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著国语文法》思想溯源

2013-08-15贾洪伟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纳氏新著文法

贾洪伟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一、引言

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1924)自出版,一直受到国内学界的重视,且广泛地认为,该著“奠定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基础,是继《马氏文通》之后在汉语语法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部著作”①,“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全面地研究白话文而产生重要影响的语法著作,也有划时代的意义,是现代语法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②。中国语言学界之所以这样认为,原因在于该著系统地呈现了中国白话文内在的语言规律,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独特体系的、将传统语法体系应用于现代汉语的专门著作。同时,该著又是国内最早引入西方图释法分析现代汉语的文法著作。

迄今为止,学界对这部著作的关注还只局限于或是总体的评述,或是对其语法研究现象的分析,抑或是《纳氏文法》在其著作中的应用③④,从而忽略了其在汉语语法研究中译介学科术语和西方语法思想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本文拟以学科史的视角,以文本分析和多文本对照为手段,系统梳理黎氏在该著中引介西方语法研究思想和语法学术语的脉络,纠正学界对《新著国语文法》中译介语法思想的不完全认识,进而挖掘该著在汉语语法研究中产生的影响。

(一)其人其书

黎锦熙(1890~1978),字劭西,湖南湘潭人,中国语言文字学家。1911年毕业于湖南优级师范史地部之后,他开始从事教育工作。1915年他应教育部之聘到北京任教科书特约编纂员。1920年后,他先后任北京高师、北京女子师大、北京大学、燕京大学等校国文系教授、主任、文学院院长、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常委、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师院)国文系教授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黎锦熙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校委会主席、教授、中文系主任兼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于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曾任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常务理事会副主席、汉字整理委员会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全国政协第一、二、五届委员等。

黎锦熙从事语文教学和科学研究70年,研究的领域涉及语言文字的各个方面,撰写专著30余部,论文300多篇。黎锦熙在语言教学领域的贡献可归纳为如下三方面:语法研究语新文字论》、《中国文字与语言》、《方志今议》等数十种;撰有《汉语语法的科学体系和学科体系》等论文和文章数百篇;主编有《中国大辞典》、和语言教学,推广普通话和汉字改革和辞典编纂,其代表作有《新著国语学概要》、《国语运动史纲》、《国国语辞典》等。

(二)结构与内容

该书首版于1924年,自出版以来,一直很畅销,到1933年止已销售近2万册。截止1955,该书共出版21版。该书由今序、原序、引论、正文和索引组成,正文共有20章,即绪论、词类的区分和定义、单句的成分和图解法、实体词的七位(变式的句法)、主要成分的省略(并短语)、名词细目、代名词细目、动词细目、形容词细目、副词细目、介词细目、单句的复成分、附加成分的后附、包孕复句、等立复句——连词细目(上)、主从复句—连词细目(下)、语气—助词细目、叹词、段落篇章和修辞法举例、标点符号和结论。1933年后的诸版,书后附加索引。

该书首版序大体交代了成书过程,即“这本书底稿子,是由四年来教授、讨论、研究等工作积累而成的。公元一九二零年,在北京开办第一届国语讲习所才把这些旧稿与沈朵山先生合作,改编为《国语文法系统表草案》,虽然那时各学校采用的很多,但也还没有敢于初版。……一直到去年岁首,才算成功了一个全书底长编”①。此外,序言还交代了该书所秉持的方法,即“例”不十,不立“法”,但后来迫于编辑的要求而采纳了“法必成序而例不求多”。据此可知,该书成书前后所秉持的方法截然不同,成书前所秉持的是归纳法,成书过程中黎氏也确实运用各种途径、各种机会不断收集例句,长年累月不断累积;而编辑所要求的方法,也是成书后的所见则是典型的演绎法,依靠的是前者的累积,制定出规则,以作通用假设,如果发现例外,即对假设进行修饰。

与首版序相比,1951年的“今序”在内容上更全面也更完备。在今序中,黎氏不仅交代了该书的成书过程、白话所使用的场合,还对“国语”及“新著”给予详尽的解释以及书后索引的由来。此外,作者还对该书首版中的“不当言论”和与汉语使用中不符合的语法规则提出了自我批评。

