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用9毫米转轮手枪弹头弹壳痕迹的检验
2013-08-15朱景伟
李 浩,朱景伟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一、引言
2005式9毫米警用转轮手枪(简称9毫米转轮手枪)是我国公安部门首次自主研发的新型自卫和防暴武器,代号GA/WQZ2005-9,可谓“中国警用第一枪”,专供警察自卫使用。作为QSZ92式9毫米手枪的有力补充,2008年7月正式列入公安装备。其主要战术任务是制服50米内的犯罪分子和歹徒,驱散50米内非法聚众闹事人群,对50米内有生目标有杀伤作用等。该转轮手枪结构紧凑,动作可靠,射击精度好,勤务操作方便,寿命长,故障率低,具有出枪及击发快速、能迅速迈越瞎火弹、机构动作可靠、可发射不同弹种等优点。[1]
该枪配用两种枪弹,分别为2005式9毫米警用转轮手枪普通弹和橡皮弹,代号为GA/DZ2005-9和GA/DXX2005A-9。普通弹为低侵彻杀伤弹,由铜被甲平头弹头、突缘式黄铜弹壳、发射药、底火组成,弹头由弹头壳、塑料芯、铅芯、密封片组成,初速为220米±10米/秒,50米距离上可垂直击穿25毫米厚松木板,精度(25米普通弹枪弹值):R50≤2厘米,R100≤5厘米。该弹采用高能低烧蚀叠氮硝氨发射药,确保在低压、低装填密度条件下火药燃烧完全、充分,达到内弹道性能稳定、一致。橡皮弹为致伤弹,初速为100米/秒,5米内亦可致死。该枪采用6发转轮供弹、回转击锤、内置式击针击发,手动发射、供弹和排壳,其主要技术参数见表1。
转轮手枪依靠转轮绕轴转动,轮鼓弹巢按顺序与枪管的延伸部吻合,依次进行发射,转轮与前方枪管的连接以及与后方闭锁挡片的闭合都存在一定的缝隙,供弹、击发、退壳方式与自动枪支有很大不同,因而该枪很多部件在整个循环动作中不与弹头或弹壳发生接触,而接触枪弹的部件结构设计简单,导致转轮手枪弹头、弹壳上的痕迹种类不多,更需要深入研究这些痕迹特征,提高在检验鉴定中的利用率。目前南京市公安局的季峻对该枪的弹壳痕迹有一定探索,可为本研究提供良好的基础。[2]
表1 枪弹主要技术参数
二、实验方法和步骤
随机抽取20支手枪,记录枪号。每支枪分别发射30发普通弹,用橡胶收弹器收取射击弹头,并在表面涂薄层防锈油,分别固定好,装于塑料盒中,贴枪支序号标签保存。然后,将收集的弹头、弹壳置于三维立体显微镜下,调整光照角度、强度,仔细观察各种痕迹形态,对痕迹的大小、尺寸、细节特征进行测量,每个指标都测量7次,取平均值,测量阳膛线痕迹宽度时使游标与两条棱线的里边缘重合,如遇痕迹模糊,测量两段相邻主次棱线延长线间的垂直距离加以解决,并对测量的结果进行记录和参数统计。利用比较显微镜分别在切割、重叠视场对比观察,拍摄比对结果。最后,对实验数据进行数理统计,研究各种痕迹的成痕机理和在检验鉴定中的价值。
三、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
实验中发现,未发射的弹头、弹壳上出现较多短小而细微的磕碰痕迹(见图1、图2),弹壳体部出现平行于弹轴方向,贯穿于壳口至尾端的间隔相等的直线条纹,弹壳靠近底缘附近圆周上有宽约3毫米的环形线条以及底缘侧棱边上有2条~3条平行的环形线条(见图3、图4)。在弹头、弹壳相应部位模拟包装、运输过程中人为可能造成摩擦碰撞痕迹,但是这些痕迹与之相比有着明显不同,因此可以判断,这些特征均系转轮枪弹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工艺特征,作为种类特征用以区分发射枪弹类型是有一定价值的。
