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系年新证①

2013-08-15

文艺评论 2013年8期
关键词:至德安西岑参

孙 植

提及岑参,谁都会想到他这样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如此烩炙人口的诗句出自岑参所作的七言歌行体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历来的唐诗选本,对此诗总是特别青睐,很少遗漏;针对此诗的赏析文章也是层出不穷,不计其数。由此可见这首诗的艺术魅力之所在。其中,成功的写雪艺术,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此诗获得普遍赞誉的关键之所在。然而,这首诗我们读到现在,还有几个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如诗中所称的这个武判官是谁?他于何年何月归京?归京有近万里的路程,他为什么要不避风雪进行长途跋涉?他归京做什么?正是他,因为在一个大雪天返京从而催生了一首千古名作!这样一系列的问题看起来似乎并不重要,不过我们文学欣赏与研究也讲求一个所谓“知人论世”的说法,如果在这里我们能做到“知人”而“论诗”,是不是会增添些读诗的别样滋味呢?会不会更有些新意呢?

一、诗歌作年可能性析论

岑参诗中所写的这个武判官曾经有不少人仔细地研究过,但最终的结果仍然是将其应有的主要内容付诸阙如,对此诗的作年亦颇多猜测之词,并未落到实处。1973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成功发掘,其中出土了用文书糊成的纸棺一具。对这些文书进行了仔细整理之后,发现其中保存着唐代天宝十二到十四载(753~755)西州驿馆的马料账,记载着其间途经西州驿馆官员领用马料的情况。1991年文物出版社出版《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十册)将这些重要材料收录其中。这个材料的发现为人们寻觅有关历史人物的相关情况提供了新的契机。人们可喜地发现,这个材料中就有岑参、武判官等人真实历史活动情况的记录。只不过,根据这些全新却又有限的材料仅能考知武判官天宝十三载(754)七月到九月在安西、北庭活动过:

《唐天宝十三载(公元七五四年)礌石馆具七至闰十一月帖马食历上郡长行坊状》:“(七月七日)同日郡坊帖马天山馆三匹,送武判官便腾过,食麦三斗,付天山马子李罗汉。”②

“(九月)六日,郡坊帖马十六匹,内两匹刘总管乘迎武判官,食麦一石二斗二升,付马子赵璀。同日郡坊迎武判官四匹,食麦三斗二升,付健儿□□。”③

出土文书中的武判官当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所送之人。只是仅有这些材料,仍然不能让学界对武判官具体的其人其事研究打开缺口,几位著名的岑参研究专家亦均有“武判官其人不明”的表示。例如,刘开扬先生认为:“武判官名不详”④。廖立先生在《吐鲁番出土文书与岑参》一文中则称:“岑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之武判官,未知何许人。”⑤并估计“此诗约作于天宝十四载。”⑥柴剑虹先生在《岑参边塞诗系年补订》一文中亦称:“诗云‘胡天八月即飞雪’,又云‘轮台东门送君去’,证明八月作于轮台。又,岑参十三载(754)八月尚在北庭治所,是时武判官亦初到西州不久(见马料账所载),故推此诗作于十四载八月。”⑦陈铁民先生则肯定地认为此诗“天宝十四载八月作于轮台。据《吐鲁番出土文书》,天宝十三载(754)八月武判官在安西,故此诗当作于天宝十四载八月。说详王素《吐鲁番文书中有关岑参的一些资料》(《文史》三十六期)”⑧,而对此诗中武判官其人,陈先生未予注释。陈先生所引王素先生《吐鲁番文书中有关岑参的一些资料》是岑参研究中的一篇重要论文,该文条分缕析,论述严密,其中第二节《关于岑参僚友的资料》就有专门考述武判官的一段文字,其结论以为:“武判官七月赴安西,九月回北庭,这年(天宝十三载)八月,岑参当然不可能在北庭作送武判官归京诗,这首诗应系于天宝十四载”⑨,对诗中武判官其人的行迹,王先生同样没有给出其他答案。以上学者大致都有的一个看法,即是认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作于天宝十四载(755)八月。

