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抓“源头”击“活水”——探寻思想品德课教学策略
2013-08-15福州第七中学潘建清
◎福州第七中学 潘建清
经过多年的课程改革,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呈现出了许多新气象。探寻思想品德课教学策略,抓好“源头”,击活课堂这塘“活水”,是教学第一线老师努力追索的方向。
一、通过多种手段抓住教学“源头”
1.研读吸收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的意义所在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思品课标》)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标的和准则,无疑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要达到教育目标就要学习领会、准确把握新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的内涵和实质,认真贯彻落实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只有认真研读课标内容才能够准确理解中考指导思想和中考命题趋向。课标中使用的“知道、了解、学习”等行为动词,是属于识记层次的要求,多出现在选择题中;在课标中常常使用的“感受、理解、认识”等行为动词,属于理解层次的学习要求,此类知识的考察多属于中等难度的题目;而常常出现的“分析、学会、领会、体会、养成”等行为动词,则属于运用层次的学习要求,这类知识多运用在难度较大的试题,且多用于主观性试题的考查。通过细细研读《思品课标》并加以消化和吸收,能够有效地提高思品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开发利用教材文本
思想政治课中一个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是教材文本,教材文本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基本依据。教材文本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对话的基本载体,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实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的根本。因此,开发利用好教材文本,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人,让课堂焕发出无穷的活力。
新版课程课本教材资源十分丰富,图文并茂,还有故事、名人名言、实践活动等环节。教师如何综合运用这些材料引导学生去巩固,延伸拓展,以此激发学生兴趣。新课程教材传递着一个新理念,教材并非学生学习与实践的唯一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选取和补充,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例如七年级上《发现自己潜能》的教材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认识自己潜能、二是发掘自己潜能。在认识自己潜能中教材先从认识潜能是巨大的发展到认识潜能是多样、普遍的。根据我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经验,我先进行认识潜能是多样、普遍的教学,让学生进行“挑战体能”——踢毽子比赛、“才艺表演”活动。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以致用,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为进一步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3.有效挖掘学生资源,努力激活课堂活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资源的获取来自学生本身,盘活学生资源,就是盘活课堂的关键所在。课堂是否“活”起来,前提和关键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活。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生往往被定位为单纯接受教育的角色。其实,学生是教育的最为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合理应用个性化资源。好奇心强、生性活泼是多数学生的特点。不同学生都有不同的天赋与个性表现,教师应具备敏锐洞察力,根据不同内容开展一些与之相匹的活动,如讲故事、演小品、做游戏等。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创设场景,开展不同形式活动,让课堂生动活泼起来。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一种资源。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不少的生活经验,这些都深刻影响他们的思维态度及行为,这些是进行思品教育教学的很好基础。教学要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运用好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的经验是教师教学的起点,知识只有与学生的经验结合起来并最终内化为经验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
二、多管齐下,击活课堂教学这塘“活水”
1.让课堂成为“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
新课标理念下的思政课教学工作,其显著的特征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初中阶段的学生虽然心智还不成熟,但在日常生活中所获取的知识日渐增多。而且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幻想与好奇,平等观念在强化,自主意识在不断增强。特别是多媒体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宽广,信息量巨大,他们的民主参与意识及关注热点问题的激情普遍存在。因此,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创设恰当的条件、氛围,就会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提升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讲授七年级下第六课中“为坚强喝彩”这一单元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首先叫学生全体起立,然后请几位学生到讲台前做示范,双手紧握,双臂平举,保持这个动作坚持三分钟。在这三分钟时间里,各种情况出现了,有的坚持不住放弃了,而大多数的同学咬牙坚持到底。这个活动结束后,我问几个问题让他们回答。大家讨论之后得出了:意志力是关键这个答案后,这比教师对学生说教或是进行名词更有效,让学生在感性中真正理解“什么是意志”。重要的是,这样一种教学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培养了他们自主感知和探索的能力,教学效果很明显。
2.让“社会生活”走进课堂
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让“社会生活”走进课堂。没有生活的品德教育是无源之水,没有生活的思品课将会失去应有的生命活力。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主题班会设计、社会调查、参观活动等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学生,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不断提升思想品德。比如在开展以“感恩行动”为主题的活动时,可选择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或父母生日等特别的日子组织开展活动,并安排他们写成心得体会,在教室黑板报等专栏中予以展示,扩大宣传教育,铸造感恩之心,达到思品教育的目的。
3.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有效辅助
(1)校本资源的选择。学校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会留下深刻的记忆,而对于学生来讲,这是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学校里的每个地方、各种设施、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都可成为教师挖掘利用的教育资源。例如: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外来工子女多,随着学习压力、难度的增强,使得许多学生总感觉自己不如城里同学,因而缺乏自信心。怎样去挖掘他们的长处呢?我发现了一个强项:体育资源。我校曾获得“省体育工作先进”等多项荣誉,体育特长生比比皆是。这样,校本资源立马呈现出来。我在上好品德课时特别注重这些自身优势与长处,然后充分发挥他们进行体能方面的“才艺表演”,让学生们体验潜能带来的快乐,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慢慢地使这一部分学生消除心理障碍,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实现学习成绩的共同提高。
(2)多媒体的应用。多媒体教学现在已广泛地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对于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表现明显。如在讲解“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这一单元时,可以采取插播《敕勒歌》这样的视频。我们不妨感受一下这样的画面:碧蓝的天空下,洁白的花儿遍野开放,成群的羊儿拥拥挤挤、欢快地奔跑着……看完后,几个画面可能就会呈现在我们的脑海中:这里为什么美丽?这里为何处处都散发着生命的气息?当老师把这些进行提问后,无疑让学生能够深刻地感知到生命的珍贵,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从而让大家感到美丽的地球充满着生命力和无穷的希望。
(3)家长资源的补充。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与此。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学生的道德认识内化为道德行为。如本人在上一堂八年级的“我爱我家”活动课时,变化了教学形式,邀请家长与学生一起上课。其中有位家长讲述不满两周的小孩生病时,正巧父亲在外出差,自己如何在一个寒冷的冬夜,顶着寒风,心急火燎地抱着孩子看病的往事,讲到动情处顿时泪流满面,全班同学被深深地震憾了。这种实例讲述对于学生、家长来说都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教育。家长可以感受到这种教育对孩子的启迪,老师则在这样的情景中铺设相应的知识点,因而也就自然而然地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