图1 弹头弧形部生产加工时的擦碰痕迹
图2 弹尖平台上生产加工时的擦碰痕迹
图3 弹壳体部生产加工时的平行直线条
图4 弹壳体靠近底缘以及底缘侧棱边加工时的环形线条
(一)拔弹痕迹
由于警用转轮手枪弹采用弹头与弹壳辊压式结合工艺,弹头嵌入弹壳较深,当弹尖朝上放置观察时,从距离弹底5.5毫米开始至底端,阴膛线痕迹区出现平行于弹轴方向的线条痕迹(见图6),这是火药气体推送弹头克服弹壳口部拔弹力而产生的摩擦痕迹,即拔弹痕迹,可反映弹壳口部内壁凸凹不平处的结构特点。该枪弹拔弹痕迹线条细微,起始边缘可看到明显下陷的辊压圈,因为其容易被坡膛痕迹、阴膛线痕迹覆盖,加之每颗枪弹与披甲紧锁状况和壳口内壁微小结构不同,所以其出现率、清晰程度、疏密形态都有所不同。实验中还反映出该痕迹特征缺乏特异性,组合特征价值也不高,因此只有弹壳口部内壁有瑕疵点时,才可能会对鉴定有一定意义。
(二)坡膛痕迹
警用转轮手枪的弹巢总长度约为30毫米,近枪管侧前13毫米为坡膛,可容纳弹头,内径约9.5毫米;后17毫米是弹膛,可容纳弹壳,内径约10.2毫米。从图5可以看到,枪管末端边缘加工较为粗糙,有金属毛刺和凸凹坑面,从后向前由两部分锥度依次缩小的锥体组成,总长度约2毫米,因此该枪的坡膛实际是分离的,一部分在转轮里,另一部分在枪管尾端,不利于密闭火药气体,坡膛尾部的阳膛线起始是逐渐凸起,最终与枪管口径相等,亦即锥体锥度由9.4毫米降低至枪管口径9毫米。
从实验反映出该枪弹坡膛痕迹与一般自动枪支不同,痕迹较深、明显、清晰,分布面积更大,呈条束状分布在次棱线痕迹的左侧或左上侧,平行于弹轴方向,痕迹间有连贯、量多的小线纹。
警用转轮手枪的坡膛设计简单,弹头只有经过这一短暂的导引部分才能保证平稳挤进枪管膛线。弹头首先经过轮鼓与枪管的径向连接突棱发生碰撞,进入坡膛后弹头披甲尚未嵌入膛线,弹头没有产生变形,也没开始旋转,膛线初始部分首先与披甲接触,通过法向、轴向力作用于弹头弧形部末端并贯穿整个圆柱部,形成线条痕迹,但后期形成的阳膛线痕迹会覆盖一部分膛线初始痕迹。因为转轮手枪线膛轴线与弹膛(轮鼓的弹巢)轴线偏心距较大,致使弹头在坡膛区和挤进线膛时可能发生晃动,所受摩擦阻力较大,所以可见到的坡膛痕迹面积更大,其鉴定价值较高,是认定发射枪支的主要痕迹特征之一。
(三)线膛痕迹
弹头出现6条右倾阳膛线痕迹,倾角最大值为5.66度,最小值为5.41度。阳膛线痕迹宽度最大值为1.54毫米左右,最小值为1.47毫米左右。痕迹长度最大值为9.0毫米左右,最小值为8.8毫米左右。阳膛线痕迹深度最大值0.26毫米,最小值0.17毫米。以上数据可能因实验枪弹数量的限制和测量误差而受到一定影响。
图5 坡膛尾部阳膛线起始部分
图6 拔弹痕迹和坡膛痕迹
