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氛围的营造
2013-08-15光泽第一中学黄庆华
◎光泽第一中学 黄庆华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和谐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紧张的课堂气氛则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围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因此,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不仅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也是实施有效性历史教学艺术的前提。用什么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心甘情愿、如痴如醉地跟着自己走?能不能努力地使我们的历史课每天都成为学生们最期盼的课程?笔者就此做了一些相关探讨。
一、教师的情绪选择,激情微笑与幽默
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承担着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其贯穿教学始终的情绪表现良好与否事关学生的认识活动和个性发展,事关教学效果的优劣。良好的情绪可以使学生心旷神怡,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而不良情绪却易使学生产生心理压力,使学生心情烦躁,课堂气氛压抑。研究表明,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自身情绪的选择。教育是心灵的对话,是心心相应的社会活动,教育需要激情,教师更要激情。陶行知先生说:“只有出自内心,才能进入内心”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打动学生,首先要打动自己。要打动自己,就必须深入历史情境中,激情演绎,以情激课。教师的激情源自他对所教学科的热爱,源于对自己所教学科的一种兴趣、迷恋和陶醉。激情的课能让课堂随心而动,让学生身心振奋,不知不觉中带着学生走进情境或角色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听他的课,轻松、活泼,让人回味无穷,留连忘返。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魅力的,课堂气氛也必然是宽松、和谐的……
教师要善于用幽默来创设乐学情景。“缺乏幽默是悲哀的。”对于历史课来说,尤其需要幽默。在教学时,教师的语言,若能像相声、小品演员那样妙语连珠,引人入胜,将会使学生感到听课是一种享受,消除学习疲劳、活跃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关系,发展学生能力。需要特别提及的是,教师情绪选择有时会受到来自学生方面因素的干扰(如遭遇问题学生的挑战,甚至引发师生冲突)变得无所适,此时,教师的幽默往往能起到“润滑剂”的作用。教师应努力学会“制怒”,有效地控制、减少自己激怒的情绪,以免事态进一步向不良的趋势发展。
二、开展课堂主题研讨活动,生成意想不到的精彩
1.重视典型课例问题的解决,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性和策略性的解决,最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致,也是生成性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重视典型课例问题的解决,最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里所讲的典型课例应当是师生共同关注的问题,源自教师自身的教学情境。笔者在上完人民版必修一《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课后,不少同学对秦的快速统一及短暂统治产生了强烈的探猎愿望。借助这一情境,笔者开展了一次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取得出乎意料的效果。
一位同学在“我看秦的统一”中写道:“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国和东方六国相比,它在统一的准备和进行过程中,占尽了天时、地利和人和。一是天时,秦国实力强大,国富兵强,奠定了秦国强大的物质基础。二是地利,秦国地处西部边陲,加上又有殽潼天险,易守难功,进退自如,列国进不能攻,退不能御,对秦无可奈何。在古代冷兵器为主的时代,无疑对战争胜负起到十分重要作用。三是人和,这是最重要的因素。秦王赢政即位后,充满雄心壮志,继承秦孝公以来的奖励耕战的国策,改革户籍制,鼓励民众积极生产,减免劳役,收到很大效果;政治方面,推行郡县制,提拔、重用了一批人才。对外采取远交近攻战略,最终在短短十年时间灭掉六国。这不能不令人赞为观止,然而这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通过开展上述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切身感受到秦朝鲜活的历史,不仅加深学生对秦朝在中国历史上重要地位的认识,更重要的在于体验到一种成功的喜悦,学习兴趣倍增,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我把一些优秀的小论文推荐参加市第四届历史小论文评选,《我看秦的统一》获得市一等奖,另有多篇小论文获市二、三等奖。
2.开展“课堂主题”活动,生成意想不到的精彩
要想学生对自己所教的课程充满兴趣和期待,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和创新课堂活动尤为重要。高中阶段的学生模仿能力好、好胜心强,喜欢表现,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基于新课程的倡导,我校高一年段历史备课组精心制作《年级历史课堂活动策划书》,开展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融教育性、创造性、体验性、自主性、探究性和长效性为一体的历史课堂主题活动。具体做法是,学生分成小组,确定主题内容(依据本学期必修课内容),分工查阅资料,完成主题活动报告——PPT课件,课前5-7分钟分组进行交流,学生评审团进行当场打分和点评。经小组PK,班级交流,最后参加年段、学校总决赛。开展历史课堂主题活动,给学生搭建了一个成长小舞台,学生从活动中得到了锻炼,体验和分享探究成果,进一步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提升建构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分层教学,面向学生实际的一种有效需要
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或“最佳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域转化成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地创造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非智力因素和学习成绩等方面的差异,笔者相应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并就提问、作业、评价等施以不同的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将知识、能力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促使自己在原来基础上不断进步,使其向更高水平的最佳发展区发展。
1.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同课异构”,适应不同学习者的需要
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时,不要简单地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成对学生提出的三种不同能力层次,而应依据所学内容将三种层次目标融为一体,引领学生去感受、理解、体悟,真正走进目标。赵亚夫教授形象地对知识做了这样的分析:
感受——经验 陈述性知识