笔者以为,综合考察下来,其实这一观点似乎并没有多少论据的支撑,有值得进一步商榷的必要。因为怎么除了天宝十三载(754)八月作诗的可能性,就肯定作于天宝十四载(755)八月呢?难道我们选择的范围就只能框定在这两年,这两年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么?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由诗意及吐鲁番出土文书综合考察下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创作地点应该是没有疑问的,即在北庭(轮台)。我们说,如果岑参在北庭工作只有天宝十三载(754)、十四载(755)两年,且十四载这一年八月确实有大雪满天的气候表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于十四载的结论就是站得住脚的,否则就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我们知道,岑参有两次西域入幕的经历。首次是天宝八载(749)至十载(751)在安西高仙芝幕任掌书记,第二次是天宝十三载(754)至十五载(756)在北庭封常清幕,其间十四载(755)十一月前任封常清幕判官,后升任伊西北庭支度副使。岑参首次在西域时,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分治,高仙芝镇安西,镇北庭者为程千里,是两家;而第二次受辟在封常清幕时,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相当于是一家,一个领导,两套班子,其当家人是封常清。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天宝十三载三月)程千里执阿布思,献于阙下,斩之。甲子,以千里为金吾大将军,以封常清权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旧唐书》卷九《玄宗本纪》:“(十三载三月)乙丑,左羽林上将军封常清权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旧唐书·封常清传》:“十三载入朝,摄御史大夫,仍与一子五品官,赐第一区,亡父母皆赠封爵。俄而北庭都护程千里入为右金吾大将军,仍令常清权知北庭都护,持节充伊西节度等使。”《唐会要》卷七十八:“天宝十二载三月,始以安西四镇节度封常清兼伊西北庭节度、瀚海军使。”封常清这次兼镇安西、北庭至其被唐玄宗诛杀,前后总共不到两年的时间。《旧唐书·玄宗本纪》:“(十四载十一月)丙寅,范阳节度使安禄山率蕃、汉之兵十余万,自幽州南向诣阙,以诛杨国忠为名,先杀太原尹杨光翙于博陵郡。壬申,闻于行在所。癸酉,以郭子仪为灵武太守、朔方节度使。封常清自安西入奏,至行在。甲戌,以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兼御史大夫,令募兵三万以御逆胡。……(十二月)丙申,封常清与贼战于成皋甖子谷,官军败绩,常清奔于陕郡。……丙午,斩封常清、高仙芝于潼关。”《新唐书·玄宗本纪》:“(十四载十一月)壬申,伊西节度使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以讨安禄山。……(十二月)丙申,封常清及安禄山战于罂子谷,败绩。……癸卯,封常清、高仙芝伏诛。”《旧唐书》与《新唐书》均明确记载封常清自安西归京,转范阳、平卢节度使、兼御史大夫讨安禄山,直至伏诛,只是前者为十四载(755)十一月十九日(甲戌)至十二月二十一日(丙午),前后历时三十二天,后者则为十四载(755)十一月十七日(壬申)至十二月十八日(癸卯),前后历时三十一天。《新唐书》与《旧唐书》相比,在时间上次第提前两三天,不过,大差不离而已。

《旧唐书》称封常清十三载(754)三月二十八日(甲子)受命权镇北庭,应该很快就从长安出发赴边了。开元、天宝官制规定遣外长官自京城出发都是有时间严格限制的,不得无故拖延。《唐会要》卷六十八:“(宝历元年)九月,御史台奏,近日新除刺史赴官多违条限,请准旧制,不逾十日,如妄称事故不发,常参官奏听进止。敕旨从之。”同卷:“(太和)五年五月御史台奏,应诸州刺史谢官后,限发赴任日,准敕例,刺史谢官后,不计近远,皆限十日内发。伏以刺史治民之官,分陛下忧,受命之后,固宜速行。”又同书卷七十九:“会昌三年四月敕:诸道节度使观察使,授后发期,宜令不得过十日。”史载天宝年间,裴敦复即遭遇过延时不发而受惩的这种待遇。《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天宝四载四月)乙巳,以刑部尚书裴敦复充岭南五府经略等使。五月,壬申,敦复坐逗留不之官,贬淄川太守。”乙巳至壬申,间隔二十七日,逾期未发达十七日。其时,裴敦复为朝廷大员,因平吴令光之功,正得到皇帝青睐,颇有入相可能,然对照条例,亦受到重罚。

