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苏轼《水调歌头》译文比较

2013-08-15孙起华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问青天阴晴圆淮北

孙起华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淮北师范大学 附中,安徽 淮北 235000)

宋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它的广泛传播是和古诗词翻译密不可分的。而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诗词讲究格律,依律行韵,要平仄,求对仗,用典故,语双关,字里行间以含蓄为美,以意境为主,忌直白。而现代英语诗歌则以散体行文,自由、无格律、无对仗、无平仄、语言精练、意象明确。

一、佳词赏析

水调歌头[1]27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明月已经挂在空中,苏轼举杯问天,“明月从什么时候就有的啊?”月夜之下词人独自一人,以青天为友,把酒想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两句表面上是对明月的赞美,遥之询问,实际上关心的是当今朝中党争的情况怎样。“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词人用词委婉含蓄,“琼楼玉宇”实际是指朝廷;“高处”指在朝为官。不难看出,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两句表达天上的月宫雕栏玉砌,但是却没有人间生活的这般潇洒自在之意。“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月照人间的情景。“转”、“低”、“照”三个动词表明了明月的动作过程,“朱阁”、“绮户”以及“无眠”分别是三个动作的“目标”。从这里开始,笔锋一转,词人开始由刚才对天上的遐想转向对现实中亲人的思念。“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词人有点埋怨月亮的“不识时务”,因为月作美加重了他和天下其他人的离别相思之苦。[2]1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前两句构成鲜明对比,无论是人间的“人”,还是天上的“月”都有不如意的时候,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后两句承接上句,顺理成章地表示祝愿,月之圆缺,非人能为力者;人之离合,亦有不得己者,惟愉悦心情,保重身体,是自己可为的。[3]192

二、译文比较

杨宪益、林语堂先生都是翻译古诗词的大家。他们的译文各具特色,笔者针对各自特色,略述拙见。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句的时间定位是个关键。杨和林的译文分别是“Bright moon,when was your birth?Wine cup in hand,I ask the deep blue sky.”“How rare the moon,so round and clear!With cup in hand,I ask of the blue sky.”杨将该句的时态定位在过去时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因为明月已经挂在空中,只不过是作者问明月从什么时候就有的。而且语言形式表现出词人与青天对话,拟人化的手法能够灵活运用。这样一来,可以让读者好像看到词人正在把酒问天。林则用的是感叹句,避免了时间定位,但读者也能看出明月已经挂在空中,意思是和原文相符的。“把酒问青天”两位大家翻译基本上是相同的,都用了第一人称“I”。但“青天”译成“sky”值得斟酌。笔者认为“heaven”一词带有神话色彩,用它更好一些,英文读者能够读懂细节。“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杨和林的译文分别是“Not knowing what year it is tonight in those celestial palaces on high.”“I do not know in the celestial sphere what name this festive night goes by?”林处理得尚可,但杨处理地更加简洁明了,容易让读者接受。“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杨的译文是“I long to fly back on the wind,yet dread those crystal towers,those courts of jade,”“归去”是去哪里,通过上下文观察得知词人要去天宫。林先生翻译为“I want to fly home,riding the air”是不合适的。实际上“天宫”只是词人想象中的朝廷罢了,更不是要回家。对于“琼楼玉宇”的处理:杨、林的译文“those crystal towers,those courts of jade/the jade and crystal mansions”这两者都是可取的。“何似在人间”是词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此时此刻,词人已经从幻想回到了现实,表现了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仔细斟酌林的译文“Dancing to my shadow,I feel no longer the mortal tie.”有点僵硬。纵观上阕,不难发现,原文押韵整齐,“天与年”、“去与宇”、“寒与间”对照整齐,共有三个韵脚,而在这两个译文中,杨的译文“Instead I rise to dance with my pale shadow;Better off,after all,in the world of men.”更加能够再现词人的心情状态而且表现当时的意境。“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朱阁”、“绮户”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单词,这需要译者结合实情进行处理。杨、林分别将其处理为“the red pavilion,gauze windows”,“vermillion tower,silk-pad doors”。不难看出,杨的译文还是最大限度地展现了原文的实景,而林的译文则与实景相差甚远。不过,这两位大家都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月光比作成“she”增强诗意。“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杨先生译文“Why,then,is she always full when dear ones are parted?”采用了直译法,而林的译文“Why does she,bearing us no grudge,shine upon our parting,reunion deny?”其句式较难,诗歌的意境表达得不够丰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林的译文 是 “But rare is perfect happiness.The moon does wax,the moon does wane,and so men meet and say goodbye.I only pray our life be long,and our souls together heavenward fly!”杨译“悲欢离合”,“阴晴圆缺”是“the grief of parting”,“joy of reunion”,“wanes and waxes”对照比较工整。此外,朱纯深的译本也大可采用。他采用的是意译法,没有将“悲欢离合”及“阴晴圆缺”逐字译出,而是通过一句“This is,anyway,an eternal flaw/an uncertain world/under an inconstant moon”完美地再现了诗人对人世的感慨以及诗句中所蕴涵的意境。“An uncertain world”表达了人世的悲欢离合,“an inconstant moon”表明了月亮的阴晴圆缺,尽管语言简练,却使诗意尽现,岂不乐乎?[4]86

三、结语

这两位翻译家的译文从整体上看都很不错,字里行间都能渗透出译者对汉语和英语有很深的造诣。他们的译文也明显地显现了他们各自翻译诗歌的风格:林语堂提出了译诗标准“五美论”,指音美、意美、神美、气美和形美。而杨宪益的翻译标准则是建立在“信”的基础上的。他曾说:“我重视原文,比较强调‘信’。古人说了三个字:信、达、雅。当然光‘信’不‘达’也是不可能,那是不要人懂。”[5]Jacobson在谈论译诗之道时说,由于诗在文字、音韵、隐语等方面的特性,“从本质上说,诗是不可译的”(Poetry by definition is untranslatable),而只能进行创造性地移植 (creative transposition)。[6]

[1]朱东润.历代文学作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常宵鹏.对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及物性分析[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10(2).

[3]蔡义江,蔡国黄 .怀我好音:诗词体裁与唐宋名篇鉴赏[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

[4]朱坤玲.译诗难全—从苏轼《水调歌头》的三个英译本谈起[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

[5]周谨.真水无香—记翻译家杨宪益先生[EB/OL].www.people.com.cn.

[6]Jakobson Roman.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问青天阴晴圆淮北
闲吟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岁月人生
《水调歌头》
时间的长度
月相表解读腕上的阴晴圆缺
Understanding Chinese Characters míng 明
中秋感怀(外一首)
《淮北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