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教学方法 促进学习迁移
2013-08-15建瓯第一中学黄家兴
◎建瓯第一中学 黄家兴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近年来,高考文科综合试题一直坚持“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除了注重对学科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更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灵活运用的考查,以知识为载体,考查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过程。由于学生在高考复习中存在着“只会背书不会说话”,“只会说原理不会用原理”等问题,停留在机械性记忆上,不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状况,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成了目前的当务之急。而促进学习迁移,是使学生将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技能向智力、能力转化的关键之一,对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具有更要意义。
一、正确理解教材中的概念、原理是促进学习迁移的基础
学习迁移作为一种学习活动,是以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为前提的。它要求教师既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又要促进学生在各种新情境、新条件下活学活用已学的知识,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灵活迁移,在学习和运用中发展智力形成能力的目的。由于教材中涉及众多概念、原理,这就要求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中最基本的相同因素,只有懂得它们的真正含义、应用条件和范围,才有可能实现迁移。教学中,我采取三种方法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和原理:①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理解新知识。如在“人民、公民”概念的基础上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理解我国的政治制度。②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理解新知识。比如学生有使用纸币的经验,在此经验的基础上理解货币及其本质。③在教师提供例证的基础上理解新知识。如“山边的石头、自家用的石头、加工水泥的石头”等为例,正确理解商品的含义。由于已知理论、经验、例证不仅能提供迁移的方向,而且它们本身就包含着学习迁移,所以,上述方法既能加深学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又能帮助学生实现学习迁移。
二、寻求知识间的共同因素是促进学习迁移的关键
心理学家贾德的“概括原理说”认为,“迁移产生的关键在于学习者能够概括出两组活动之间的共同原理,而且,概括化的知识是迁移的本质,知识水平越高,迁移的范围和可能性越大”。因此,学习迁移的范围与效果的大小取决于知识与知识之间存在的共同因素。教学过程中,能否使学生实现学习迁移,往往取决于学生能否认识知识与知识的同一性或相似性。对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以下三点:①在知识群体中寻求共同因素。如在《经济生活》第一课中有商品、商品交换、价值、交换价值、一般等价物、价值量、等价交换、价值规律、货币、价格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概念,它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的因素,这就是“劳动”。只要抓住了这个共同因素,就能比较容易地理解这一群体中的每一个概念及相关的知识,实现知识间的迁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把商品价值论称为劳动价值论,就是因为这一体系中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是“劳动”。②在练习中让学生辨认知识间相同或相似的因素。教师向学生布置“比较”、“判断”、“辨别”等不同题型的练习题,给学生创造辨认知识间相同或相似因素的情景,建立知识间的联系,非常有利于学习迁移的实现。③教育学生形成寻求知识间共同因素的“定势"和良好的态度。每讲一种新知识,我总是先让学生回顾已知知识,通过分析、概括,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寻求共同因素,或将新知识纳入已知系统,或将已知知识归入新知识体系,这是促进学习迁移的关键。
三、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是促进学习迁移的保证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反映事物的知识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为此,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是促进学习迁移的保证。教学中,我着重帮助学生掌握教材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的整体结构,使学生头脑里的学科知识不断板块化、网络化、系统化。为编写教材和授课的方便起见,编者与老师一般要把一门学科整体内容分成单元、课、节、目、层次和知识点,如果老师只是照此讲下去,学生得到的往往是孤立的、零碎的知识。因此,老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一门学科知识的全貌,就要重视教材的整体结构。教学中,老师要从整体出发,讲清知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使其构成一个知识网络,并让学生知晓这一网络中点与点、目与目、节与节、课与课以及单元间的关系,知晓点与目、目与节、节与课、课与单元的关系,这样就比较容易实现学习迁移。如对高二哲学与生活知识的教学内容可划分为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和人生观、价值观;对高三政治生活知识的教学内容可划分为国家制度、政党制度、民族和宗教、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对外政策。这样就有可能比较顺利地促进学生学习迁移。
四、加强研究性学习是促进学习迁移的途径
研究性学习强调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强调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开发利用学校和当地的各种教育资源。新教材加入了“研究性课题”,教师指导学生把研究性学习的想法渗透到学科平时的学习中去。以活动性课程为载体,指导学生大力开展研究性学习,这实在是促进学生从“知”向“行”迁移的有效途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从两方面做起:①运用发现法再现理论发现的原过程。在讲授概念、原理前,师生共同列举实例,在对实例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重新“发现”概念、原理。恰当地指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会大大增加迁移的效能。②参加社会实践。比如在讲授“又好又快科学发展”内容时,先组织学生到社区、农村参观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事实证明,只有在走向社会化的实践研究操作中,知识才能得以迁移,学习才能得以升华,能力才能得以培养,效果才能得以显现。同时,由于实践的推动力,学习迁移才能够得以充实、优化,甚至重组、整合、走向开放。
五、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是促进学习迁移的手段
钱梦龙先生指出,“学法促教法,教法导学法;教学苟俱进,‘不教’境乃达”,这不仅道出了掌握学法教法的重要,而且也点明了教学法的精髓所在。因此,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悟法”,这是促进学习迁移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些认知策略,教会学生如何去辨认各种现象或需要解决的问题的特点。比如在教给学生解经济生活措施类题型方法与技巧时,指导学生运用可操作的解题思路:“三管齐下”——针对主体、对象、问题找措施。主体:如果设问已经明确点出了主体,解答时就应该对主体可实施的主要行为详细列举;当设问没有明确点出主体是谁时,应该尽量搜索相关主体(经济生活中常见的主体有国家、企业、消费者、劳动者、纳税者等),再结合材料提出解决方案。对象:就是从设问的对象角度思考问题,依据特定对象提出应采取的措施。如怎样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对于课本上已有的内容直接结合材料按课本知识回答即可。问题:就是根据相关问题或相关材料的具体内容,寻找合理的多样化措施,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善于提取信息,找出和概括材料中存在的问题并一一对应列出解决的措施。
现代教育提出“为迁移而教”的理论是很有见地的。教师若能把迁移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不断创造条件,探究方法,改进措施,将有力地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并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与工作产生及其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