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望夫台》与《春江花月夜》的相似性解读

2013-08-15邹慧芳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张若虚乐府诗思妇

邹慧芳

(郑州大学文学院,郑州 450001)

一、苏张二人写月诗概观

张若虚(约660年-720年),唐代诗人,作品仅存两首,一首是《春江花月夜》,另一首是《代答闺梦还》,后者并非写月诗。《春江花月夜》被后人称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这首诗有其独特的绘画美、音乐美、意境美,以及独特的人生哲理之美。它洗尽了宫体诗的浓脂俗粉,给人以空明、清丽的自然感受。

苏轼也是一位擅长描绘月意象的名家。在他的诗歌中,“月”是他运用的得心应手的意象之一。苏轼用它怀念亲友,思念家乡,抒发个人沉郁之情。“月”的意象显示了他对现实、人生所进行的不懈的探索、对家乡亲友的怀念和在流离失所的沉痛中纠合着对人生的感慨。本文仅从诗而言。张以一诗“独步武林”,有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在苏轼的众多作品中,《望夫台》的知名度似乎并不高,大家只知有《春江花月夜》而不知有《望夫台》。

二、两诗写作手法及立意比较

(一)写作手法上的相同

仁宗嘉佑四年(1059年),苏轼与父兄自眉山入嘉陵江,途径四川,抵达荆州、望夫台位于重庆忠州,《望夫台》正是作于此时。

山头孤石远亭亭,江转船回石似屏。可怜千古长如昨,船去船来自不停。

浩浩长江赴沧海,纷纷过客似浮萍。谁能坐待山月出,照见寒影高伶俜。

纵观全诗,无论是写作手法还是立意上,都可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影子。《望夫台》“山头孤石远亭亭,江转船回石似屏。”诗人此时立足江边,看到了远远的望夫石,看到了来来回回的船只。《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时候的诗人或许并非看到了大海,只是想到了长江东入海,海上生明月的情景,这种远景是虚境,是作者内心的遥望。

(二)两者都刻画思妇形象

苏轼的《望夫台》“谁能坐待山月出,照见寒影高伶俜。”前三联并未刻画望夫,只在末尾点染了一个伶俜的思妇形象。作者没有直接说思妇翘首以盼归人的悲苦和泪水,而是以“月”来见证她的形影相吊的孤独,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春江花月夜》有“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明月与思妇作伴,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月下捣衣”已经成了思妇的一种传统形象。《春江花月夜》“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更是表达了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孤独寂寥的情韵表现的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三)思想内涵上的继承

《望夫台》有“可怜千古长如昨,船去船来自不停。浩浩长江赴沧海,纷纷过客似浮萍。”诗人想到的是千古之情之景,仿佛就在昨天。物换星移,依旧没变的或许就是这来来回回的船只。远山上的那块望夫石好像千年如一的在等待何人,但是在人生的长河里我们不过是沧海一粟。望夫石是永恒的,而人生却不是。这是苏轼对历史人文观和人生哲理的探索。

《春江花月夜》“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神思飞跃,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

两位诗人都从美的短暂性中逐渐领悟到一种宇宙意识,一种超时空的永恒观念,并把这种观念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在诗中体现和表达出来。这种“永恒”的观念是一种最缥缈的又最实在的。在它面前一切都变渺小了,一切都虚无。就在那彻悟的一刹那间,诗人变成了哲人。相同的场景,我们不能不想到王勃的《滕王阁诗》:“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儿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以江水之无穷与人生的短暂相比,这是从《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得到的启发,再经过张若虚春江明月的永恒,再到由苏轼从对“水”与“月”的永恒,人生哲理尽在其中。

三、两诗的相似是历史的巧合

尽管《望夫台》与《春江花月夜》在很多方面相近,但是并不能就此断定苏轼在此诗上是完全模拟张若虚。

(一)《春江花月夜》在唐宋时期流传甚少

能以一首诗独步诗坛的大概也只有张若虚了。闻一多先生在《宫体诗的自赎》中对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作了最为高贵的歌颂,他说“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尽管张若虚及其名篇《春江花月夜》在今天已是家喻户晓的了,但他们在明代以前的命运却是非常坎坷的。张若虚的生平资料流传下来的几乎很少。在唐代,似乎也没有他的诗集传世。《旧唐书》中也只附带了六个字:“先是神龙中,知章与越州贺朝,万齐融,扬州张若虚、刑巨,湖州包融,俱以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上京。朝万止山阴尉,齐融昆山令,若虚兖州兵曹,巨监察御史。融遇张九龄,引为怀州司户、集贤直学士。数子人间往往传其文,独知章最贵。”在清初编纂的《全唐诗》第117卷只有26个字的介绍:“张若虚,扬州人,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吴中四士,诗二首。”在宋吕本中的《东莱诗集》中有首《赠张若虛》:“病忆江湖去,书无尺寸工,平時穷人子,忽是富家翁,活计呻吟里,交情梦寐中,独於张处士,相近数过从。”从是内容来看,很显然此张若虚非彼张若虚。

