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南煤炭矿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2013-08-15沈思良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淮南资源型煤矸石

刘 源,沈思良

(1.安徽师范大学地理科学系, 安徽 芜湖241000; 2.淮南矿业集团资源环境管理部, 安徽 淮南,232001)

一 引言

淮南是个能源型城市,主要以煤炭开采为城市发展的主导产业,素有“华东煤都”、“动力之乡”的美誉。淮南矿区现已探明煤炭资源量153亿t,远景储量444亿t,随着煤炭开采量和市场需求量的增加,煤炭资源趋于枯竭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已对淮南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1-2]。淮南矿区是具有百年煤炭开采历史的老矿区,2002年以来,淮南矿业集团不断创新进取,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文在系统分析淮南矿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研究了淮南矿区的发展模式,探讨了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3-4]。

二 淮南矿区发展的主要模式

(一)以资源为根基,优化煤炭产业结构

煤炭资源是淮南矿区发展的根基,不断优化煤炭产业结构是淮南矿区发展的永恒主题。目前,淮南矿业集团新建现代化矿井7对,并对有资源潜力的老矿井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建,产量由2002年的2 495万t增加到2011年的6 750万t,预计2015年新矿井全部达产后,煤炭年产量将达1亿t。

在电力生产方面,淮南市在“十五”期间成功推动国家“皖电东送”战略,在行业中率先进行煤电一体化的体制创新。2008年以来,抓住全球金融危机的机遇,按照“选大不选小、选新不选老、选好不选差”的原则,淮南矿业集团参股电厂并取得了历史性突破,2001年参股电厂的电力装机规模为7.5万kW,2010年增加到1 192万kW,预计到2015年可达1 500万kW,通过参股电厂来不断助力煤炭产业的优化发展[5-7]。

(二)扩张产业版图,为企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在立足煤炭资源的基础上,淮南矿业集团把握市场导向,不断开拓其他行业,并收到了良好的效益。随着房地产行业的迅速发展,淮南矿业集团开始大力发展和投资房地产行业,并取得了良好效益。目前,矿业集团已投资完成旧城改造10km2,资源枯竭区生态修复和城市建设已10km2;预计“十二五”期间参与市内和省内城市化、工业化建设100km2。

此外,物流业也成为淮南矿业集团的发展目标。淮南矿业集团现代化物流业于2009年起步,当年产值70亿元,至2010年已达180亿元。并控股芜湖港,在上海、广州、昆明、重庆、鄂尔多斯等地构建了巨大的物流网络[8-9]。

(三)绿色发展已成为行业典范

“三废”(煤矸石、粉煤灰、矿井水和废气)一直以来严重制约着矿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淮南矿区在突破传统观念的基础上,变废为宝,不断拓宽煤炭的附属产业,增强了老牌煤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瓦斯综合利用方面,淮南矿区坚持煤与瓦斯共采,以抽保用,以用促抽,实现抽采和利用最大化。2005年利用813万m3,2010年利用6 860万m3。2010年实现瓦斯发电装机容量29 232kW,预计2015年96 432kW。并不断将瓦斯应用于矿区居民生活燃气,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在煤矸石和粉煤灰综合利用方面,淮南矿区坚持新建矿井不建矸石山,积极探索煤矸石的井下矸石充填技术,这一技术在顾桥和丁集等新矿井区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不仅减少了大量矸石外排,解决矸石占用耕地资源、造成环境污染等影响,而且有效的降低了地表沉陷程度,实现了绿色开采。在发展井下矸石充填技术的同时,不断探索煤矸石和粉煤灰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建成新庄孜、顾桥等煤矸石电厂,2010年发电收入达62 137万元,消耗煤矸石150万t。并建成9座煤矸石砖厂,年生产标砖6亿块,年耗煤矸石220万t,节约土地1.12×106m2。不断发展粉煤灰深度利用技术,利用粉煤灰生产水泥、化工产品等,2010年实现粉煤灰利用率91.8%,有效解决了矿区矸石和粉煤灰堆放对矿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显著地环境效益[10-12]。

