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群构建及其资源要素结构
2013-08-15周劲松
周劲松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208)
“专业群”指以一个重点建设专业为核心,引领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的相关专业发展并形成一定实力和影响力的专业集合。专业群建设可以充分发挥专业聚集成群后的规模效益,已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举措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载体。专业群通常对应于特定的产业或产业链,专业之间具有资源要素共享的内在要求。
一、高职院校专业群及其构建
高职院校通常面向不同的职业分工来设置专业,因此,专业群是是围绕某一行业设置形成的一类专业,由此而来的便是技术领域及工程对象的同一化和培养模式的相似性。而且,专业群内的专业具有相同的学科基础,在专业基础理论和设备设施方面有一定的重叠性。高职院校专业群的构成与专业大类及二级类专业划分有一定的联系,但具体的专业群构成主要取决于高职院校服务面向行业的背景、产业发展状况、学校办学条件和专业发展整体取向。一般来说,专业群中的龙头专业应紧密对接产业,应具有强大的实力和实质性的校企合作,能够为专业群的集聚提供共享条件和建设经验,以龙头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则对接相应的产业链。专业专业群内各专业要围绕该产业进行分布和积聚,形成链条式专业群。因此,认真研究产业结构调整态势,确定相关行业作为专业群建设和发展的背景与依托,认真梳理产前产中产后、售前售中售后的产业链,寻获相应的专业链是高职院校专业品牌实力形成的重要基础。?同时,要围绕职业岗位群,针对某个行业相关的职业领域来设置专业,满足企业岗位群的需要,尽可能多地覆盖岗位群,为企业提供全面的、“打包式”的立体化人才服务,从而变企业人才零星采购为“团购”,逐步形成相应的专业群。对于一般高校,还有围绕学科基础构建专业群的途径,即将对于学科基础相同的若干专业构建成一个专业群,如在建筑领域中以数学、力学等学科为基础的建筑工程技术、道路与桥梁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专业构建为建筑施工类专业群,但以学科基础构建专业群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显然不适用,因为高职专业开发的原始动因在于企业需求而非学科需求。
二、高职院校专业群资源要素结构
“专业资源”指直接服务和影响专业建设的人、财、物的总和,高职院校专业群资源要素按其属性主要分为师资要素、实习实训条件要素、课程要素和管理要素等,这类资源称之为属类资源;按其来源则包括校内资源、企业资源和社会资源等,这类资源称之为源别资源。对于专业群而言,则还包括群内的专业资源,这类资源称之为构成资源。专业资源有自身“质”的要求,更有“量”的特征。
1、专业群属类资源及其影响
属类资源中的师资队伍要素是专业建设和专业群建设的能动要素,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和个体能力是专业建设的基本保障,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是提高专业群建设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和根本所在。一流的专业教师应具有追求卓越的师德境界、具有自觉的创新意识和能动的创新能力、具有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本领,高水平的专业教学团队应具有“双师”结构和合适的年龄结构、专业和专业方向结构以及学缘结构。没有高素质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专业群和实训体系的所有优势就不可能实现。其中专业带头人是教学团队的核心,也是专业群建设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其前沿技术把握能力、教学改革能力和职业素养都会直接影响着专业群建设和发展的方向。骨干教师是专业群教学团队的根基,是专业群教学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实施者,其爱岗敬业精神、专业教学能力和应用技术研究能力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进而左右着专业群的发展质量。
实习实训条件要素是专业群的基础性要素。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实现教学与就业的接轨,是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的期望,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彰显专业群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抓手。实习实训条件作为学生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适应性训练的基本场所,为课程教学提供环境和设施设备,为应用技术研究提供基本条件,应具有功能综合化、设备现代化、环境职业化、管理企业化的特征。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包括单一操作技能训练的实训室、综合实训室和具有生产功能的学生实践教学场所(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通常指能承担专业见习、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教学的企业。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在专业群内各专业人才技能培养中发挥着基础性支撑作用,并影响着各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校外实训基地是专业人才专业技能提升和职业素养生成的重要环境条件,也是专业对接产业的桥梁。
课程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和专业建设的支撑性要素,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是承载着学生“学”与教师“教”相互作用过程中传递的信息总和。课程主要由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评价四个要素组成。单一专业的课程体系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集中体现,它表现出显著的针对性,同时必须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而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整体框架设计与单一专业的课程体系框架就应该有所不同,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的“柔性”和“可拓展性”,使之能适应群内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作为课程体系中的具体课程,内容架构的模块化也就成为必然的要求,而课程资源的适应性要求也随之而来。对于专业群的整体建设而言,课程及课程资源要素的可选择性、可发展性深刻影响群内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群管理要素指支持、维系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的相关机构和制度的总和。一般地说,高职院校专业管理由院、系、专业教研室三个层次的、分工科学、职责明确的专业管理组织体系来实施。但是,这种分工固化的层级式管理体系,导致了管理机构及其人员的市场响应速度迟缓、管理制度滞后和管理行为的低效化。因此,对于专业群建设而言,将“无界化”管理理念引入高职院校,从而推进教学质量管理、师资队伍管理、课程管理和人才培养方案管理的优化,显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专业群源别资源及其影响
