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莉 在饮食文化教育路上快乐前行
2013-08-16本刊编辑部
不期而遇 发现快乐
1987年,杜莉从四川师范大学古典文学研究所毕业,来到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任教。从一名古典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到烹饪学校的教师,其间的跨度很大,刚开始她难免有些彷徨和迷茫。但是,在当时四川烹专领导和老教师尤其是熊四智教授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杜莉很快理解了“民以食为天”的深刻含义,认识到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饮食早已不仅是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还满足着人类的心理需求,越来越拥有丰富的社会属性,形成了一种文化。于是,她从古典文化、历史学视角找到了一个进入烹饪教育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饮食文化,由衷地热爱上了饮食文化教育和研究工作,并从中发现和享受着快乐。
教书育人 融合创新
自从到了四川烹专,杜莉就一直担任《中国烹饪概论》的主讲教师。20多年来,她不断改革、完善其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上坚持以烹饪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为依据,始终站在饮食文化学科的前沿,将餐饮业发展的新知识、新动态融入教学;在讲授过程中坚持“条理清晰、讲解透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风格,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互动等教学方法,将教、学、做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餐逐渐成为中国餐饮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营西餐、西点的企业不断涌现,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快速增长,杜莉教授又组织教学团队开发了《西方饮食文化》课程,并与餐饮企业共同设计课程。而与课程建设相伴的是教材的开发和建设,杜莉及其教学团队在这项工作上一直走在了全国同类院校的前列。由杜莉主编的教材《中国饮食文化》和《中国烹饪概论》分别被列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和高等职业教育教改教材,《西方饮食文化》和《川菜文化概论》更是全国首创。
教学认真负责、信息量大、互动性强,是学生对杜莉教授上课最直接的感受。如她在上《西方饮食文化》中的“西方饮食习俗”一节时,会穿插一些中国饮食习俗,还会拿出珍藏的餐具、茶具做展示,让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教书必须育人。她常用“先做人后做事”的古训与学生和青年教师共勉,既传道授业解惑,又讨论做人原则和职业道德,邀请全国餐饮界著名学者、大师来校讲学、现身说法,引导学生和青年教师热爱餐饮事业,鼓励他们奋发图强、追逐梦想。
孜孜求索 服务社会
除了承担教学任务,杜莉教授在学校还从事饮食文化的研究工作。20多年来,她潜心钻研、上下求索,先后撰写出版了《中西饮食文化比较》《中国川菜》(中英文标准对照版)《巴蜀饮食文化纵横》等20余部专著和教材,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主持完成了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在饮食文化研究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如专著《中西饮食文化比较》填补了我国在饮食文化领域研究的空白;参与撰写的《奥运餐饮培训教程》成为奥运史上第一本餐饮培训教材。主编的《中国川菜》(中英文标准对照版)首次创造性地解决了川菜翻译难题,为赢得川菜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标准制定权奠定了基础,是川菜的重大标志性图书。该书已成为四川省及成都市对外交流宣传的常备礼物,对促进川菜国际化发展、加强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2006年起,杜莉教授又担任了川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她凭借学术优势和科研成果,在推动川菜产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和饮食文化文化传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参加了国家级和省级非遗名录及代表性传承人的评审,完成了《川菜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报告》,有力地促进了川菜和中国饮食类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参加了“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的“爱心食堂”活动,组织相关专家和大师进行指导、精心设计爱心食堂营养套餐食谱,在一个月内有序、高效、安全地解决了超过130万人次的吃饭问题,为抗震救灾作出了独特贡献;参加了成都申报、建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美食之都”的工作,使成都成为亚洲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有效地推进了成都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川菜及成都美食走向世界。目前,杜莉教授又与该中心的同仁们一起开展《中国川菜标准体系》的研究制定工作。其中,《中国川菜烹饪工艺规范》和《中国川点制作工艺规范》已分别由国家商务部、四川省质监局颁布施行,不仅将有力地促进川菜产业的发展,也非常有利于烹饪人才的快速培养。
从1987年进入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到学校2013年正式升格为“四川旅游学院”,她已在饮食文化教育和研究的道路上前行了26年,有人问她是否厌倦?她说永远不会,因为自己喜欢饮食文化、热爱教师职业,总会从饮食文化中发掘新东西,并与学生分享、服务社会,她非常享受这样的过程,今后依然会认认真真、充满热情地在这条路上快乐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