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构建课堂生活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13-08-15李怀志
李怀志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与传媒系,安徽 亳州 236800)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永恒的主题,是生命线。而人才培养质量涉及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其中课堂教学是中心环节、是基础。因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先应从课堂教学抓起。
在目前的高校课堂中,一些教师埋怨学生基础差、文化素质低。其实我们应该反思一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文件精神为指导,本着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宗旨,我们对相关高校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进行了课堂教学的问卷调查。统计过程中,对被调查者的“学习自我评价”和“给老师的教学建议”做出了分析和归类。
一、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调查结果的分析
1.认识学习意义,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是获取经验、改善行为的过程。学习的终极目的是素质的提升和生命的发展。人们要在不同的学段、年龄段分别设置合理的、可行的目标,扎实努力,积小胜成大胜,渐次达到终极目的,以提高生命质量。对此有较明确认识,因而在课业学习过程中具有健康积极的心态,表现为学习“认真、用功、有计划、能自学”的,占被调查人数的35%;而因为“厌学、无目的、无压力”,所以学习被动而“混着过、感到茫然”者,占60%。后一部分同学深受“应试教育”之害,有的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有的理想不如愿,产生厌学情绪。有的同学则表现为对教师的依赖,缺乏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没有了老师的督促、考试的重压,一时感到无拘无束,该如何学习,却不甚了然。
学生产生厌学和迷茫的学习心理是与自身学习的环境发生变化紧密相连的。中学阶段的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的基础知识,为今后的升学、就业做基础性的准备;高等教育是定向教育,要求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应培养探求新知识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塑造的是德才兼备的适应社会的专门人才。学习方式上,中学学习形式多是课堂讲授和灌输为主,各个教学环节都由教师具体安排,督促检查也十分严格,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少;而高校学习,学生自己安排学习的时间相对增加,这就要求学生自觉学习。作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根据社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确立学习目标和自身发展奋斗的方向。让学生清楚,当今社会“为我们每个人提供的舞台越来越宽阔,发展、成才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你的路,取决于你自己。”[1]
2.树立“大学习”观,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课堂学习,知识源不单是教材,还有教学环境以及活动在这个环境里的老师和同学。教材是静态的,老师对教材的改造、重组和讲授才是动态的、活灵活现的、个性化的。大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从老师那里学到了学科知识,而且老师的仪表举止、言谈思想、精神风貌都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因此,绝大多数老师赢得了同学们的尊敬和爱戴,一部分同学还反映从老师那里学到了“为人之道”、“为师之道”。
学生还有不满足课堂学习的倾向,要求老师在课堂上拓展知识内容,介绍学科前沿新的科研成果,以拓宽知识视野的,占12%。认识到登不健康网吧的危害,92%的同学有了拒绝网吧的意向;85%的同学要求去图书馆翻阅期刊,借阅图书。这种积极整合、内化学习资源的心态、意愿和做法将大大提高学习和生活的质量。
显然,当今大学生渴望能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渴望立业成长。他们感悟到了培养和提高自己智能的紧迫性。要想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2]学习不仅仅是在课堂之上,课堂教学是有限的,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积累知识、创造知识的方法,使学生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去开阔视野、充实自己。
3.亲历学习的全过程,让生命更加充实
孔子在《论语》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此话揭示了学习与练习、学习与思维的关系,反映了学习是一个不间断的复杂的过程。任何有成就的杰出人才,都是奋发学习,经过长期实践活动刻苦努力,才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3]
而学生的学习属于狭义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既可能一帆风顺,也可能跋涉坎坷。为此,它可以磨炼人的思想和意志。
但是,新进校的大学生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习往往“重结果,轻过程”,不愿去付出艰辛和汗水。为了分数,有的甚至以丧失个人的尊严和诚信为代价,换来可悲的结果。调查结果显示:课前“从不阅读教材”、“偶尔翻翻,没有目的”的,占53%;课后“无所事事”、“考前突击看书”者,占58%。这说明,大学生的课业学习过程掐头去尾、十分地不完整:课前不预习,毫无知识准备、心理准备。因而,32%的同学感到“教学乏味”,40%的同学感到听课吃力,疑问难解。总之,课堂学习质量不高,课后又不及时复习,完全靠考前死记硬背,应付考试。
