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背影》的起承转合谈中学生作文

2013-08-15魏国金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起承转合背影文章

魏国金

(湖北省洪湖市老湾回族乡中心学校)

古人作文,讲究“法度”,科举考试的制艺文尤其如此,起承转合是清刘熙载概括的自宋以来制艺文写作布局通常遵循的模式(“法度”)。刘熙载《艺概·经义概》说:“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合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兼顾起合也。”简言之:起,是文章的开头,提起讨论;承、转是思维活动的展开;合是总结性的议论,是结尾。刘熙载概括的是制艺文,事实上它具有一般的启示性。宽泛地类比,可以说,古律诗中运用起、承、转、合,分别对应的表现在律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现代小说的起、承、转、合正是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我们现行的中学语文课本上一些经典的散文名篇,也都运用了这种表现手法。

中学生作文,如果尝试地运用起承转合的写作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使文章行文严谨,事理清晰,文章上下一脉相承。还可以制造文章的曲折感,使文章生动感人,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下面试从这个角度分析解读《背影》一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选取的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背影》是一篇典范的现代散文。文章描述了在家庭遭受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儿子远行的经过,表现了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这父爱子,子念父的浓浓深情流露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感人至深。

文章开篇“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余了,我最不能忘的是他的背影。”一句话23 个字,干脆利落,不蔓不枝,显出“背影”的非同寻常的意义,悬念驱使读者集中注意力探寻这个背影的来由。这就是“起”,总起全文,开启下文。

接着文章紧承上文,慢慢道出“徐州见父、回家奔丧”的经历。当时,父亲遭受双重灾难,祖母病故,差事也交卸了,丧母的悲痛加上生存危机,父亲陷入了困境,满院的狼藉,使得我“不禁簌簌地留下眼泪”。

从表面的文字上看,这里的语言都是平铺直叙,波澜不惊,但这一“承”的环节却多重设伏,承上启下。

其一,家中惨淡的光景,暗示父亲养家的艰辛。

其二,父亲一句“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大有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气概,父亲坚强的秉性也正是我终生感念的原因之一。

其三,当时的朱自清先生20 岁,是北京大学的学生,养家的重担压在父亲一人肩上,在父亲的心中是非常迫切的急于谋事,为后文父亲在“谋事”与“送行”二者之间艰难取舍先埋伏笔。

其四,段末一句“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自然过渡引出下文。

所以这里的“承”也是“起”。

文章“转”的部分是“南京送别,站台买橘”,这是本文最精彩的部分,也是最感动人的部分。文章多处伏笔照应,多次转折,但又前后勾连。文章就在多次的逆转中让人欲罢不能,高潮突兀。

在写父亲送“我”上车的第四自然段中,“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说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作者连用两个“再三”把父亲的言行和我的言行进行对比;两个“踌躇”,既照应的前文父亲谋事心情之迫切,更显露了父亲处处以儿子的路途平安看得最重。小小的一次辗转腾挪,表现的却是父亲的爱子情深。

嗣后几处心里活动的描写:“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太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在这里,作者并没有用很多笔墨直接表述自己对父亲的感激之情,相反,却不断地叙说自己的后悔和自责,这种悔与责,正是由于醒悟到父亲多年对自己的关怀和体贴而勾起的。悔之愈深,思念愈切,作者巧妙地以悔和责的形式把自己内心对父亲的思念反衬了出来。这里的“转”是在对比中体现出来的。

站台买橘,先设铺垫“父亲是一个胖子”,再着重渲染父亲的黑布衣衫,“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两处肖像描写安排在背影之前,就是要让读者把他们跟背影的特写镜头整合起来。

“背影”的特写在“转”中慢慢地蓄势与铺垫,写了手的动作,脚的动作,整个形体的动作,刻画得十分精细:“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处“转”得特别,他只写了攀爬的起始动作,不再写下去,在强光聚焦中,形成了形象的定格,还用自己的情感去烘托——“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的流了下来”,感情的强烈表现将这个背影烘托得格外鲜明,格外感染,让人的眼泪在眼眶边打转,使人欲哭不能,欲罢难止。

文章的“转”,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迂回穿梭,在细致入微的细节刻画中渐渐清晰,像在给人慢慢地挠痒痒,让人心里酥酥的,软绵绵的,既舒服自在,又印象深刻。

文章“合”的部分,是在分别中表现出来的。

末段回顾父亲这些年来的境遇,“我”与父亲分别已两年余了。回顾这些年来的父子关系,最后又落脚到背影上来,与开头相呼应:“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父亲的形象像一尊塑像似的矗立起来,“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在叙述时空上自然地与文章开头相呼应,使作品的结构严谨完美,水到渠成,天人合一,不仅深化了主题,而且造成了感情上的回环往复,具有了缠绵悱恻、回肠荡气的抒情效果。

《背影》灵巧、精美、回环的结构布局,常常为世人称道。开头以“背影”起笔,结尾又以“背影”收笔,这种灵巧的回环结构,是朱自清散文的典型风格。文章以“背影”为核心,又以车站送行的“背影”为高潮,围绕这根主线,运用起承转合的手法一线串珠,文章脉络清晰,承转手法的综合运用,承中有起,转中有承,起合的珠联璧合,使背影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人物的感情在动态的“背影”中自然流露,父子情深在读者心中波澜起伏,真正达到了文学作品所要的表达效果,不愧是弘扬父爱的经典名篇。

起承转合不但可以用来帮助学生阅读文章,也可用来指导学生写文章。当前中学生作文大多感觉写作无从下手,缺少布局谋篇的能力。而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像《背影》一样出自名家之手的经典课文,教师们除了给学生传授精美的语言文字,感情充沛的思想内涵外,还应适当整理一下名家们的的构思技巧,写作手法,让学生慢慢地去领悟、去揣摩、去学习,我想这对每一位中学生的阅读和写作都将帮助明显且意义十分重大。如按起承转合的方法去安排材料,去布局谋篇,那么在考试中就会觉得时间充裕,游刃有余,在限定的时间内写出一篇文辞兼美的好文章来。

猜你喜欢

起承转合背影文章
基于“起承转合”的中小学生智创素养培育
两个背影
你给我留下了背影
背影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起承转合+思想性
放屁文章
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起承转合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政治课堂注重情境串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