弹头上的阳膛线痕迹呈凹陷条带痕迹主要分布于圆柱部,较少波及弧形部和尾部(见图7)。主棱线痕迹较深、清晰,金属堆积和卷屑多,次棱线痕迹有的相对较浅,有的出现间断,有的甚至模糊消失,与坡膛痕迹难以区分,反映出每条阳膛线磨损程度不同。因为阳膛线起端更容易磨损,所以起端痕迹以两边峰、中间谷的形状多见,末端痕迹较深、清晰、稳定,反映枪口附近膛线终止边缘细微结构特征,多呈平直形态。小线纹主要分布在阳膛线痕迹区靠近主棱线痕内侧,它产生的物质条件是膛线内壁、表面出现斑疤或瑕疵点块等,反映的是枪管内表面微观特征(见图8)。由于转轮枪弹头在膛内运动时质心偏离枪管轴线,弹头初始扰动较大,致使前区线痕明显、数量多,大量实验结果证明线条痕迹接合效果较好。中区的无线岛、光压面面积普遍较大,这与试射枪支的膛线表面磨损轻微有关系。当弹头质心飞出枪口而尾部还与膛线末端接触时,气流造成弹头质心,形成压力矩,转动角度增大,产生较大扰动,与轴线不重合,弹头圆柱部末端与阳膛线结束部位摩擦加剧,因此阳膛线尾区擦痕较深、清晰、明显、粗大,线条接合效果比前区更好。将每支枪发射的30枚弹头分组置于比较显微镜下,对同一部位的线条状痕迹进行拼接,结果98.5%的阳膛线痕迹中的小线纹可以拼接上。实验中阴膛线痕迹反映出的线条浅表、稀疏,特异性不强、价值高的少见于枪管内壁磨损腐蚀较严重的枪支。[3]
图7 磨损程度不同的阳膛线痕迹
图8 枪管内壁阳膛线烧蚀磨损状况
(四)装填弹痕迹
转轮手枪装弹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通过按压手柄,完成对弹底缘的扣合或释放,对准弹巢即可快速装填,巢底部设计有金属卡头(见图9),因此会在弹壳底缘形成磕碰痕迹,但作用力微弱,痕迹不明显。手动装弹过程中,弹壳体部与转轮弹巢口部边缘、内壁均有碰撞,会留下磕碰痕迹。弹头上常见于弹尖平台和弧形部,有时波及圆柱部,弹壳上常见于壳体后部及壳底突缘前平台,多呈现类似月牙形、唇形、短条状浅表凹痕,尺寸均短小,方向错综,规律性不明显,无论是手工还是靠装弹器装弹,痕迹变化都比较大,可靠性、特异性较差,经大量试射实验观察,磕碰痕迹的利用价值较低。
(五)击针头痕迹
子弹发射时,击针撞击子弹底火,弹壳底部底火帽上留下凹陷的痕迹,通常称之为枪支的击针头痕迹。警用转轮手枪是内置式钛合金击针,装配在枪身内,只作水平运动。击锤打击击针,击发的可靠性好,加工装配简单。击针头痕迹会因击针头形态细节特征不同而有不同的痕迹特征。同一支枪即同一击针所击打弹底产生的痕迹特征基本是相同的。实验观察到,警用转轮手枪底火帽上的击针头痕迹呈圆形平底凹坑,痕侧深约0.8毫米,痕底直径约0.2毫米,少见击针孔间隙痕(铆圈痕),据此可作枪种认定。细节特征主要体现在痕迹底部,其特异性、稳定性都很强,能很好地反映击针头部受磨损、碰撞而产生形状的变化,可以在同一认定中起到重要作用(见图10、图11)。
图9 装弹器巢底的卡头
图10 击针孔
图11 同一枪支发射的不同弹壳上击针头痕迹底面可形成明显、稳定、可靠的细节特征
(六)火药烟熏痕迹
子弹发射后,火药气体会随着转轮与闭锁挡片(弹底面)之间的缝隙向后逸出,一部分烟熏特征附着在弹壳体的表面,实验观察烟熏痕迹的分布多集中在壳口附近某部位和壳体、底缘前平面及侧棱边某部位(见图12)。仔细分析,发现这些部位有一定规律,与退壳挺所在位置相关,推测是由于退壳挺和弹巢口边沿存在缝隙导致火药气体由此逸出偏多引起的。于是进行实验验证,利用烟熏位置来定位弹壳痕迹发现,与利用击针头痕迹偏火度和弹底面加工纹痕定位的结果一致(见图13)。因此,火药烟熏痕迹分布可以帮助定位子弹在弹巢中发射前的装填体位。
图12 弹壳体部尾端烟熏痕迹
图13 利用烟熏痕迹、击针头偏火度定位枪弹装填体位
(七)闭锁挡片(弹底面)加工痕迹
