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思政课实践教学

2013-08-15常素梅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理论课心理学教学活动

常素梅

(常州市广播电视大学, 江苏 常州213001)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它打破了传统心理学关注“失败、问题,障碍”的消极模式,把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其研究层面有三个部分:一是在主观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幸福感和满足(对过去)、希望和乐观主义(对未来),以及快乐和幸福(对现在),包括它们的生理机制以及获得的途径;二是在个人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三是在群体的层面上,研究公民美德,和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宽容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旨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法律素养和健全良好的个性心理。思政课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其中实践教学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和主动思考为特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加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知能力、磨练意志,使其主观世界得到感性的再教育和主体能力得以优化的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积极心理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促进人的发展目的上有着一致性。

一 激发大学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认同感

积极心理学认为,主观满意感、乐观、自我决定性等积极人格可以通过积极体验而不断形成和积累。积极体验主要是指个体满意地回忆过去、幸福和从容不迫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驱动力、凝聚力,与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有效满足有很大关系。因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2]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种寓教于“行”的教学过程和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应用的过程,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其形式可分为校内实践和社会实践两大类,校内实践是指组织学生在课堂内开展演讲、辩论、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活动,还包括学生开展的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明建设等活动。校外实践则包括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3]为此,课题组根据学校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探索了一些实践教学活动。在不同的年级根据学生的身心成长和学习特点设计不同的主题,以系列活动为依托,以人的认知和情感规律为理论依据,将“主动寻找和发现——深刻体会和感受——积极实践和奉献”作为贯穿实践活动的线索,强化思政课实践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来讲,如何主动地适应大学生活是他们面临的首要问题。以学生需求为本,注重他们内心存在的积极力量并加以培育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切入点。所以,根据学生所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特点,在实践教学中开展了“主动适应,展示自我,赢在未来”为主题的实践教育活动。具体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有:首先是对新生进行适应性心理问卷测试,让学生了解自己目前存在的认知和心理状态,其次是根据问卷反映出来的学生适应性状况,结合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活动中针对性的提高学生对新环境的认知水平和情感意志能力,如“我的大学规划”演讲、“读大学,到底读什么”专题讨论、“大学生的理想”校园调查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自身和集体的积极力量,树立客观的自我意识,激发奋发自信的精神面貌,为在大学中“主动适应,赢在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对于已经适应了大学生活的学生,他们的发展重心就逐渐转变为人际关系的处理、学习目标的确立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其需求会体现在如何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如何获得别人的认可与欣赏、如何提升专业实践与研究能力、如何顺利实现就业等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就要以学生的这些需要为切入点,全面深刻地开展并提供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与学校团委、学校各种社团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育活动,如多种形式的主题班会、文明班级的评比、专题教育讲座、参观调研活动、学生骨干培养等形式,让学生在活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沟通的重要性,积极思考如何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以帮助他们建立融洽的各种人际关系。同时,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和层次的“技能比赛”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专业技能的重要性,同时自身的素质和才能也得到别人的认可,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较好的满足,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将来职业的向往,这为他们将来能够顺利踏入社会和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可以开展以“就业与职业”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如在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书的撰写、就业专题教育讲座、面试模拟场景设计、职业道德修养与礼仪的培养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将来走向社会工作的过程中所需要的素质和品质,从而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择业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 激发大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任何形式的教学都存在两个最主要的因素:教师和学生,两者的积极情感能否体现,将是整个实践教学活动是否有积极意义的关键。思政课教师作为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不仅要做好实践教学活动的计划和提出要求,更要以积极地态度和积极情感创设课堂内外实践教学的心理环境,从而引导和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加深对教学理论内容的实际感知。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本身具有政治导向性、教育体验性和活动社会性等特点,教师需要结合这些特点以及学生的情感特点,通过有益的和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来促进大学生科学“三观”的形成。教师首先要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入到对自身的认识中,关注自己的积极面,挖掘自身的优势和美德,提高自我效能感,并用心体验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感、事业快乐感,拥有自信乐观、求知激情和参与热情,从而让自己的高尚情感、顽强意志、良好的性格去影响和熏陶学生;其次,教师要针对社会上出现的问题和学生个体的具体的问题,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结合具体情境对学生进行积极地回应和引导,做出积极地解释,并使学生个体从中获得积极的意义。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展现教师自身的爱心、责任心、耐心和宽容心,给学生创设一个积极、愉快的氛围,并发挥出教学的积极情感来,直抵学生心灵深处,引发学生的情感认同;最后是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要敢于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对那些经过思考而提出有一定深刻性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和有争议的问题,要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并旗帜鲜明地表明合理的观和意见,同时运用哲学的基本观点引导学生辩证全面地分析问题和选择结果,从而不断在活动中丰富学生思想、拓宽视野,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

三 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环境,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从大学生成长过程来看,他们的心理正在不断成长但未完全成熟,处在一个较为关键的过渡期。在心理上会表现出一系列矛盾、冲突和困惑:看问题容易主观情绪化、耐挫能力较弱、自我意识不客观等。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与他们缺乏社会实践,生活经验不足,对客观现实认识不深刻有很大关系。如果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和老师能创造较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各种实践教育教学活动中调节心理,增长见识,就有助于他们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而思政课实践教学恰恰注重知识的传递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个生命碰撞与心灵交流的过程,更是一种心理体验的过程。积极的情感体验对个体的知、情、意、行等各方面的发展都起着很好的促进作用。近两年的大学生基本上是“90后”,他们的成长环境相对宽松和灵活,并且注重自我的感受和体验。这就需要在大学生思政课教学中注重激发和增强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来提高思政课的感染力与实效性。思政课实践教学正是注重了这一点才获得学生的认可和积极参与。因此,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需要注重开放互动式教学环境的创造,结合思政课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针对性地组织主题辩论、课堂发言、时事讨论、小品表演等实践教学形式,营造一种平等、宽松、民主、互动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充分地展现自我风采,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与赞许,从而体会成功,树立自信,积累积极的情感体验和主观幸福感,帮助他们积极人格与品质的形成。思政课实践教学除了课堂内实践教学,还包括课外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这就需要学校发挥合力,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社会调查和参观考察等形式,把课堂延伸到各个方面,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会不同角色的责任意识、增强应对挑战的能力和战胜困难的决心等方面,获得充分的心理享受类积极体验,促进其适应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提升,最终使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得以有效实现。

总之,积极心理学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我们要真正通过积极心理学的指导来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挖掘学生的积极力量和品质,真正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并使其成为学生喜爱与受益的课程。

[1][美]克里斯托弗·彼得森,著.积极心理学[M].徐红,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2]本书编委会.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3]鲁洁.德育现代化实践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理论课心理学教学活动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