在矿井水综合利用方面,淮南矿区根据各矿的水质情况,建成12座矿井水处理站,通过分级处理,矿井水被广泛应用于矿区生产、生活、绿化等。在选煤厂和电厂实行矿井水反复利用,实现了选煤厂煤泥水、电厂工业废水全部闭路循环。2010年,淮南矿区矿井水利用率为78.4%,有效防止了矿井水的排放,极大降低了矿井水对矿区生态环境的影响[13-15]。

(四)清洁生产、节能减排

为促进矿区的可持续发展,淮南矿区积极调整煤炭产业生产模式,利用高效清洁技术,并安装脱硫装置,实现煤炭生产的清洁运行,目前电厂脱硫率在90%以上,烟尘去除率99.8%以上。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脱硫率达70%以上,烟尘去除率99.8%以上。实现了煤炭的清洁生产。

在倡导节能减排的环境下,淮南矿区与高校、研究院所等亲密合作,致力于实现矿区生产的节能减排。据统计,淮南矿区万元产值综合能耗,2006年为0.66t标准煤/万元,2010年为0.31t标准煤/万元,处于行业先进水平;吨煤电耗,2002年为31.26kW·h/t,2010年为25.06kW·h/t;化学需氧量减排(COD),2006年为1 713t,2010年为1 230t;二氧化硫减排(SO2),2005年为348t,2010年为4 585t,极大的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并缓解了环境的承载压力[16-17]。

(五)打造循环经济工业园

发展循环经济,打造资源节约型矿区是解决矿区生产成本增加、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的有效途径。淮南矿区以顾桥矿为示范,建设了循环经济示范区,并不断运用于其他矿井。顾桥矿是千万t级矿井,配套建有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瓦斯发电厂和粉煤灰制砖厂,年可利用煤矸石、煤泥等低热值染料270万t,电厂余热供工业广场内的职工供热、取暖。建成瓦斯发电机组9台,发电量5 416kW,矿井水利用率100%,矿井采煤沉陷地植树造林或建设生态湿地,实现了矿区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和和谐友好发展[18]。

(六)资源枯竭矿区生态修复

矿区生态环境恶化一直是矿区政府和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淮南矿区积极探索矿区土壤修复技术、矸石卫生复垦充填技术和植物修复技术等,目前,已修复土壤10.4万 m2,绿化8.5万m2,山体修复87万m2,水面修复15万m2,并建设了水库生态区、山林生态区、湿地生态区。根据宜山则山、宜水则水、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原则,初步形成以“山、水、林、居”为特征的煤矿最佳人居环境[19]。

(七)搬迁建镇与社会环境建设

从2003年起,淮南矿区积极探索,推动政府主导,优化配置政府和企业、社会三种资源,把采煤塌陷搬迁与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三合一”,在不压煤地段实施并村入镇,并村建镇,并村扩镇,一次性实现城镇化。目前,已建成15个新村镇,搬迁安置2.3万户,节约土地5.3×106m2。实现了矿区的安全生产,保障了矿区人民的财产和人身安全。

在对矿区人民进行安置的同时,淮南矿区不断进行旧城改造,现已竣工500万m2,建成33个小区,实现小区绿化面积达117万m2,极大的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质量[20-21]。

三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理论研究

淮南矿区虽然在资源型城市转型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在资源型城市转型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应重点开展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化技术的开发与研究、矿山塌陷区综合治理与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研究、矿山水资源保护利用技术研究、固废无害化处理及粉尘防治技术的研究等,从根本上改善矿区生态环境,降低治理成本[22]。

(二)人才队伍

人才队伍建设是资源型城市转型成功的保障。近几年来,淮南矿区的主要煤炭企业虽然招收了不少大学毕业生,充实了人才队伍,但缺乏能够统揽全局的高端人才。今后应始终以正确的价值观、方法论为指导,建立一支善管理、懂政策、强技术、正作风,具有创新精神的资源型城市人才队伍。

(三)规划落实

淮南矿区坚持规划先行,超前谋划,明确发展定位,细化工作目标,抢占可持续发展的先机,保持发展的后劲。先后编制了《淮南潘谢矿区总体开发规划环境影响报告》、《煤矸综合利用总体规划》及《矿井水资源化利用规划》等,但在落实上还有一定的差距,规划不能是摆设,规划就是企业内部的“法”,城市转型工作是要按照规划实施的,同时规划又是与时俱进的,要坚持在发展的实践中不断的修改完善规划[23]。

