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社会两个维度看安徽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与特点
2013-08-15江春
江春
(中国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
今后一个时期是安徽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战略机遇期,也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机遇期。这一时期,安徽省经济发展在结构和方式上将呈现出新的特征,社会发展在形态、构成等方面也将发生较大的变化。中等职业教育必须把握不断变化的形势和要求,找准自身位置,在有效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的过程中做好做优做强。
一、经济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新要求
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发展的动力越来越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未来几年,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的态势将进一步凸显。就工业来说,在汽车、装备制造、轻纺、冶金和化工建材等产业发展上要力求取得一批重大技术突破,走技术创新的路子,不断提高我省传统支柱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同时,在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力求突破,培育新的制高点、增长点,为未来全省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在城镇化方面,如不考虑人口变化因素,以2010年为基数,“十二五”五年间安徽需要向城镇转移500万以上的农村人口。经济发展方式将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要在新起点上摒弃高耗低效、外延扩张、大而不强的老路子,走产品技术含量高、单位投入产出大、产业生态相容性好的内涵发展新路子。一二三产协调共进的局面会进一步形成。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一产、三产必然会与二产同步加强。特别是现代生产要素全面进入第一产业,促使现代农业在生产方式、组织形式、市场形态等方面不断成熟,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生态化水平不断提高。第三产业与一产、二产更加紧密地融合沟通和互动,在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人民生活质量上必将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区域特色和优势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加快发展,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同时,县城和重点镇成为城镇化的重要支点。皖江城市带、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皖北和皖南地区的特有优势进一步发挥,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优势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强力助推器。
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必然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新的要求。集中体现在:中等职业教育必须为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贡献。从二产来看,随着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和产业的升级、技术的创新,对技能型的用工需求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特别是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从一产来看,要在减少农民的情况下发展农业、致富农民,必然要走农林牧渔、种养加运并举,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现代生产要素高强度投入农业和农业与二三产业更加紧密结合的新路子,农业生产的形态和构成要素将发生显著的变化。由此,对新型农民的科技素质、管理素质、文化素质、法律素质提出了从未有过的较高要求。从三产来看,随着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三产在管理、运营等方面体现出很大的创新和发展空间,覆盖的范围和领域也愈加广阔,因而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
二、社会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新要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也将呈现出新的特点。促进就业将处于优先位置。对于安徽这样一个人口大省来说,保障人民群众充分就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就业为民生之本、稳定之基。必须把劳动力优势的发挥与经济发展的目标结合起来,为人民群众的充分就业提供保障和服务。社会公平将达到新的高度。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得到提高,不同行业的从业人员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途径更加宽广,收入差距将会逐步缩小。教育服务将成为城乡居民的终身需求。教育的功能得到极大的拓展,从面向适龄青少年的阶段性教育逐步进入到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终身教育新阶段,从比较单一的内容模式逐步进入到适应不同需求、内容模式更加丰富的新阶段。民生改善将成为科学发展的内生动力。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体现在改革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养老、医疗、救助、住房等方面内容的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人们对生命质量、环境质量、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大幅提升。
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同样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中等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有力的助推器。城乡居民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是一个动态双向的互动过程。中等职业教育要在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办学目的、教育质量等方面进一步巩固发展适应最广大城乡居民学习工作需求的特点和优势,在职业教育领域发挥基础性的作用。第二、中等职业教育要成为促进教育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的一块基石。建设人人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需要构筑与人们基于生活工作的学习需求高度一致、有效衔接的终身教育体系。中等职业教育要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职业生涯,成为人民群众最需要和最方便接受的教育。同时,作为一种类型的高中阶段教育,要与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和高等职业教育乃至应用性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衔接,使人们有经过努力可以不断上升的学习通道。
三、经济社会双重视角下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和特点
未来一个时期,特别是“十二五“时期安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都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要顺应需要、满足要求,首先必须进一步明确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第一,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它是基础职业教育。培养具有初中等技能水平的技能型人才,为培养高技能人才奠定基础。第二,在中等教育体系中,它是一种类型的高中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技能为本位,学习相关文化知识和操作技能,使受教育者获得基本的就业、继续学习和持续发展能力。第三,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它是面相人人的教育,具有最广泛的适应性。中职学校面向适龄青少年提供学历和职业生涯所需的基础教育,同时面向社会上一切有学习需求的人们提供学历和短期培训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具备和提高就业创业的能力。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石之一。第四,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它是高中阶段的教育。承担着为高等职业教育和应用性本科教育输送合格生源的任务,为国家的技术技能积累打牢基础。
其次,要进一步把握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第一,在学校布局上,要围绕城市产业发展和县域经济发展展开。服务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推进,符合面向人人接受教育的特点;第二,在学校建设上,要以专业建设为关键,把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连接起来,形成整体合力,不断提高内涵建设水平;第三,在学校规模上,要根据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情况、每个学校专业教学的实际,合理确定每个学校的规模,使学生便于学习、教学便于展开、资源高效利用,建设职教园区应以专业整合为基础,对原有的资源和教育教学结构进行重组优化,在科学可行的前提下也可适当考虑学校之间部分资源的共享;第四,在人才培养上,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尤其在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促进校企共同培养,把校内实训与工厂实习结合起来;第五,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突出“双师“要求。使教师切实掌握企业生产的实际、管理的实际、装备的实际以及需改进的地方,为学校与企业对接打下坚实基础。第六,在体系建设上要突出其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特点,面向人人、面向社会,既以技术技能为重要内容,又学习必要的文化知识;既考虑就业需要,有考虑升学需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总之,我们要在把握经济社会两方面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更加全面地认识中职教育,把握好发展机遇期,全力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改革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扩大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使中职教育在富民强省的进程中发挥出应有的、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