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对变应性鼻炎的比较认识
2013-08-15胡文健
胥 彪,胡文健
(泸州医学院,四川泸州 646000)
变应性鼻炎(AR)是特应性个体接触过敏原后由IgE介导的介质释放,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因子等参与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1];以鼻痒、喷嚏、清涕为主要特点,属中医学的鼻鼽范畴。
1 西医对变应性鼻炎的认识
1.1 病因 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复杂,应用单一机制不能解释,目前认为其发病因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过敏体质和Hygiene假说:表现为黏膜有渗出性或变应性病变倾向[2]。1989年,Strachan提出变应性疾病的增加可能与家庭卫生改善,减少儿童接触病原及其产物有关。许多研究支持这一观点并提出了“Hygiene假说[3]”,其核心是机体内抗感染免疫反应和变态反应之间存在一定的拮抗关系。2)Thl和Th2失衡:AR是环境因素作用于机体,使Thl和Th2失衡,从而导致异常免疫反应而引发,其主要的病理免疫学特征是组织中大量表达Th2细胞因子的细胞浸润。3)肥大细胞、嗜碱细胞及炎性介质。Gibbs[4]认为组胺在变应性鼻炎发病的多环节起主要作用,是导致变应性鼻炎症状的主要炎症介质之一;组胺常以非活化状态存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中,当受到创伤或抗原抗体反应等刺激后,以活化的形式释放出胞外,参与炎症反应[5]。4)神经调节:鼻黏膜分布有丰富的本体感觉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鼻反射的主要为筛前神经、蝶腭神经等。研究认为,变应性鼻炎的发病与C类感觉神经及副交感神经活性增高有关。5)遗传因素:人类基因组多个位点(如5q31、11q13、12q13)的遗传多态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变应性疾病的遗传易感性[6]。
1.2 治疗 主要包括患者教育、药物疗法和特异性免疫疗法[7]。1)药物治疗:通过对Ⅰ型变态反应的各阶段进行阻止和干预,一般能够迅速控制症状,应用的主要药物为糖皮质激素、H1受体拮抗剂、抗白三烯药物、减充血剂等。由于变应原的致敏效应,变应性鼻炎患者鼻黏膜常存在最轻持续性炎性反应(MPI)[8],提示临床上应对无症状变应性鼻炎患者的MPI积极治疗。因此,变应性鼻炎的治疗策略主要应基于复杂的炎症反应而不是单一控制症状。2)特异性免疫疗法:虽然脱敏治疗疗效确切,但存在变应原特异性标准化问题,一般医院尚难开展,且需要在数年内反复进行,病者多不能坚持。3)其他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微波、激光或低温等离子消融等方法,这些方法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鼻黏膜的神经敏感性,但远期疗效都不十分理想。
2 中医对变应性鼻炎的认识
2.1 病因病机 当代中医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认为变应性鼻炎病机当概括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肺、脾、肾三脏的亏虚,尤以肺气虚为主,小儿则以脾虚常见;标实主要为风寒和异气之邪[9]。吴成山[10]认为其病机证侯特点与痰饮病类同,内伤饮食,劳欲伤肾,外感风寒湿邪皆为鼻鼽的发病原因,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液输布失常为其病机。干祖望[11]认为变应性鼻炎病机为肺寒、肺火、肺热、卫虚,肾阳衰微,可分为实证和虚证2种证型。
2.2 治疗 中医发展了很多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方法如内治法,针灸、穴位敷贴、下鼻甲注射、鼻丘割治法、局部中药滴鼻及雾化吸入治疗、埋线疗法等。其中以内治法应用为主,王世贞等[12]将变应性鼻炎分为4型:1)肺气虚弱型采用温肺固表,驱风通窍之法;2)脾气虚弱采用健脾益气化湿通窍之法;3)肾元亏虚采用温肾壮阳,散寒通窍;4)肺经伏热采用疏风清热,宣肺通窍治法。干祖望[13]指出中医治疗变应性鼻炎应当辨病和辨证相结合,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原则,把鼻鼽放在每个机体及其所处的环境这一背景下,审证求因,谴方用药,以达到“量体裁衣”之效,并且在疗程中严格把握患者脏腑经络的动态变化,方剂遂做出相应调整。
3 中西对比与互通
西医学和中医学属完不同的两个体系。西医学对变应性鼻炎病理生理机制认识清晰明确,有实证性的“物质基础”,看似科学完备的理论体系,却存在多方面的不足:1)病理机制程序化:西医学认为变应性鼻炎的为Ⅰ型变态反应,其治疗方法也就是针对Ⅰ型变态反应某个环节,导致了治疗方法的模式化,缺乏个体化治疗方案,这也是临床上部分病人难以控制症状的主要原因。2)缺乏对发病前机体状态的关注。变应性鼻炎发生前机体内环境必定会经历较长一段时间的失衡过程,注意力集中在发病过程中或者是发病后临床表现和病理机制,常常忽略病前状态,使得对变应性鼻炎的预防相对落后。3)重视微观,忽视整体观。