我们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的关键问题。“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这种动力机制表现为推力、拉力和压力三个动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4]推力因素即是学生的自身因素和主观能动性,它发自学生内心对学习的愿望和要求,对推动学习起决定性作用。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不仅仅是空洞的说教,它包含多个方面,其中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4.重建课堂生活,完善学法指导体系
以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构建健康向上的课堂生活是师生共同关注的问题;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参与者、组织者和指导者的教师更是责无旁贷。调查中,绝大多数学生对教师的辛勤劳动、悉心关怀是心领的。但是50%的同学认为,目前高校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人独讲到底的“填鸭”式、脱离学生实际的“雾里看花”式现象还很普遍。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不动的课堂是死课堂。教师应多采取联系学生知识实际、思想实际、生活实际的生动活泼的“互动式”教学方式。40%的同学认为教师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固然好,但有的只是把授课的内容搬到了投影屏幕上,十分庞杂;有的甚至整堂课都不在黑板上写一个字,全是课件展示且速度很快,讲课如同做报告,听着热闹,收效甚微。
一门课满堂灌、堂堂灌现象使学生思维受到限制。有的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不足,定论知识讲的多。有的教学仅局限于教材,一本教材用多届学生,引导学生大量自主查阅、广泛涉猎相关专业知识不够。这些做法忽视了学生的存在,是强化教师、课堂、书本的教师主体意识的体现,严重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形成和创新精神的培养。[5]为此,重建课堂生活是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应采取对应的措施
1.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影响其成效的变量错综复杂。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前提之一是“控制”。控制社会环境、校园环境中的干扰因素,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控制教室环境和师生心理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创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都是人,他们都有目的、能动地从事各项活动,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材是客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交往活动,他们在认识论上的关系是主体间关系,即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6]具体来说,以教室为平台,以教材为载体,通过自主阅读、教师讲授、合作学习、讨论诘难,围绕教材的学习、阐释、理解、应用、改组、拓展,积极开展师生深层次的沟通,民主平等的对话,以形成对知识意义、价值的共识。
控制的有力手段是制度。不断创新课堂教学管理制度,常规常新。坚持创建健康和谐的课堂生活,课堂教学管理制度应该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为前提,不能过分强调教师的强制作用。教师的作用在于认真设计教学,使教学变得有趣,适宜于学生的能力与需求,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获得成功的恰当机会,始终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6]优化课堂教学环境的关键是优化教学设计,好的教学设计定能创造出适宜的教学环境,这本身就是对学生行为的有效管理和教育。
2.深化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
根据教育部颁行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的精神,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应针对教学对象确定教学内容。要具体研究,确定一定的“度”和标准,建立适合学情的课程目标。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教材使用、评价考核上应有自身的教学定位和教学个性,不能盲目套用本科院校的做法;积极研究人才市场和学生就业需要,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目标的研讨,开发适合校情学情的校本课程、校本教材,走自己的教学内涵发展之路。
针对师范院校,应加大教育理论教学和教育实践活动的改革力度。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应对“教育学、心理学基本原理”部分的内容进行整合,立足“职业场”,紧扣教师实践的中心,降低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逻辑性、思辩性;扩充儿童发展理论与学习方法论知识;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学习动力、学习环境、学习策略方面的知识以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又能够于将来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指导孩子们的学习。提高教育实践活动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增加实践课程活动时间,拓展实践课程的空间,使学生真正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检验所学教育理论,获取实践性知识,不断反思、体会,初步形成教育教学能力,缩短今后岗位工作的适应期,提高就业的竞争力和上岗能力。《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中指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师范教育类专业的教育实践课程不少于一个学期。反观目前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教育实践活动的时间短而集中,多集中在毕业前的6周时间。“学生在短短的6周时间内,力求全面体验教育见习、课堂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教育调查、实习总结等内容,很显然是不可能的。”“这种实习,实质上只限于对指导教师的模仿”。[7]教育实践活动应独立为“教育实践课程”,加重比例。
