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教育研究
2013-08-15崔苗
崔苗
摘 要:延安时期党中央迫切需要培养大批干部,为此党制定正确的政策,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培育了大批优秀干部。延安时期干部教育的成功经验为新时期提供了相关借鉴和启示:培养出大批干部,促使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形成;把干部教育作为全党的一项中心任务来抓,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努力作好细致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
中图分类号:D9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179-02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干部教育,培育出大批优秀干部。这一时期的成功经验,为新时期的干部教育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一、延安时期干部教育的时代背景
延安时期党迫切需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同时也具备了干部教育条件。
1.延安时期干部教育的必然性
延安时期正值抗日战争爆发,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要在抗战中肩负起领导责任,就必须造就大批党员干部。然而,红军经过长征后,干部严重短缺。当时虽然有许多进步人士充实到新干部队伍中,他们富有革命热情、文化素质较高,但是缺乏马列主义教育和实际工作经验,在工作中普遍存在命令主义、官僚主义等现象。针对此,党的政治方针发生相应变化,认识到指导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要有许多最好的干部”[1]277,因此,在当时极为严酷的环境中,党把有计划地培养大批干部,作为主要的战斗任务之一。
2.延安时期干部教育的可能性
抗日战争开始后,陕甘宁边区已经具备了培养干部的条件。首先,党中央进入边区后,进行东征和西征,稳固并扩大了革命根据地,解决了物资紧缺的局面。其次,红军长征的胜利,宣告了国民党“围剿”计划的彻底失败,结束了红军和党中央长期作战的局面。再次,“西安事变”和“七七事变”,迫使国民党放弃“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由终止内战转变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最后,在武汉会战后,抗战进入了相持阶段,解放区时局相对比较稳定,为陕甘宁边区开展干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3.延安时期干部教育的目标
张闻天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目前党的中心任务之一是要有计划的发展党员干部,建设全国性的、群众性的、布尔什维克的党。从瓦窑堡会议,到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党提出要把发展党员干部作为紧迫任务,主动将马列主义的建党理论,变通地运用于中国实际情况中来。瓦窑堡会议上,党提出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个理论,不仅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而且还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走出过去“唯成分论”那种老路子。延安时期党密切联系群众,“敞开大门发展党员队伍,特别是对家庭和社会关系复杂的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只要表现好、思想进步、历史清楚的,就放手发展。”[2]420延安时期,党努力建设全国性大党,为领导民族救亡运动奠定组织基础。
二、延安时期干部教育的实践途径
“干部问题是一个有决定作用的问题”[3]511,延安时期,党把培养“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作为主要任务,具体采取如下措施。
1.打破“唯成分论”,采取正确的教育模式
延安时期党打破“唯成分论”,以“愿意为着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标准发展党员,这样的规定并没有降低党员标准,反而能提升党员质量,使党员充分发挥自己的模范作用,“在政府的工作中“应该是十分廉洁、不用私人、多做工作、少取报酬的模范”[4]522。延安时期党采取了正确模式培养干部,主要有学校教育和在职教育两种方式。在学校教育中,陕甘宁边区先后创办了抗大、陕北公学、中央党校、马列学院、鲁艺、女大、延安大学等在内的30余所干部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对于在职教育,主要是通过开展学习运动来克服“本领恐慌”,以业务、政治、文化、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采取组织领导制度、分类编组制度、每日两小时学习制度等方式。他们都是以自学为主,充分进行独立思考,教育效果显著。
2.延安时期干部教育的路线、标准、原则
延安时期党坚持“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在干部的选拔中,坚持德才兼备标准。所谓“德”,就是坚决地执行政策,服从党纪,和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不谋取私利;“才”,就是既有独立工作的能力,又积极肯干,强调二者兼备。在干部选拔中,坚持五湖四海原则。这一时期,党还实行了正确的干部政策,确立党管干部的原则和双重干部管理体制,建立起干部交流的制度。大量吸收和提拔知识分子,优化干部队伍的结构,使之合理。此外,党还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和妇女干部。由于,党坚持了“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五湖四海”的干部路线,干部队伍的建设获得全面发展,最后在组织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3.延安时期干部教育的具体举措