想象——理解 程序性知识
体悟——行动 价值性知识
显然,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首先应让学生感知知识,并给予指导其对知识的理解与体悟。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每人的基础、学习技能的不同,对学生的具体要求应有所不同,以便适应不同学习者的需要。以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七《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教学目标设计为例,笔者依据教学内容,将三维目标设计成三种不同层次的要求,以适应不同层次学习者需要,其中第一层次属基本层次,需全体同学掌握,第二层次属提高层次,为部分同学的要求。
(1)英国代议制确立及完善的过程,从中概括代议制有何特点?(知识与能力,属第一层次目标)17世纪晚期的英国为什么选择和平和渐进改革之路,怎样理解代议制的特点?(知识与能力第二层次目标,需要结合背景原因分析,适合能力较强的学生)
(2)通过阅读教科书获取有效信息。(过程与方法,属第一层次目标);通过查阅相关史料与教科书比较,培养获取有效信息的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属第二层次目标)
(3)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对英国产生怎样的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属第一层次目标);你如何理解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是一个“渐进的制度创新”过程,它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何种重要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第二层次目标)
教学内容是根据教学目标来选取和确定的,教师指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体悟的同时,应进一步思考怎样的教学艺术和学习方法能更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更多思考怎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才更有助于学生的发展,这样的教学艺术才是最富于创造性的,也是最有效的。
以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二《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一课为例,依据自己任教班级的实际情况(快班,普通班),笔者设计了两种不同风格的教学模式:对快班,笔者结合校本教材《当地文化名人集》,补充宋、元时期本土著名学者的一些作品进行适度拓展,让学生事先阅读,展开讨论,更多地进行理性思考,体悟、领略民俗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传承乡土文化(侧重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相对慢班,我采取了分组探究的做法,让学生分组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中的某一作品进行交流(侧重知识形成与合作学习过程的达成),同样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经过了解,高二学生经过一学期语文课文学史的学习,已具有较为丰富的古典文学知识储备基础,教师完全没有必要进行全盘讲解,只要因势利导结合学生特点进行侧重引导就能达到教学目的。两种教学设计的目标有所不同,但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中却收到同样的效果。显然,“同课异构”教学设计不仅能有效激活学习者的兴趣,愉悦课堂氛围,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也能得到培养,教学成效也明显提高。
2.鼓励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学习探究问题、发现和生成问题,是教学过程中最富创造性的过程。由于教材版本和授课者角度的不同,一些结论往往有不同之处。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笔者采用了一种激励教学法,让他们对教科书、参考书和教师的上课讲解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发现问题,再通过自行研究得出真正属于自己理解的结论。笔者常用的一句激励语是:“听完老师上课的讲解,再看看复习用书的分析,你一定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看谁能发现更多?”笔者把找不同点、找教师上课的“问题”作为一项作业加以提倡,通过找“问题”往往能启发学生自己的认识,引导学生发现一些新的问题。笔者鼓励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习题,对教材中未强调的细节进行补充完善,此举在学生中引发很大的反响,学习的主动性一时大大提高,教学课堂变得更为生动有趣。比如,有这样一道现成的题目:从北宋风俗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在众多同学挖空心思搜寻答案之余,一位同学另辟蹊径,将东京城市布局与与唐都长安东、西市对比,得出宋都繁荣与当时统治者重视商业、商人地位较前提高有很大的关系,由此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逐步得到培养。
3.有效的教学评价,促使师生共同发展
本学期,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一项“改革”,每节课上完后,抽签5位同学要求用书面语言对教师的课进行评价。评价包括三方面:本堂课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教师授课最大的不足是什么?教师需要改进的方面有哪些?从学生的角度对教师的“教”进行评议,促使“教”与“学”真正和谐。从半年多实践效果来看,主要有以下层面的收获:一是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提高了,打瞌睡的现象下降到最低,效益提高了。用学生的话来说“我觉得很新鲜,很有意义”;“由于担心被抽查到要评课,因此不敢不认真听课”;“对历史结论,我知道了要论从史出,要用材料作论据,否则会陷入空洞说教”,“抓关键词是做好材料题的关键所在”;二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触动。由于评价方式的改变,学生将学到什么,学到多少作为对教师授课好与坏的标准,必然会促使教师更加认真的备课,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再是视而不见了,学生的主体性得到较好的发挥;三是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调节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师生关系有了更好的互动,学生学会欣赏与理解老师,老师对学生也不再那么高高在上了。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课堂学习内容不同,教师教学设计各异,学生学习基础和个人能力的差别,评价也应是多元化、个性化的。即除了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外,也应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既重视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还应更多地考虑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课余学习中的参与度(研究性学习),提高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判断的比重,使评价成为师生自我反思、教育和自我成长的平台,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