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略读课有效教学审视与探索
2013-08-15长乐文武砂初级中学陈榕清
◎长乐文武砂初级中学 陈榕清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要达到这个目的,不仅要上好精读课,还要上好略读课。因为把略读课上好了,才能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而现今,由于升学考试的影响,大多数的语文教师只注重精读课的教学而忽视了略读课的教学。或是违背了略读课教学的规律,仍然按照精读课的教学模式来上略读课,没有达到原先编者编排略读课的目的。根据自身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对现行的初中语文略读课教学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所得。
一、对目前略读课教学的审视
1.略读课教学边缘化。现在中学的语文课堂,教师对精读课精讲精练,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大多把略读课都归为学生课外自读。即便是在课堂上教学,对于略读课至多也只是对字词的整理积累,也只是把文本的故事梗概讲述一遍草草了事,以应付考试之需。一节课在教师的放任自流下结束了略读课的教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作用也被无情地扼杀,略读课被挤在了课堂教学的边缘。
2.略读课教学精读化。同时,在课堂中又有另外一种现象存在,教师不能有效地解读略读课教材,没有处理好精读课和略读课教材的不同教学特点,只要时间允许一并以精读课的模式来教学。这样不但费时费力,更关键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独立阅读的能力得不到有效地训练,略读课编排的目的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
3.略读课教学新潮化。有的教师为了跟上新课程的理念,采用小先生讲授略读课的模式。我认为这种新潮化的模式对于语文科教学来说弊病不少。曹春华老师在《初中语文课内自读课教学模式浅探》一文中说到“让一个或几个学生提前学习、钻研所指定的自读课文,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讨论、备课,最后由教师指定“小先生”上讲台代替教师上课。这样,一种新的模式也就应运而生了。”其实这种模式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收效甚微。学生怎么能代替老师的主导的角色,更不要说老师为了让小先生上台讲课,课前花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再者对这几个学生来说不但无益,而且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倒不如把大量的课前指导,花在如何引导全体学生在略读课学习中发挥自主学习的主体作用上来。
二、对略读课有效教学的试探
1.把方法教给学生,养成良好的自读习惯
略读课教学是对精读课教学的补充,是在授之以渔之后,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的有效手段。因此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其养成良好的自读课文的习惯,是略读课教学首要任务。叶圣陶先生说:“略读的时候,更给学生提纲挈领的指导,其目的惟在学生习惯养成,能够自由阅读。”
课前的预习,字词的积累,作者作品的资料查阅,阅读中的圈点批注,课堂上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习惯的养成是略读课教学的关键,也是今后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需为学生的终身教育奠定基础,而在略读课教学中正确的阅读方法的指导,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正是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我在教学《春酒》一课时,没有照搬套路:作者作品简介——整体感知——分析童年、母亲、风俗细节描写——体会文章中心。而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以良好的自读习惯达成阅读感悟的目的,充分发挥学生自读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只要方法正确了,习惯养成了,学生就能在老师恰当的引导下自由阅读文本,没必要按精读课教学那样每一步都要照着老师预设好的程序去阅读文本。
由于对课前的预习做了明确的要求,课前的方法指导得当,学生略读课阅读的习惯养成较好,在课堂中,学生畅谈琦君,品味细节,尤其对童年“我”的细节描写,表现出了特有的兴趣,自然表达出自己的感悟心得,而且对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的分析品读恰当而富有个性。一节课下来,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不但养成了良好的自读习惯,而且提高了略读课教学的有效性。
2.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略读课教学是最能体现这一新课程理念的,关键在于我们教师要大胆地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在教学《台阶》一课时,重点抓住文中父亲的细节描写,通过父亲的变化来领会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要实现这一目的,我有意通过“走进父亲的内心世界”这一主题,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期通过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品味细节,感悟主旨。
在教学中,我没有按精读课教学的模式,引领着学生对父亲前后变化等细节按部就搬地进行事无俱细地精讲精问,而是把教材化繁为简,突出重点,激发兴趣点;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联系生活中自己平凡的父亲,再品读文中自己感兴趣的细节,并感悟其中人物内心的变化,把握人物形象。让他们在品读父亲平凡的故事中,走进父亲的内心世界,畅谈自己的感受,把握文章的主旨。课堂上没有了老师的唾沫飞扬,没有了学生的昏昏欲睡,有的只是学生活跃的思维,激扬的个性,感人的言语,时起的掌声。略读课教学只要敢于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更能绽放出语文课堂的教学魅力。
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教授在《关于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考》中提到:“鼓励学生主动感知整体领悟阅读材料,尤其鼓励学生与文学作品进行直接的交流。不要用教师对课文的‘肢解’分析强硬地破坏或代替学生对课文的整体领悟。”其实就是指出教师的教不能包办学生的学,要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对语文教学,尤其是略读课教学指明了方向。
略读课的教学,只有不受精读课教学模式的束缚,抓住重点,寻找激趣点,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以自己富有个性的体验与感受亲临文本,阅读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才能不断提高。
美国教育家罗杰斯提出:“教学过程的重心在于学会学习”。而这其中教学理念,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我想一旦学生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其所发挥出来的学习潜能是不可估量的,自然课堂教学的效果也是喜人的。
3.把问题留给学生,鼓励质疑发问的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传统的精读课教学主要以教师提问为主的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而略读课教学则应体现以学生质疑发问为主的发现式学习。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特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和预见未知的能力。”
基于这一点,我认为在略读课教学中,更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鼓励质疑发问的精神。
有一次一位教师执教《散步》一课时,在学生阅读前提出若干问题,然后要求学生阅读全文思考并回答。一节课下来老师就着预设好的教学步骤按部就搬,学生就像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毫无兴趣可言,学生上课觉得累,觉得乏味。略读课教学在如此机械化如此程式化的教学模式下进行所谓的师生对话,学生的学习成了一种毫无活力的被动的接受式学习,略读课教学的学以致用的的功能不能得以发挥,略读课教学的效果也就荡然无存了。
布鲁纳认为:“学生不能成为被动的接受者,不要把学习当做单纯的一连串的“刺激—反映”的连接,而应当把学生看做是主动参与知识获得过程的人。”
我在教学《散步》一课时,很明确一点,这是略读课,必需按照略读课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朗读全文,然后分小组自主阅读,每个小组在阅读中针对自己阅读的困惑或感兴趣的情节尝试提出问题。小组能解决的小组解决,小组不能解决,或是有争议的提交班级解决。比如有的学生提出“‘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为什么‘我’还要母亲出来走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怎么理解?”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自主阅读文本中发现的疑问,同时,他们也都有尝试解答的欲望。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实现了真正的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以及最后的师生对话。而这其中的对话是学生真正感兴趣的,是源于学生内心主观的渴望,有对话的需求与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积极的活跃的主动的发现式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积极性得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和质疑发问的精神得以培养。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在略读课教学中教师能因势利导地鼓励学生学有所疑,就更能让学生学有所得。
略读课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在教学中,只有认清略读课的特点,遵循略读课教学的规律,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大胆地放开手脚,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在略读课中养成良好的自读习惯,在主动地自主学习中,鼓励质疑发问的探究精神,就能让学生在略读课教学主动的发现式学习中,体验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魅力,为学生终身阅读奠定坚实的基础。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叶圣陶:《略读指导举隅》。
3.伊道恩主编:《中学语文教学建模》,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4〔.美〕布鲁纳:《教育过程》,北京文化教育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