《唐天宝十四载交河郡某馆具上载帖马食豆昔历上郡坊状》载:“郡坊迎封大夫,马肆拾捌匹,四月廿四日食麦粟贰硕肆斗,付槽头张环。判官杨千乘。”⑩这是天宝十三载(754)交河郡某馆支贮马料帐历中有关封常清行踪的最早记载。从这条资料我们可以得知,天宝十三载(754)四月廿四日封常清已然在西州交河郡一带活动。封常清由长安动身,最早应是四月上旬,只用二十天左右的时间就赶到了西州交河郡,说明他沿途没有逗留,直接奔赴目的地。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如有紧急公务,从长安到安西的路程二十天可走完。封常清天宝十四载(755)下半年自安西赴京入奏,推算起来则应该是十月起行。

综上可知,封常清本人兼镇安西、北庭,活动于西域的时间应在天宝十三载(754)四月至十四载(755)十月之间,共计不到两年。

而岑参,入封长清幕在西域的时间要远比封长清长得多,前后应不少于三年。岑参在诗作中曾多次明言于此。如其《优钵罗花歌序》云:“天宝景申岁,参忝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领伊西北庭支度副使。”“景申”即“丙申”,唐人避唐高祖李渊父李昞之讳,改“丙”为“景”。天宝景申岁,即天宝十五载(756),亦即至德元载。天宝十五载时,岑参尚在北庭府庭内悠闲自得地种花养草。又如《首秋轮台》诗云:“异域阴山外,孤城雪海边。秋来唯有雁,夏尽不闻蝉。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膻。轮台万里地,无事历三年。”“首秋”指阴历七月。由诗意可知,这首诗当作于七月初秋时节,岑参在北庭幕府已有三年。从天宝十三载(754)夏到北庭算起,则此初秋之年应是天宝十五载(至德元载)。甚至不仅于此,岑参至德二载(757)初应仍在北庭府治。李栖筠是岑参在西域时的同事兼诗友之一,理政之余,他们常有诗稿往还。岑参《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诗云:“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李栖筠一有新诗,往往送岑参展阅玩赏,岑参当然也酬诗相还,如《敬酬李判官使院即事见呈》一首,诗曰:“公府日无事,吾徒只是闲。草根侵柱础,苔色上门关。饮砚时见鸟,卷帘对晴山。新诗吟未足,昨夜梦东还。”其交情深厚,可见一斑。天宝十四载(755),封常清从安西赴京,即被留以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兼御史大夫,募兵击胡,其时表荐李栖筠摄监察御史、行军司马:“(李栖筠)迁安西封常清节度府判官。常清被召,表摄监察御史,为行军司马。”(《旧唐书·李栖筠传》)这是天宝十四载(755)年底的事。岑参获悉李栖筠升职为摄监察御史,曾呈诗一首以表祝贺之意。其诗《使院中新栽柏树子呈李十五栖筠》云:“爱尔青青色,移根此地来。不曾台上种,留向碛中栽。脆叶欺门柳,狂花笑院梅。不须愁岁晚,霜露岂能摧!”唐代御史台常植松柏,故诗人往往以松柏喻拟御史,岑参诗中即经常出现这种手法。“不须愁岁晚”,点明时间是年底。唐肃宗至德元载(天宝十五载)七月即位灵武,即抽调安西、河西等地兵马赴难。《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七月)上命河西节度副使李嗣业将兵五千赴行在,……上又征兵于安西,行军司马李栖筠发精兵七千人,励以忠义而遣之。”《旧唐书·李栖筠传》亦云:“肃宗驻灵武,发安西兵,栖筠料精卒七千赴难,擢殿中侍御史。”至德元载(756)七月,李栖筠还在安西遣发军马,可见是年七月其尚未东归。而岑参《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诗中有句云:“奉使三年独未归,边头词客旧来稀。借问君来得几日,到家不觉换春衣。”由于天宝十四载(755)冬洛阳陷于安禄山之手,封常清、高仙芝又兵败被诛,当时国内的局势发生了极大变化,安西、北庭幕府中不少人都因公因私相继离开西域,东归长安。岑参一边为他们送行,一边慨叹“将军初得罪,门客复何依”,“奉使三年独未归”,“自怜弃置天西头”。这句“奉使三年独未归”包含的信息应是,此诗作于至德元载(756)七月以后,至少是在李栖筠东归之后。“三年”应是“算来三年”的意思。“轮台客舍春草满,颍阳归客肠堪断”,从诗意可知,该诗作于早春时节。此诗创作的时间既在“奉使三年”的至德元载(756)七月以后,又是初春,则只能是至德二载(757)初春了。研究者一般均将此诗系之于至德元载(756)春,可见是值得商榷的。此诗如在至德元载(756)春作,则天宝十三载(754)春到至德元载(756)春之间,只仅仅正好两年;即便我们将“三年”理解为前后三年之意,而其时李栖筠等同僚兼诗友还都在安西或北庭,亦何又有“独未归”之叹?另外,岑参还有《北庭作》一首,亦为至德二载(757)在北庭所作。关于这一点,笔者与王勋成先生的意见非常吻合。[11]