从唐至元,他的《春江花月夜》诗几乎无人所重。据文史学家程千帆先生考证,今存唐人选唐诗十种、唐人杂记小说,宋代《文苑英华》、《唐文粹》、《唐百家诗选》、《唐诗记事》,元代《唐音》等唐诗选本,均没有他的诗作。不仅唐诗选本无载,而且在由唐至明的二十余种诗话中也无一字提及。可见其诗流传并不广。最早收录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是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共收《春江花月夜》同题诗五家七首,张若虚一首就在其中。然而这仅仅是作为乐府宫体诗收录的。直达明初高棅的《唐诗品汇》把他收入“旁流”。郭茂倩(1041-1099),宋代郓州须城人,与苏轼几乎可以说是生活在同一时代。《乐府诗集》在宋代的版本和刊印状况大致如下:它首次刊刻于南宋绍兴初年。据刻工状况可以考知绍兴本在光宗朝前后有过修补。绍兴本之外尚未发现其他版本。尤裹《遂初堂书目》多记版本,但《乐府诗集》却不记版本。说明当时只有一个版本。也就是说《乐府诗集》刊行的时候,苏轼已经过世多年了,不可能在《乐府诗集》中见到《春江花月夜》。如果没有,那么跨越千年,两位写月诗人竟是惊人的相似。

张若虚一直寂寞在漫长的诗史中。《记纂渊海》根据《明皇杂录》的记载有“天宝中,刘希夷、王昌龄、祖咏、张若虛、孟浩然、常建、李白、杜甫,虽有文名,俱流落不偶、恃才浮诞而然也。”张若虚和这群性格、性情相似的文人应该是不乏交情的。但是他的诗仅存两首,在其他诗集中也未见唱和之作。李白与贺知章是忘年之交,两人常有诗相和。贺知章与张若虚同属一个文学群体,李白与张若虚不可能不相识。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古月曾经照古人”显然是出自《春江花月夜》,而李白对这位伟大的诗人却没有留过只言片语。不得不说这是个很奇怪的现象。

(二)蕴含人生哲理是苏诗的特点

在苏轼的诗中对人生哲理的探讨比比皆是,苏轼能在生活中看到自然物和人生哲理的和谐,也能看到他们的冲突。如《和自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望夫台》中所表现的人生短暂与长江之无穷的哲学思想在他后来的《后赤壁赋》中也有展现。如果说苏轼的《望夫石》是像李白作《登金陵凤凰台》一样,为了对崔颢《黄鹤楼》一争高下,那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春江花月夜》在当时的文坛并无影响力。宋初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词成为宋代最受人们关注的文学形式。在诗歌方面,宋代诗人重议论、说理,形成了与唐诗重情别开生面的一派。在这种文学环境下,《春江花月夜》更不可能在宋代文坛受到关注。所以苏轼不太可能会用《春江花月夜》作为学习和模拟的范例。

四、小 结

《望夫台》与《春江花月夜》在艺术上具有高度相似性,但是苏轼并不是对张若虚的刻意模仿和借鉴。尽管《望夫台》无法超越《春江花月夜》在文坛上的意义和地位,但是他的艺术成就依然不可忽视。

注释:

①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M],中华书局出版,1982:23.

②后晋刘昫撰,《旧唐书·贺知章传》卷一百九十.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③宋潘自牧撰,《记撰渊海》卷五十七,议论部,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1]闻一多.唐诗杂论[M].中华书局.2009.

[2]程千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J].文学评论.1982.(4).

[3]刘艳芬.佛教月意象意蕴及其诗学的相互影响[J].西北师大学报.2007.(4).

[4]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5]孟二冬、丁放.《试论苏轼的美学追求》[J].国学研究.1994.(7).

[6]尚丽新.宋本《乐府诗集》考[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5).

猜你喜欢

张若虚乐府诗思妇
乐府诗中发展出早期叙事诗
春 思
长相思·一重山
乐府诗
《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中的“ 思妇诗”比较研究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汉乐府古辞在唐代的传播
王小奇送画
从张若虚到韦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