在引论的“‘句本位’的文法与图解法”中,作者除了提出“句本位”的主张,还提出“图解法”的学说,并对其主张和学说给予具体阐述;在“国语文法教学法和本书底使用法”部分,作者按照章节具体阐述该书在不同阶段针对不同读者群,就其如何使用给出了详细的建议。因首版没有附录相应索引,导致读者、教学者出现不同层次的阅读困难,故在1933年版中添加书后索引和附录若干。

在《新著》中,黎氏对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设立一个明确的框架,即:1.词类包括:实体词(名词和代名词)、述说词(动词)、区别词(形容词和副词)、关系词(介词和连词)、情态词(助词和叹词);2.句子成分包括:主要成分(主语和述语)、连带成分(宾语和补足语)、附加成分(形容词的附加语和副词的附加语);3.句子类型包括:单句和复句(包孕复句、等立复句和主从复句)。关于词类的判断,他认为,“由词类在句中的功用而决定”,即所谓“依句辨品”②。

二、《新著》中的译介

不论在语法研究还是在语言学研究中,该书的影响都是比较深远的,是中国第一部最大量借鉴且系统应用西方语法研究成果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专著。在1955年版本中,作者自称“这部国语文法,是一九二一年写成初稿的,这初稿就是书中用大字排印的部分”③。由于我本人尚未取得该书1924年版本,现仅就1955年版中的大字排印部分,探讨该书对西方语法研究思想和术语的译介状况。

(一)思想的译介

在《新著》的引论中,黎氏开篇就提出了“句本位”的主张,即:“诸君知道近来研习文法的新潮么?简单地说,就可叫做‘句本位’的文法”。《马氏文通》借鉴了西方文法,构拟了汉语文法的“字本位”观,黎锦熙并未照搬马氏的这一观点,而是参考了纳氏(Nesfield)的《英文文法》①划分了现代汉语的词类,又借鉴了A.Reed与Brainard Kellogg合编的《高等英文法》(Higher Lessons in English)构拟出“句本位”的观点,并认为,“先理会综合的宏观(句子),再从事于分析的细目(词类)。不但‘宏纲具举’而后能‘细目毕张’,并且词类底区分,有些要由词类在句中的功用而决定”③。“若从句子底研究入手,则不但灵敏的词类智识、正确的词类用法,可以得到,而且:1.可以发现一种语言底普通规则;2.可以做学习或编译他种语言的帮助;3.可以帮助心能底陶冶,因为作句子底‘逻辑分析’功夫,实是陶冶心能的无上妙法”④。纵观上述几部文本可见,《纳氏文法》所遵循的是“字本位”,而《高等英文法》是从句子分析开始,后随八类词的分析,是以“句本位”为纲的,且全篇以“图解法”为分析手段。黎锦熙的句法研究观点是受到理德和克罗格(Reed&Kellogg)的“句本位”观的影响。对此,阐述得最全面也最清楚的是潘文国⑤,他把这部书翻译成《英语高级课程》。

在“句本位”的框架下,黎氏分别根据英文文法中的“时”(tense)和“体”(aspect)的文法现象及理念,强硬地构拟出汉语文法中的“时制”(tense)⑥和“三时之‘完成’候”、“三时之‘持续’候”及“三时之‘完成兼持续’候”⑦的文法规则⑧,并引用实例说明现代汉语中表达过去动作或行为的文法现象。此外,在“句本位”的框架中,他认为词是这一体系的基本构建成分。在对现代汉语“词”的划分⑨中,黎氏也吸取了纳氏的划分方式。譬如英文中没有量词的概念,却用某些名词与数词或冠词的搭配来表达⑩,所以英文中表达“量”的词汇被归入“形容词”、“副词”和“名词”的范畴;而黎氏在划分词类的时候却照搬纳氏的划分方式,并没有将“量词”单独归类,而只是在纳氏的“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介词”、“副词”、“连词”和“叹词”以外,设立了“助词”。