岑参自天宝十三载(754)赴边,最迟应在至德二载(757)五月东返。杜甫等《为遗补荐岑参状》:“宣议郎试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赐绯鱼袋岑参,右。臣等窃见岑参识度清远,议论雅正,佳名早立,时辈所仰。今谏诤之路大开,献替之官未备,恭惟近侍,实藉茂材。臣等谨诣阁门奉状陈荐以闻,伏听进止。”此状的时间署在至德二载(757)六月十二日。由于杜甫等人的积极推荐,岑参被任命为右补阙,按照当时官员品秩的规定,右补阙为从七品上。综上,我们以为岑参乃至德二载(757)春夏间东返至肃宗凤翔行在,其在北庭整整三年时间。

岑参既然在北庭工作整整三年,那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创作的时间理所当然就不止天宝十三载(754)、十四载(755)两年的可能性了,还应包括十五载(756)的可能性。而由吐鲁番出土文书可知,天宝十三载(754)九月武判官尚在北庭活动,因此只有十四载(755)和十五载(756)这两个时间的可能。

二、天宝十五载作年考证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句云:“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又《使交河郡》句云:“奉使按胡俗,平明发轮台。暮投交河城,火山赤崔嵬。九月尚流汗,炎风吹沙埃。何事阴阳工,不遣雨雪来?吾君方忧边,分阃大资材。昨者新破胡,安西兵马回。铁关控天涯,万里何辽哉。烟尘不敢飞,白草空皑皑。”两诗俱写九月之事。前者写九月大军出师西征,狂风怒吼,黄沙飞扬;后者写九月交河城火山风貌,炎风沙埃,白草皑皑,而后者更点出“昨者新破胡,安西兵马回”,这说明诗人八、九月从北庭出发“按胡俗”之前就发生过一场重要战事,这个战事与《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所指战事绝不是一档子事,应断为两个年头发生的战事,并且都应发生在封常清任安西、北庭都护的天宝十三载(754)、十四载(755)两年之内。