(四)城市管理信息及预警系统

淮南矿区在建立健全城市管理信息及预警系统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构建数字化城市,应建立若干基于信息和知识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加工利用系统;应综合应用空间信息技术、自动控制与计算机辅助决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矿业工程技术等理论科技,以获得矿产开发高效、安全、清洁、集约的现代化矿业开发模式和技术体系;应通过预警系统及时发现该城市的将来走向,在进入衰退期之前及时实施有效的城市经济转型,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淮南矿区是具有百年煤炭开采历史的老矿区,煤炭资源是淮南矿区发展的根基,不断优化煤炭产业结构是淮南矿区发展的永恒主题。淮南矿区应在立足煤炭资源的基础上,把握市场导向,不断开拓其他行业,为矿区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为促进矿区的可持续发展,应积极调整煤炭产业结构和生产模式,利用高效清洁技术,倡导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打造资源节约型城市;淮南矿区虽然在资源型城市转型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目前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为实现资源型矿区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今后还需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

[1]邢琴琴.煤炭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6,(6):15-20.

[2]焦华富.科学发展观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J].城市问题,2006,(1):129-132.

[3]王国强,刘洋,吴道祥,等.淮南矿区的环境地质问题[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2,(1):33-35.

[4]桂和荣,陈兆炎,任守义,等.淮南市东部地区地面沉降机制研究[J].安徽地质,1995,(4):61-66.

[5]崔龙鹏.淮南煤矿塌陷区煤研石填充复垦及其对环境的影响[J].安徽地质,1998,(3):58-61.

[6]周乃杰,胡冰,张志强.植被对恢复卫生填埋场环境的作用[J].上海环境学,1998,(4):41-45.

[7]明忠.中国煤矿资源的综合利用[J].世界煤炭技术,1990,(4):25-27.

[8]冯旭,王楠.论我国煤炭矿区的环境保护及其政府作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10):20-22.

[9]赵国浩,卢晓庆.煤炭资源优化配置视角下的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分析[J].煤炭经济研究.2010,(6):125-127.

[10]赵国浩,凌涛.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山西煤炭工业发展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10,(5):15-17.

[11]赵国浩,车康模,卢晓庆.基于产业集中度视角的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分析[J].煤炭经济研究.2010,(2):5-7.

[12]李彩惠.煤炭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矿业.2010,(1):12-14.

[13]马玉伟,王世东.论煤炭矿区可持续发展措施与对策[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4,(5):8-11.

[14]张帅,安栋,房英.基于资源综合利用的煤炭矿区生态产业链构建[J].煤炭经济研究.2010,(8):35-37.

[15]杜运夯.云南煤炭产业推广循环经济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9,(6):45-47.

[16]朱学义.论煤炭矿区环境成本会计[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7,(2):11-14.

[17]宋威,张汝根.黑龙江煤炭矿区产业链延伸策略研究[J].中国矿业.2009,(5):51-52.

[18]丁双根,刘威,田尚仁.永煤集团永夏矿区循环经济发展思考[J].中州煤炭.2010,(12):25-27.

[19]周兴亚,方晓明,李姝.煤炭矿区环境成本支出与控制[J].环境保护科学.2010,(2):95-97.

[20]赵国浩.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对策研究[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7,(5):67-68.

[21]李刚.煤炭矿区产业可持续发展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0,(19):25-27.

[22]李堂军,刘金辉,孙承爱.矿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10):66-68.

[23]孙立梅,王震声.节约型煤炭矿区的构建问题[J].经济论坛.2006,(17):41-43.

猜你喜欢

淮南资源型煤矸石
浅谈煤矸石在固废混凝土中的应用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投稿须知
资源型城市——湖南涟源市,未来可期
煤矸石的综合利用
资源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讨
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将有大动作
CRADLE OF TOFU BY DAVID dawson
民国时期淮南经济近代化的历史进程及特点
煤矸石浸水路堤不均匀沉降研究
高速公路煤矸石路基的使用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