黎氏在该书提出的“句本位”观的框架,是由“图解法”支撑的。对于图解法的目的,他在引论第一、二页进行了如下阐述:“图解法底目的,是要使学者(1)从句子底‘文学的’次序上,透进一层,看出‘逻辑的’次序来;(2)因此便可了解‘文学的’次序真正是个什么;(3)并且明白:只要逻辑的关系保持得清楚,任凭文学的方面(或语言底习惯上)怎样移动变更,可以毫无限制。”这个“图解法”是借鉴了由A.Reed与Kellogg所合编的《高等英文法》(Higher Lessons in English)第4课“句子分析与图释”中的图释,经过改编而成,如他在今序第6页所说,“《新著国语文法》的英文法面貌颇浓厚,颇狰狞;例如‘图解法’,除了一长横两短竖之外,实在都是自创的规矩,跟英文的图解方式并不同,但书中偏要因袭引申A.Reed诸氏之说,”也印证了他曾借鉴了这一事实。

在阐述“段落篇章和修辞法”中,黎氏运用了“树枝式的图解法”。这种“树形图”系借自诺曼·福斯特(Norman Foerster)的《文法与思维》第二章第一节阐述“从属结构”中的“树形图”①,黎氏根据汉语的文法特点给予修订,使之更适合用于分析汉语的句法结构,从而奠定了汉语文法分析的基础。

在讲“词类的区分和定义”中,黎氏认为,“言语是有精神和生命的”。其中,“言语有精神”的思想似乎是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的主张,而“言语有生命”是德国语言学家施莱歇尔在受到达尔文理论、施莱登的《科学植物学》和卡尔·福格特的《生理学信札》等的影响下提出的,即“语言是自然有机体,其产生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语言根据确定的规律成长起来,不断发展,逐渐衰老,最终走向死亡”②。黎氏说这句话,并非是想说语言的什么宏观大论,而是想表达“言语是‘鲜活’的,可以表达人的‘喜怒哀乐’”,即情态。

上述的外来思想还只是一部分。很有可能,黎氏在成书过程中,还曾借鉴了其他人的著作和思想,还有待进一步的挖掘。除了在译介西方语法研究的思想外,他还译介了一些语法研究中常用的术语。

(二)术语的译介

除了上述语法思想外,黎氏还为现代汉语文法研究译介了许多的术语,这些术语构成了日后汉语语法研究的基本元语言成分。《新著》中,有关汉语文法的大多术语源自《马氏文通》。黎氏在“实体词的七位”中对名词或代名词在句中的位置称之的“位”③就是马氏的“次”,即英文中的case(格)④;此外,主语、述语、散动词等也源于《马氏文通》。

另外,在现代汉语文法分析中类似的术语还有“助词”、“叹词”、补足语、“内动词”、“外动词⑤”、“同位”、“联接代名词⑥”“前置的介词⑦”和“包孕复句”等等。其中有一些在今天的语法研究中还在普遍的使用。

可见,黎锦熙的《新著》也同《马氏文通》一样,是基于借鉴西方的语法研究成果而写成的。书中的思想对于当时的学人来说,是耳目一新的,且曾一度被认为是适用的。多年来,《新著》不断地得以重印就是一个证明。此外,现在语法研究中沿用了《新著》中的众多术语,可以看作是第二个证明。

(三)译介类型

根据贾洪伟在“中国早期的语言学典籍译介中的民族性策略——林祝敔《语言学史》个案研究⑧”中所说,语言学典籍的译介策略有译述、编译、缩译、摘译、节译、直接译等。译述指译作者为了写作目的需要,直接采用一个或多个源文本中的思想和术语论述相关问题,而在其作品中却看不到翻译的痕迹,但思想、方法和术语的确是“外国货”;编译指编译者为了最后作品的实用性和实现其自身的写作目的,直接采纳一个或多个源文本的部分内容进行翻译,期间添加有关汉语语法或语言特征的描写或论述,从而构成了这种多文本集合而又含有本土成分的作品,林祝敔的《语言学史》(1943)就是一例;摘译指就一个源文本或多个源文本的相关内容,就其用而择取,经翻译后,构成一个新文本;缩译指就特定目的,将一个源文本择要而译,如李安宅的《意义学》(1934);节译指译者为了自己的目的从源文本中节取部分文本,或编或译而成的汉语文本;直接译指译者择取某一源文本,对译进行翻译而成的文本,如刘复翻译的《比较语音学概要论》(1930)。