警用转轮手枪闭锁挡片(或称弹底面、后板等)大多都有较为明显的车、铣、锉等加工纹痕,以横条直线纹居多。子弹发射后弹壳在火药燃烧产生气体的压力下与后板作用,在高温下弹壳软化,后板上的加工纹痕就印压在弹壳底部。实验中发现很多弹壳底火上击针头痕迹周围存在横线纹痕(见图15),与发射枪支相应部位纹痕一致(见图14),但是弹壳在高温条件下紧密低压挡片,导致壳体表面金属薄层留在挡片相应位置上,掩盖了一些加工花纹,从而影响了此类痕迹的出现率。在检验中,痕迹价值高低取决于横纹的清晰度、特异性,因为静态印压产生的纹线首先可比对轮廓形态、位置、尺寸、细微凸凹点块,其次可进行线条接合检验,但一定要综合其他痕迹共同分析判断。
图14 闭锁挡片上的加工痕迹
图15 弹壳底火上形成的闭锁挡片加工痕迹
图16 弹膛内壁环形加工纹
(八)弹膛内壁加工痕迹
前已述及,该枪的弹膛长度约1.7厘米,内壁有常见两种加工纹线,其一是垂直于弹轴方向的环形加工线条,贯穿整个弹巢前后(见图16);其二是斜纹。两种纹路均在弹膛中表现为局部清晰度不同。观察大量弹壳体部发现,约16%的弹壳体部有弧形线条(见图17),方向不一;仅有7%的弹壳体有环状线纹,凸凹感不明显(见图18)。因为没有其他特殊的结构,所以弹膛内壁加工印痕可用来区分发射枪种,但不宜单独使用。转轮手枪弹膛的火药密闭性较差,击发后会有气体从弹壳体表与弹膛内壁之间缝隙经过,对弹膛的烧蚀作用加快了内壁的老化而形成疵病点,则将形成良好的特异性特征,对认定枪支有很好的帮助。
图17 倾斜的线条状弹膛线内壁加工痕迹
图18 环形线条状弹膛线内壁加工痕迹
(九)退壳挺痕迹
警用转轮手枪的退壳靠转轮轴上的退壳挺来实现,退壳时先将转轮摆到左侧面,将退壳挺向后推动(见图19),退壳挺可顶住弹壳底缘,即可排出弹膛内全部弹壳或余弹。在排移过程中,退壳挺约有1.45厘米长的圆弧部分抵压弹壳底缘,但所形成的痕迹不十分明显,痕迹较难以利用。
图19 转轮轴上的退壳挺
四、结论
1.警用转轮手枪弹头上的坡膛痕迹清晰明显,小线纹数量多、质量高,可帮助认定枪支,磕碰痕迹、拔弹痕迹可用来区分枪种、弹种。
2.主棱线痕迹稳定、清晰,小线纹在前区和尾区数量多、质量高,中区无线岛面积较大,也可帮助认定枪支。次棱线痕迹变化较大,与膛线磨损程度和弹头扰动有关。
3.弹壳上的击针头痕迹出现率高,特殊性强,稳定性好,可用来认定枪支。闭锁挡片和弹膛内壁加工痕迹可用来区分发射枪种。火药气体烟熏痕迹可帮助定位枪弹。装弹痕迹、退壳挺痕迹反映性较差,利用价值较低。
警用9毫米转轮手枪弹头、弹壳痕迹种类相对较少,可以利用的特征有待更深层次地挖掘,本研究提出的结论是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的,在利用痕迹时,应注意根据特征的质量来合理选用,综合分析、检验,再得出结论。
[1]邹继京.评析2005式9毫米警用转轮手枪弹[J].公安教育,2009,(6).
[2]季峻.转轮手枪弹壳痕迹检验和鉴定[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6,(3).
[3]李德仲,李国安.枪弹痕迹检验技术[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5:172~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