吐鲁番出土文书中关于岑参本人的资料并不多,只有两条。一条见于《唐天宝十四载交河郡某馆具上载帖马食?历上郡坊状》:“郡坊马陆匹,迎[岑]判官,八月廿四日食麦肆斗五勝,付马子张什伍。”[12]另一条见于《唐天宝十四载某馆申十三载三至十二月侵食档馆马料帐历状》:“□[坊]帖岑判官马柒匹,共食青麦叁斗伍勝,付健儿陈金。”[13]前条题中“上载”指天宝十三载(754),具体时间明确为“八月廿四日”。后条也是天宝十三载(754),原件前后均有缺文,具体时间应在十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九日之间。可见,岑参《使交河郡》诗中所言这次“按胡俗”从八月底至十月底,历时两、三个月,其年头正是天宝十三载(754)。而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诗中句云:“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点明出师在九月;《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中句云:“大夫讨匈奴,前月西出师。”更点明该诗献在十月。交河郡天宝十三载(754)八至十月既有岑参频繁活动的迹象,则我们就很难想象他会该年九月还要在北庭(轮台)奉送大军出师西征,而十月又要“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了。这是很重要的。由此可知,《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所指战事应发生在天宝十四载(755)。诗云:“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血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从诗意可知,天宝十四载(755)九月出师西征,其时天气可谓奇冷。天气虽然冷极,但是却并非大雪天气,从诗中亦看不出一点描写大雪的影子。诗云:“平沙莽莽黄入天”,“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这些正是西域深秋景象。天气奇冷,风头奇酷,黄沙奇大,碎石奇巨,这就是岑参忠实描绘的西域其时其地的物侯气象。在没有去过西域(今新疆)的一般中原人眼中,这种景象竟然是如此奇特。一般情况下,西域(特别是北庭一带)的气象特征是春夏短而秋冬长,白天气温高而夜晚气温低,温差特别大。尤其是暮秋、初冬时节,温差有时竟达到三十多度,用“朝穿皮祅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形容这里的气候变化是再形象恰当不过的了。封常清率部出发西征在正属于暮秋初冬时节的九月,已然进入寒冷季候;“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又是半夜时分。与白天相比,夜间气温骤降,半夜急行军,奇寒是正常的。

从军事学角度而言,要成功组织军事战斗,杰出的军事谋略家们绝不敢轻视天气的作用。《三国演义》写赤壁之战时周瑜面对“万事俱备,唯欠东风”的局面,竟然口吐鲜血,一气绝倒。以至于杜牧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历史慨叹。风雪天气,要进行长途奔袭,真正的军事家应该是不会冒然这样做的,况且这种长途绝非我们所能理解的概念。西域行军打仗动辄千里开外,甚至数千里,远的有万里之遥。高仙芝天宝六载远征小勃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云:“将万骑讨之。自安西行百余日,乃至特勒满川,分军为三道,期以七月十三日会吐蕃连云堡下。……大破之,斩首五千级,捕虏千余人,余皆逃溃。中使边令诚以入虏境已深,惧不敢进;仙芝乃使令诚以羸弱三千守其城,复进。……八月,仙芝虏小勃律王及吐蕃公主而还。九月,至连云堡,与边令诚俱。月末,至播密川,遣使奏状。……边令诚奏仙芝深入万里,立奇功,今旦夕忧死。”这次万骑奔袭小勃律国,路途遥远,用中使边令诚的原话讲即是“深入万里”。“自安西行百余日”,怎么会走这么长时间的呢?《旧唐书·高仙芝传》有清楚明了的说明:

小勃律国王为吐蕃所招,妻以公主,西北二十余国皆为吐蕃所制,贡献不通。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并灵詧累讨之,不捷,玄宗特敕仙芝以马步万人为行营节度使往讨之。时步军皆有私马,自安西行十五日至拨换城,又十余日至握瑟德,又十余日至疏勒,又二十余日至葱岭守捉,又行二十余日至播密川,又二十余日至特勒满川,即五识匿国也。仙芝乃分为三军:使疏勒守捉使赵崇玭统三千骑趣吐蕃连云堡,自北谷入;使拨换守捉贾崇瓘自赤佛堂路入;仙芝与中使边令诚自护密国入,约七月十三日辰时会于吐蕃连云堡。

可见远袭之不易。这里的“万里”虽然未免带点夸张,但是这次长途作战山高路远、崎岖艰难,路途概算下来也差不多逼近万里了。从时间上而言,高仙芝远征小勃律历时春夏两季,用时五个月左右,其作战用兵时间未选定于冬寒节候。不仅高仙芝如此,统观史上可见的历次西域征战,都很少见有在隆冬季节进行的。封常清天宝十四载(755)的这次西征,照例不在冬天进行。试想封常清既在天宝十四载(755)九、十月西征,这两个月定不会是雨雪纷纷而不利长途攻战的。