根据上面对各种译介策略的分类介绍和黎锦熙在《新著》中对于西方语法研究思想和语法术语的引入方法和方式,我认为,他的行为属于译介策略的译述行为。原因在于,他直接采纳了西方语法研究中的成果,经过改良后,直接运用于汉语文法现象的分析,因而创造出了具有中国语言特色的语法研究理论。

(四)影响

从汉语语法研究史的角度看,该著的影响可大致归纳如下:

其一,引进西方文法研究的图解法和树形图的研究方法,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奠定了方法基础;其二,开启现代汉语文法研究之门,为汉语文法研究确立了新的研究对象,发起了汉语文法研究的新时代;其三,巩固和确立汉语文法研究的框架,为汉语现代语法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其四,引领汉语文法教学和研究几十年,为新的文法研究打下了根底。

三、结论

类似的现象,在中国早期的语法研究和语言学研究中,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具有暂时的普遍性,因为“学问之道在乎继承”和借鉴,没有继承就不了解前人所做出的成果,不了解前人的成果,就不能够就前人的不完善之处给予深入挖掘,而且其成果中也不免重复前人的工作,进而浪费了精力,而又不能有效地推动学术的进步;没有借鉴,就不能够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和理念,因而学术也就只能停滞不前。中国语言研究史的史料证明,汉语言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经佛经翻译借鉴了印度的语言成分;第二个阶段经西学东渐借鉴了西方语言的成分,这样汉语才会这样的久经不衰。学问亦是如此,只有借鉴才会有所发展,但借鉴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是借鉴不是照搬,借鉴的是方法和思路,不是跟“猴子学人”一般,跟着西方学术的后面跑,人家干什么我们也干什么,借鉴的方法和思路,不一定适合我们,要根据汉语的特点进行改良,因为汉语的语言类型不同于西方语言的类。借鉴的方法和思路经过改良,还要进一步的发挥,进而创造出一套适合于汉语语言特点的方法和思路,从而促进普通语言学的发展。黎氏正是这样做的,因此才会对中国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产生了如此重大的影响。

黎氏在借鉴的过程中,不免受到西方语法研究框架和思想的束缚,如陈满华①所言,属于该著的“不完善处”,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其不合理之处。通过阅读《新著》,笔者发现,黎氏不但借鉴了西方的文法著作,而且还大量吸收了《马氏文通》(1898)中的合理语法成分,如果把《新著》与《文通》两相比较,定会有不凡的结论。

注释:

①邵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77页.

②朱林清.汉语语法研究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38页.

③邹振环.〈纳氏文法〉在中国的流传及其影响.辅仁历史学报,2006年第18期,第199~220页.

④陈满华.〈纳氏文法〉在中国的传播.汉语学习.2008年第3期,第67~75页.

⑤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1924年版序言.

⑥“依据辨品”的主张在1951年版的今序中改为:“凡词,依靠结构,显示品类”,且在《中国语法中“词法”研讨》(1953:8)中对其作了进一步的论证。

⑦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第21版序言.

⑧全称为《纳氏第四英文法讲义》(English Grammar Series for Chinese Students IV:Idiom Grammar and Synthesis),初版由Macmillan and Co公司于1895年承印。汉译本分上下册,上册共322页,由陈文祥译述,于1916年由上海群益书社承印。此外,自1907年起,国内出现分别由赵灼和陈文祥译述的《纳氏第一英文法讲义》、《纳氏第二英文法讲义》、《纳氏第三英文法讲义》和《纳氏第四英文法讲义》,均由上海群益书社承印。

⑨Reed,Alonzo&Kellogg,Brainard,Higher Lessons in English:A course of Practical Lessons Carefully Graded,and Adapted to Every-Day Use in the School-room.Revised ed.1886,New York:Clark&Maynard,1877.

⑩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第21版引论.

猜你喜欢

纳氏新著文法
新著
水中氨氮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的不确定度评定
高级人工海水晶中氨、氮测定的影响因素
新著
新著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和连续流动分析法测定水体中氨氮的比较研究
Similarity measurement method of high-dimensional data based on normalized net lattice subspace①
A nearest neighbor search algorithm of high-dimensional data based on sequential NPsim matrix①
文法有道,为作文注入音乐美
纳氏试剂对水体中氨氮测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