鼻科医生认为MPI阶段持续小剂量药物治疗对于延长二次发作时间具有重要临床价值,而持续用药的效果优于按需用药[14],但长期服用,不可避免的出现不良反应,药物的赖受性等问题。中医以审证求因、辨证论治为原则治疗变应性鼻炎,注重对脏腑功能的调整,改善患者的体质。但也有起效慢,疗程长等缺点。
通过上述认识,中西医结合有助于提高对变应性鼻炎的认识和治疗,有助于拓宽临床思路。应当按西医的检查方法,先确定为变应性鼻炎后,再按中医的辨证方法确定不同的证型,辨病与辨证方法结合起来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15]。对变应性鼻炎不同时期,有所侧重,明确中西医对变应性鼻炎及各种证型的优缺点,根据取长补短的原则选好各自的切入点,达到有机结合,优势互补的目的,发作期用西药快速控制症状,缓解期用中药扶正培本,改善体质。中西医结合,相得益彰,疗效持久;另外,中医学具有“治未病”的优势,可以通过改善患者的体质,降低变应性鼻炎的发病率。
[1]黄选兆,汪吉宝,孔维佳.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18.
[2]宋建明,黄秀清,林燕惠,等.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的建立[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8(6):1152-1155.
[3]YAZDANBAKSH M,KREMSNER P G,VAN REE R.Allergy,paras ites,and the hygiene hypothesis[J].Science,2002,296(5567):490-494.
[4]GIBBS B F.Human basophils as effectors and immunomodulators of allergic inflammation and innate immunity[J].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Medicine,2005,5(2):43-49.
[5]张罗,韩德民,顾之燕.抗组胺药物H1受体拮抗剂的临床药理学(一):组胺、组胺受体和抗组胺药物[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5,12(1):61-64.
[6]TORRES-GALV N M J,QUIRALTE J,PESTANO J J,et al.IL4-R1(5q31-q33)and FcepsilonRI-betaca(11q13)markers and atopy:a case/control study in a Spanish population[J].Allergy,2001,56(2):159-163.
[7]BOUSQUET J,KHALTAEV N,CRUZ A A,et al.Al 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ARIA)[J].Update(in Call Aboration With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GALEN and Aller Gen).Allergy,2008,63(Suppl 86):8-160.
[8]雷霏,崔亚南,姜云鹏,等.实验性变应性鼻炎最轻持续性炎性反应对豚鼠鼻黏膜的影响[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8,43(7):499-503.
[9]孙桥熔,严道南.严道南教授治疗变应性鼻炎经验介绍[J].吉林中医药,2011,31(4):286-287.
[10]吴成山.过敏性鼻炎以痰饮论治初探[J].陕西中医,1996,17(12):544-545.
[11]陈国丰.干氏耳鼻咽喉口腔科学[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9:183.
[12]王世贞.中医耳鼻咽喉科临床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74.
[13]严道南,黄俭仪.干祖望对变应性鼻炎的临证思辨方法[J].江苏中医药,2008,40(10):1-2.
[14]HAIR P I,SCOTT L J.Levocetirizine:a review of its use in the manage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and skin allergies[J].Drugs,2006,66(7):973-996.
[15]王珍.分证治疗鼻鼽80例[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4):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