九、十月既然无雪,可以行军打仗,那么八月下雪、下大雪的可能性则极小。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云:“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送武判官归京时的这一场雪大概是该年头的初雪,且下得很大,以至于“雪满天山路”,难怪岑参要以“白雪歌”来命题了。这一年八月即天降暴风雪,看来寒流比往年来得要早得多,自八月即进入实际的“寒冬”季节。看来,这场大雪就是发生在天宝十五载(756)八月无疑的了。其实,八月飞雪在西域并非特别异常气象,我们不能用中原地区的一般常识来比对西域。廖立先生即认为:“用内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人们的经验,不能详知北庭的天气状况。今乌鲁木齐市秋日晴天,气候凉爽与西安、郑州相同。但若西伯利亚寒流陡降,则气温会急剧下降。1986年阴历七月二十八日,北风劲吹,乌鲁木齐忽降大雪,时间还不到阴历八月。这是登载在《新疆日报》上的真实事。”[14]

岑参作于至德二载(757)春的《北庭作》,同样映证了天宝十五载(756)早雪。诗云:“雁塞通盐泽,龙堆接醋沟。孤城天北畔,绝域海西头。秋雪春仍下,朝风夜不休。可知年四十,犹自未封侯!”诗人身处孤城,人在绝域,又年逼四十,可是却仍未实现封侯的理想目标(“四十封侯”大概是岑参给自己立下的仕途既定目标),不禁大发感慨。“秋雪春仍下”,可见上一年的雪下得很早——秋天就下雪了,而且持续时间很长——从八月即开始的大雪,几乎是连续不断,到隔年春天都没有停歇的迹象。反过来再设想,如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是作于天宝十四载(755)八月,那么八月即大雪飘飞,之后则至少有九、十两月无雪,岑参之“秋雪春仍下”的句子则又何由而得?

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认为:天宝十四载(755)这一年八月并没有大雪满天的气候表现,反之,十五载(756)则正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诗是对当年秋天的首场暴风雪真实而生动的描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当作于天宝十五载(756),亦即至德元载八月,而非天宝十四载(755)八月。

三、天宝十五载作年版本考察

有人也许会问:《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既然作于天宝十五载(756),为何诗题中又明言“归京”呢?“京”当指长安,而天宝十五载六月,潼关失陷,玄宗奔蜀,至八月京城长安已然失陷,为何仍云“归京”?关于这类问题,可以这样来回答。《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诗题,本来就多有异文,我们最好不要偏执一端。北宋王安石选编《唐百家诗选》、南宋计有功所撰《唐诗纪事》卷二十三“岑参”下均题作《白雪歌送武判官》,没有“归京”二字;明人唐汝询选释《唐诗解》卷九“岑参”下、《甘肃通志》卷四十九《艺文》举岑参诗则均题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不录“京”字;明高棅《唐诗品汇》卷二十九录岑参诗作《白云歌送武判官归》,不录“京”字(另“雪”作“云”);施蛰存《唐诗百话》在讲到盛唐诗话时有《岑参:七言歌行二首》一篇,文中第一首引诗诗题标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亦不录“京”字。等等,不一而足。这些人都是诗评名家,不会不注意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一诗题变化的意义,而他们或无“归京”二字或去“京”字,当都各有所本。

现在我们考察岑参集的版本源流会发现,现存的岑参集版本倒是不少,然而却是以诗集而非以全集的形式流传的,且大部分是明刊本,只有半部宋刊本,另外就是一些唐宋时期的唐诗选本、总集中有岑参作品收录。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岑参集,其实都是“岑参诗集”。