加强学法和学法指导研究。高职高专教育要以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所以,依据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我们的课堂教学的重心要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教师的所有努力是为了学生进步,教学的效能主要体现在学生进步上,而不是体现在教师有无完成具体的教学任务上”。[8]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满足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需要永远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因此,课堂上要加强学法指导,促进学生的进步,使大部分学生掌握具有鲜明个性的学习方法,反复实践,进而形成检索、筛选、鉴别、传递、创新知识的能力。
创新教学手段。目前高校教师使用多媒体授课越来越多。多媒体教学软件“能让使用者与计算机进行互动,多媒体通过文本、图形和声音等的传输来加强学习”,“对感官有较强的刺激,更容易引发人的兴趣,因此能够维持注意的时间,有利于学习”。[9]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不是任何一门课都适于多媒体,不是一门课的每次课都适于多媒体,一些课的部分内容还是需要教师写讲稿的。写讲稿对于青年教师精通教学内容、训练教学基本功很有利。学生上课记笔记可以促进思考,特别是通过耳听、眼观和手记多种感官的配合动作,利于集中注意力,利于课后复习,利于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记忆。[5]同时,上课不记笔记,像看电影、听报告式的学习,是“黑熊掰玉米式”的学习。
3.实行必要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制度
教师的劳动是个体劳动,不可否认大部分教师的劳动意识和自我约束意识很强,站在三尺讲台上,是对得起“太阳底下最光辉事业”的荣誉的。但是,由于教师个体的差异也造成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不一,而学校的教学管理常规,是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运行,是每个教师都应遵循的工作准则和行为规范。为此,“督促和指导教学工作,这是教学管理的重要一环。学校领导对教学工作必须经常地督促检查,不断指明方向,不断改进教学工作”。[10]学校可以成立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督导组织机构,面向全校听课评课,加大引进上岗的青年教师的听课力度,对学生评教成绩较低的教师进行重点听课或指导,及时将听课的信息和改进意见反馈给教师。同时实行学生评教活动。可以说学生对每门听授课程的评价,更能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11]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拓展第二课堂
一所学校有没有发展的活力,不在于目前的办学层次、学生的多少、排名的先后,而在于师生是否具有开阔的视野、积极的探究方式,是否构建了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主体不仅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还包括学校领导人员以及职工,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是各种主体协同活动和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在创建校园文化过程中,构建积极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更为重要。校园人际关系环境是校园文化主体之间相互交往、相互影响作用下而形成的,它是一种动态的场环境。[11]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做到课内课外结合,课内所学的内容引领课外,掌握的学法指导课外,课外加深对课内所学知识的理解,拓展核心知识的外延,课内课外在阅读、理解、思考上互相补充、互相引发。事实证明,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的积极性更高,能激发其创造性、锻炼其实践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新的课程体系已经全面实施。新课程体系要求基础教育教师与新课程同行必须转变角色,教师必须学会关爱,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与新课程改革一起成长。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高等学校,我们的教师教育课堂教学也必须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1]本书编写组.中国高职高专学生必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2]郑英杰.大学生怎样做人[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5.
[3]韩进之教育心理学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4]冯忠良.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张德江.突破一个瓶颈做好两个接口注重三个结合[J].中国高等教育,2008(1).
[6]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张贵新.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素质发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Lynda Fielstein & Patricia Phelps.教师新概念[M].王建平,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9]刘超.校内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的建构和有效运行[J].中国高等教育,2008(3/4).
[10]葛金国.校园文化建设导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11]睢文龙.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