首先,1939年成立了干部教育部。1940年,党合并了中央干部教育部与中宣部,称为中央宣传教育部。各级党委和政治部的宣传部下设干部教育科,负责管理干部教育工作,教育主要涉及以下方面:一是重视干部政治思想素质与业务素质的培养。二是建立健全干部学习的机构与制度,确保干部学习顺利进行。在职干部教育以业务、政治、文化、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在教育形式上,按照在职干部的文化程度、理论水平、工作资历等不同情况,分别编为甲、乙、丙三类。学习主要以自学为主,同时请领导作辅导。其次,加强党性教育是延安时期干部教育的关键。毛泽东强调“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5]164他要求干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抗大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6],是对党性教育的具体规定。延安时期,党主要是通过整风运动,纠正了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增强党性修养。再次,创立“俸以养廉”的干部供给制度和干部交流制度。延安时期边区政府实行略有差别的供给制。同时,党还对干部进行艰苦奋斗教育,倡导大公无私,埋头苦干精神。另外,党还制定了干部交流政策,要求配置干部时“要坚持人、事两宜的原则,用人得当,适得其所,按照才干,按照需要,同时兼顾”[7]147。其中干部交流主要包括:上面与下面交流、前方与后方交流、军队与地方交流等,在干部交流过程中实行民主管理,重视效益管理。最后,党进行了审查干部运动。延安时期,党有两次大的审干运动。第一次主要是对党员成分进行审查,清刷混入党内的异己分子。毛泽东提出,要“善于识别干部。不但要看干部的一时一事,而且要看干部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4]492-493。在纯洁党员队伍过程中,及时提拔优秀分子到各级领导岗位,提高了干部队伍的素质。第二次审干运动在开展整风运动时进行,后期出现了逼供信事件,幸亏得到了及时纠正。
三、延安时期干部教育的成绩及启示
延安时期,党通过干部教育,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党员干部。延安时期的成功经验,值得新时期去借鉴和学习。
1.培养出大批干部,促使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形成
延安时期的干部教育收效良好,陕甘宁边区成为了出政策、出干部之重要阵地。这不仅使边区领导干部水平得到了提高,更为其他的解放区输送了大批的革命干部。正如林伯渠说的那样:在陕甘宁边区,“8年抗战期间,为其他解放区训练了4万个以上的政治、军事干部,及成千上万文化和技术干部”。延安时期形成了第一代领导集体,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中央领导集体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格局逐步形成。中央在延安时期,进行了机构调整和改革,在组织上明确了政治局和书记处之间的隶属关系。毛泽东不仅在名义上,而且在组织形式上成为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第一代领导集体形成后,积极投入实际工作中。这一领导集体的形成,不仅是人员的组成问题,更重要的是,全党统一到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上来。从此以后,中国的革命事业在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
2.把干部教育作为全党的一项中心任务来抓,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把干部教育作为全党的中心任务,是延安时期干部教育的一条基本经验。延安时期,党利用短缺的资金,最大可能的创建了组织短训班和各类型学校,不断加强干部的在职教育和学校教育。这一时期,党员干部学习马列主义理论,不仅仅是静止的读书,而是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党中央大力提倡,把理论学习和深入实际,调查与研究密切结合起来。延安时期,党专门成立调查研究局,专门负责指导调查研究工作,许多干部能够深入基层,带着问题在参加生产劳动的实践中去调查研究,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总的来说,延安时期,党提倡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延安时期干部教育成功经验之核心。新时期,党也应该把干部教育作为全党的一项中心任务并且常抓不懈,使干部队伍成为正确路线的坚定拥护者和执行者。在教育党员干部中,应该大力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学风,努力培养提高干部认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让党员干部在学习中,主动运用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总结成功经验,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努力作好细致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延安时期干部教育的主要经验之一,是作好细致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有重要借鉴意义。新时期,首先,我们应该重视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要重视年轻干部,年轻干部要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不负历史的重托,全面并正确地认识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其次,可以借鉴延安时期干部教育的成功模式,采取灵活、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针对党员干部的思想,加以细致的研究分析,争取使干部的思想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再次,新时期对于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还是要以党的宗旨教育、三大优良作风教育为重点,切实加强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
总之,延安时期党在干部教育中,根据时代背景,采取了有效措施,成效显著,培养出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新时期党应该以此为鉴,继续加强干部教育,全面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党建的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上[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
[3]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滕纯.毛泽东教育活动纪事[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6]毛泽东为陕北公学题词[Z].[1937-10-23].
[7]陈云文选: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