源别资源指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需利用到的校内资源、企业资源和社会资源等。从我国高职院校的现实情况看,由于缺乏校企合作政策的强力支持和整个社会投入的良好环境,当前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主体资源依然是校内资源。校内资源对专业群建设而言,“以学院为本位”的资源利用方式在时空上能最大限度保证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相对的独立性与稳定性,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确保相关者(学生、企业、家长等)利益的维护。专业群校内资源主要包括校内的师资、实习实训设备及环境、课程等资源,这些资源是维系专业群基本架构的前提条件,也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的基本保障。没有一流的可共享的校内资源,专业建设将成为空中楼阁。高职院校自诞生之日起就与行业企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与经济社会有密切的联系,自主、开放、创新的专业建设才是高职院校不可替代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源泉。因此,企业先进的设备、技术人员、产品和项目、生产环境等都是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必须依赖的重要资源,所谓“办学围绕市场转,课程围绕岗位转,内容围绕学生转”从本质上来讲还是为企业培养实用人才。只有大力开展校企合作,通过联合共建实训室、共建实践创新基地、开展基于项目的合作、建立战略联盟等形式充分利用好企业资源,有效改变高职院校目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封闭式课程教学模式,才能为专业群竞争实力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社会资源指与专业群建设相关的相关院校、科研院所、政府及其它相关组织,这些组织对专业建设提供的人力支持、设备支持和资金支持,作为资源要素,也无时不刻地影响着专业群建设的整体走向。总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要发挥与行业结合紧密的优势,充分发挥行业特色优势和地域优势,服务产业升级转型和结构调整,探索建立多专业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人才培养平台和应用及时开发平台,通过资源集成和优化配置实现全面的协同创新。
3、专业群构成资源要素及其影响
专业群由若干专业构成,其中的每一个专业均属于其构成资源要素。专业群中各专业既是专业群的组成元素,同时又影响着整个专业群的发展和壮大。专业群中的龙头专业一般具有较强的实力和品牌效应,成为引领相关专业共同发展的引擎。所以,龙头专业从定位看,应该对接明确的支柱产业或优势产业,应培养能促进产业关键技术或关键环节的发展性职业岗位(群),如此才能确保龙头专业的生机与活力。专业群建设同时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群内各专业除了对应产业、对应技术领域之间的相似性以外,专业之间的支撑性、互补性和相容性也极其重要。专业群内组成专业的扩展,一般要依赖于产业发展变化、技术进化和岗位分化的需求。如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汽车类专业群,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私家车不断进入家庭等条件下,才催生了汽车营销、汽车修理、汽车检测与养护、汽车美容与服务等专业。没有合适的专业结构,专业群的集成资源、放大产出和凝聚优势的效果就不能有效释放,甚至会导致专业群的分崩离析。高职学院的专业设置需要不断更新,进行专业群建设能够较好地适应市场形势的变化,通过淘汰老专业,开设新专业,促进专业资源的传承和积聚,形成滚动发展和专业渐进拓展。
三、高职院校专业群资源要素的共享性
高职院校专业群各类资源要素共同推动专业群及所属专业的协同发展,并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条件和保障。基于专业群之间生而有之的“相似性”和后天建设的“集聚性”,高职院校专业群资源要素的共享性便成为必然。反映在课程方面,就是基础课程平台及其教学内容的共享性。如现代制造技术专业群由于面对制造业中大致相近的职业(电气设备安装人员、电气工程技术人员、机械设备装配人员、计算机与应用工程技术人员、电子设备装配调试人员等),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共同的理论、技术、技能基础。高职教育的实训建设投资巨大并且需要不断更新,因此专业群实训基地的共享性要求特别强烈。由于专业群中专业相对集中,可以将有限的资金集中投入到相关实训室,进行系列化建设,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训体系,使完善的实训设施功能、较低的建设成本和使用、维护成本以及充分利用成为可能和必然。进行专业群建设同样要求教师资源的群内共享。通过集聚起相近相关专业的教师资源,达成专业师资的数量优势和结构优势,降低专业教师的储备率,提高教师的使用率和专业的竞争优势。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的相近性、服务面向和技术领域的一致性,同样对企业及其设备、产品、技术、项目等资源的共享提出了要求。通过与同类企业的合作,可以为企业定向培养技术团队或管理团队,可以获取同类企业顶岗实习、生产性实习所需的共性场地及技术支持,获取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和现场专家的指导与教学支持。对于其他社会组织,基于其专业化的服务领域或组织属性,其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提供的资源支持必然能为专业群所共享。
[1] 张淑艳等.高职高专院校专业群集聚状态研究[J]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5).
[2] 袁洪志.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4).
[3] 李照清等.影响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要素分析及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12,(2).
[4] 应智国.论专业群建设与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与职业,2006,(7).
[5] 李波.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及专业群建设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2).
[6] 刘霞.基于产业链的高职专业群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
[7] 刘家枢.专业群建设:高职院校战略管理的重要创新[J].辽宁高职学报,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