从目录学的角度而言,岑参集的最早情况却远非如此。《新唐书·艺文志四》:“《岑参集》十卷”,《崇文总目》第五卷:“《岑参集》十卷”,这里均标明《岑参集》为十卷本。稍后的私人藏书家晁公武在其《郡斋读书志》中不仅标明十卷,更有简介云:“《岑参集》十卷。右,唐岑参,南阳人,文本之后。天宝三年进士,累官补阙、起居郎,出嘉州刺史。杜鸿渐表置幕府,为职方郎中兼侍御史,罢,终于蜀。参博览史籍,尤工缀文,属词清尚,用心良苦,其有所得,往往超拔孤秀,度越常情。每篇绝笔,人竞传讽。至德中,裴荐、杜甫等,尝荐其‘识度清远,议论雅正,佳名早立,时辈所仰,可以备献替之官’云。集有杜确序。”应该说,晁氏所见的本子应该是十卷本的集子,这从其简介文字较多参考杜确序、最后并注明“集有杜确序”可以看出。大概从南宋末开始,岑参集多以“岑嘉州诗”、“岑参诗”名目,卷数亦非十卷,而有八卷(《直斋书录解题》、《百川书志》、《徐氏家藏书目》等)、四卷(《秘阁书目》等)、二卷(《澹生堂藏书目》等),甚而至于有十八卷(《世善堂藏书目录》等)的。但我们前后综合起来考察则会发现,《崇文总目》、《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等所标的“《岑参集》十卷”到明末还有书目著录,焦竑所撰《国史经籍志》即如此。

再从版本学的角度来考察,现存岑参集也确实是以诗集而非以全集的形式流传的。现藏北京图书馆的《岑嘉州诗》是一个只有前四卷的残本,这个本子是今存唯一的宋刊本。虽然是目前人们能够见到的最早本,但可惜并非杜确当初所编本,其编次混乱不堪,依事类分卷编排而不依文体,和杜确序中所言的编辑体例完全不相吻合。现藏北京图书馆的七卷本《岑嘉州诗》,为明正德十五年济南刊本,这是目前存世完整且是依杜确序中所定体例分体编排的本子,四部丛刊即据之影印。这个本子一般被认为是分体编排最古亦最接近十卷本的本子,但就是这个本子,也是错字连篇,究竟是刻工的问题或者是原本就如此,不得而知。以上两个本子是我们考察岑参集的版本源流当然着眼的最为重要的本子。最初杜确编定的岑参集十卷本,我们现在是看不到了(只能知道有这个书目),看到的只是其中的诗集部分,而且这些诗集在各自的刊刻流传过程中存在的体例差异、字句讹误现象亦较为普遍,导致了较多的异文和人们理解上的难点与障碍。

其实,我们考察岑参诗集,特别不能遗忘的还有三种书,其收录岑参诗数量较多,且较多古《岑参集》十卷本的忠实遗留,这就是《文苑英华》、《唐百家诗选》和《唐诗纪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三种书收录的岑参诗比通行的七、八卷本更有价值,它们保留有大量异文,而这些异文当然是来源于宋初刊行的《岑参集》。《唐诗纪事》收岑参诗十七首;《文苑英华》收诗五十九首,占现存岑参诗七分之一有余;王安石手编《唐百家诗选》收诗则多达八十一首,占现存岑参诗五分之一左右。由此,我们可以认为,这三种书虽然不是岑参诗的专辑,但其收录岑参诗的重要性却并不比其他专辑差,甚至其重要程度还要远远强于有关专辑。

①本文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三题”系列论文之一。三题之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人物新考,三题之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意新解。

②③⑩[12][13]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等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十册,文物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94、103、58、60、179页。

④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巴蜀书社1995年版,第336页。

⑤[14]廖立《岑参事迹著作考》,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93、226页。

⑥廖立《岑嘉州诗笺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18页。

⑦《文学遗产》编辑部编《文学遗产》增刊(十四辑),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93页。

⑧陈铁民《岑参诗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96页。

⑨王素《吐鲁番文书中有关岑参的一些资料》,中华书局编辑部编《文史》三十六期,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91页。

[11]参见王勋成《岑参入仕年月及生年考》,《文学遗产》,2003年第4期。

猜你喜欢

至德安西岑参
浅谈递归算法的教学策略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
——润心至德 立德树人
山房春事(其二)
又恨又爱是岑参
要钱还是要命
不管事的仆射
不管事的仆射
又爱又恨是岑参
硫唑嘌呤联合小剂量曲安西龙治疗老年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分析
大公至德 千古一人——冷遹挽孙中山联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