学生素质的发展。
学生体育精神欠缺,有学校教育原因,有社会、家庭的原因,但主要还是学生自身原因。独生子女备受呵护,而中职生普遍缺乏鼓励和关注,自卑又敏感,意志品质锻炼不够,特别是体验性的锻炼严重缺乏,导致他们普遍怕苦怕累。
学生素质发展的潜在隐患,“知与行”矛盾的普遍存在,要求德育正视客观问题,并积极破解教育难题,回归学生实际,弥补教育的薄弱环节。
培养中职生体育精神的实践
根据德育渗透性原则,结合职校教育实际,我校开展了体育精神系统提炼和宣传、体育精神探究、体育明星精神引领、体育精神的榜样展示、体育精神系列体验、体育精神评价与激励、“我为奥运添彩”等系列活动。
提炼和宣传系列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的提炼有:奥运精神、女排精神、刘翔精神、邓亚萍精神、登山精神、中华武德等系列。体育精神的专题学习宣传有:国旗下讲话专题教育、主题班会专题教育、专题板报宣传教育、印发资料学习教育、观看电教片教育、家长会宣传引导等,全方位营造氛围。
体育精神探究学习 (1)奥运精神探究:通过对奥运会起源,历届奥运会举办情况探究,理解“团结、和平、友谊”的奥运精神,以及“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精神。体育是一种国际语言,体育精神推动世界文化、科技、环保等的交流,也是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巨大推动力。(2)中国奥运之路精神探究:沿着 “东亚病夫→零的突破→北京亚运会→北京奥运会”的线路,探究中国奥运会参赛的历史情况,以及金牌背后付出的艰辛。通过探究让学生明白,只有综合国力的提升、稳定的政治环境、雄厚的经济实力,才能提升体育大国,奥运会申办成功是综合国力竞争的结果,明白中国提出“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的文化内涵。(3)体育明星的精神探究:中国从摘除“东亚病夫”帽子,到许海峰金牌“零的突破”,此后,体育精神代代相传,互相激励。体育运动员团结合作、刻苦训练、不畏强敌、顽强拼搏、心理自信、坚定信念、为国争光,形成了影响全民的体育精神,如女排精神、刘翔精神等等。切合学生“追星”的心理需求,我们在教育中策划了“明星榜样引领”,开展了“姚明讨论”、“郎平讨论”、“李宁讨论”等,开展“我心目中的体育明星”、“国旗升起在冠军领奖时”等征文比赛。通过明星讨论、竞猜、征文、手抄报、照片收集、视频编辑等形式探究,加深学生对体育精神领会。
学生体育精神榜样展示 学校不仅有体育明星专栏介绍,还有校内体育之星事迹介绍:如市运动会长跑冠军,历年破记录的学生名单等。用身边例子,给学生以心理暗示“我们学校也能行!我也行!”提高学生敢于挑战的自信心。
体育教学中体育精神的培养在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点评中,实施体育精神的评价、激励等,提升体育精神培养。如李洪老师《跨越障碍,挑战自我》教学公开课,渗透体育精神培养,获得市级奖励。
开展系列体育精神培养体验活动 学校搭建平台,鼓励学生体验。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开展了一系列体育精神培养活动,如在体育节举办田径运动会,定期举办全校性班级拔河比赛、广播操比赛、接力赛、篮球比赛等。在比赛过程中,组织者、参赛者、拉拉队,全部要体现体育精神,训练了学生的团结、配合、速度意识,进而引导学生理解了团结协作、整体配合的作用,理解了意志、信心、节奏,从而提升了班级的集体主义、合作精神、竞技精神、责任意识和规则意识等,集体的凝聚力达到高度集中。学校把比赛实况录制成光盘,赛后让学生自我欣赏,达到再次或多次的自我分析、自我激励效果,强化体育精神的教育延伸。
体育精神评价 学校有体育之星、体育贡献奖、体育先进班等的评比,引导学生建立“四不怕精神”,即:一不怕弱,正因为弱,才要锻炼提高,必须强制通过锻炼提高,必须学会科学锻炼、意志锻炼、技能锻炼;二不怕强,别人能做到,我也能做到,树立“学、赶、超”的精神,坚定信心,挑战强手,才有突破;三不怕难,有难度才有挑战性,培养掌握技巧,突破困难精神;四不怕苦,培养自己的意志、毅力,树立正确苦乐观。
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的良性效应
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 学生对体育精神有深刻认识和理解,并内化为自己良好的行动习惯。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从实施前的22.3%上升到74%,有信心参加长跑,并长跑合格的达到93%,积极锻炼、健康第一的思想深入学生心中。认为体育精神对自己学习有促进作用的学生比例达94.6%,锻炼了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顽强意志。
班集体凝聚力加强,学生规则意识和纪律性提高 更加理解和自觉执行规则,学生规则意识和纪律性提高。体育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世界级体育明星参赛,都要遵守体育规则,并且有责任带头遵守,一旦违规、违禁,都要受到相应处罚。在探究学习和团体竞赛体验活动中,团结合作,为班争光的集体精神得到充分发挥。
增强学生体质体能,有效提高体育成绩和竞赛成绩 经过近两年“体育精神”系列专题活动的实施,学生体质体能增强明显,突破了我校多年的体育“瓶颈”和短板效应,体育精神的培养取得了飞跃性成果。
提升师生的学风、教风,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体育精神培养活动的开展,能有效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师生的学风、教风,促进良好校风形成。我校场地设备简陋的客观困难被突破,证明了教学关键在于人的因素,在于精神的培养,有了精神,就可以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学生课余活动活跃,校园氛围朝气蓬勃,第二课堂文娱活动丰富多彩,宿舍管理及夜修学习纪律也明显好转,困扰许多职校的管理难题在我校得到了较好破解。
有效渗透“三个主义”的教育,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效能 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融入体育精神教育中,体育竞赛中的创新精神、心理素质等,也深深感染和启迪着学生,学生自我探究、制作的《国旗升在夺冠时》等作品,体现了自我教育的很好效果。
学科德育资源有效整合,提升学生自主教育功能 养成教育不仅仅注重学生外在习惯的养成,它的本质是价值观的教育。体育精神培养系列活动的实施,整合了体育课、综合实践课、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历史、地理、生物等方面的学科探究性活动,特别是运用探究性学习理念,通过整合有效的载体,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创造性突破了传统德育方法,突破了现实教育的困惑与冲突,实现了学生自我教育,实现了既有效提升学生精神素养,又提高学业成绩,达到了和谐多赢的教育效果。
德育应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正是在群众性、普遍性、日常性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去引导开展,变平常为潜在推动,开创了快乐接受、主动开展、渗透性强、全员参与的德育局面。实践证明,体育精神承载着丰富的德育内涵,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融合了健康观念、奥运精神、竞技精神、集体精神、爱国主义、规则精神、文明作风、创新精神、团队精神以及责任意识、法规意识等的教育,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心理素质的培养、独立人格的塑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和谐社会建设有巨大推动力,是德育的有效综合载体,既能实现德育目标,又能提高教育教学总成绩,具有一举多得的功能和效果。
[1]陈正良.冲突与整合——德育环境的系统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季苹.学校管理诊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陈瑞瑞.德育与班主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