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工作压力的分析与思考
2013-08-15路璐
路 璐
(1.商丘师范学院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商丘476100;2.东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96)
20世纪30年代心理学家汉斯·塞尔斯(Han Selye)最早提出压力这一概念。压力是指身体对任何作用于它的需求的非特殊反应。工作压力一般是指在一定的工作条件下,客观需求与主观反应不匹配而产生的心理变化和内在紧张[1]。
近年来有关调查表明,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工作压力很大,感到身心劳累不堪,半数以上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一比率远远高于普通人群,教师这一职业已属于名副其实的高压力职业。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特殊群体,其工作压力状况和由此引发的问题尤为突出,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压力状况和原因分析
(一)社会支持层面的原因
对高校辅导员,社会期望值高却缺乏有力的支持。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中对辅导员的定位表述如下:“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由此可以看出,辅导员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家在制度层面对辅导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辅导员在引导大学生成长方面被赋予了很高的期望。但是,在实际情况中,担任辅导员岗位的绝大多数是年轻教师,并且学历、职称相对较低,社会阅历浅,又缺乏专业知识,他们在承担“学生的人生导师”这一重任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一旦高校中出现学生思想、心理、行为问题和校园安全问题时,社会舆论往往把责任首先归咎于学校,负有学生管理责任的辅导员更是首当其冲。学生的成长受社会、学校、家庭多方面的影响,出现问题时过多地追究辅导员的责任,使得辅导员的压力倍增[2]。
人们普遍认为,高校的工作重心是教学和科研,学生管理工作只是辅助性的。辅导员往往被认为就是学生的“保姆”,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在高校中辅导员处于最底层,地位不高,不受重视,这导致了辅导员的职业荣誉感不高,缺乏身份认同感。
(二)高校管理层面的原因
1、多重管理,职责不明,责任不清
高校辅导员实行学校和院系双重领导。在高校中,涉及学生工作的有多个部门,例如学生工作部、教务处、就业指导中心、团委、后勤服务中心、财务处、医保办等等。学校各部门和学生有关的各种工作最终都落脚于辅导员的身上。所有部门都能管理或调动辅导员,所有部门都有权要求辅导员配合其工作。这种局面造成了辅导员职责泛化现象突出,辅导员成了高校中最好用、最多用、又最不重要的岗位。
辅导员在承担大量工作的同时,也承担了过多的责任。学生出了心理问题是辅导员没有引导好,学生考试作弊、出勤率不高是辅导员没有教育好,学生出现违纪现象是辅导员没有管理好,如此种种。校园风平浪静,秩序井然的时候很少有人会想到辅导员在背后付出了多少努力,而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就会引起整个学校甚至是社会的关注,辅导员的责任往往被无限放大,以前的工作努力都被否定。
2、工作内容繁多,使辅导员疲惫不堪
辅导员是“育人”的工作,工作对象是学生。辅导员的工作往往在8小时之外,要求他们投入无限的时间和精力。除了要经常性地与学生谈心、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之外,辅导员承担了大量繁重的具体工作。例如班级建设、党团组织建设、评优评先和奖贷助补工作、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工作、就业指导、催缴学费、宿舍管理、组织各种活动和社会实践、传达各种信息、召开大小会议、统计各项数据、处理突发事件等等[3]。当学生意愿和领导要求相违背时,辅导员更是左右为难。再加上辅导员的工作成效往往是无形的,工作业绩很难被量化和衡量,因此其利益难以保障,有时候会有一些不公平的待遇。辅导员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疲惫不堪,更谈不上抽出时间进行教学与科研。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使辅导员处于巨大的工作压力之中。
3、辅导员工作专业化程度低,职业前景不明朗
辅导员岗位的入职门槛相对偏低,而且大部分高校对从事辅导员工作人员没有硬性专业要求,再加上缺乏岗前培训,入职后又很少有继续学习的机会,造成辅导员队伍整体专业化、职业化程度偏低,辅导员在职称评定、晋升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困难,严重影响辅导员长期扎根岗位工作的耐心和信心。在高校这个大环境中,受重视程度较高的一般是教学和科研,学生工作则处于从属和边缘地位,辅导员这一岗位的发展前景并不明朗。
三、辅导员工作压力引发的问题
(一)对辅导员自身的影响
超负荷的工作压力给辅导员身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其中的突出表现就是职业倦怠现象的产生。
职业倦怠这一概念是由马勒诗提出,是指那些供职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产生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同时马勒诗提出了职业倦怠的三维度模型:情绪衰竭、去人格化、低个人成就感。
依据这三个维度的划分,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有:辅导员在工作中长期处于疲劳状态,情绪低落,缺乏工作热情,效率低下,对工作的投入和参与减少;对学生、同事态度冷淡,以消极冷漠、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学生,缺乏宽容和耐心,不愿意与学生接触和沟通;倾向于消极负面的自我评价,认为自己的工作低人一等,对工作前景和个人发展悲观失望[4]。显然,处于职业倦怠状态的辅导员不能进行积极有效的工作,职业倦怠不仅给辅导员个人带来困扰,也会给学生工作造成消极的影响。
(二)对学生工作的影响
辅导员工作压力大,前景不明朗,种种原因造成了辅导员队伍不稳定,流失较多的状况。辅导员的频繁更换给院系的学生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学生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期付出时间和精力的工作,只有教师与学生之间深入沟通、充分了解才可能把这项工作做好。师生之间的了解需要一个过程,需要长时间的朝夕相处。如果学生总是面对新的辅导员,辅导员总是面对陌生的学生,势必会对院系的学生工作和学生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从另一方面来说,即便是辅导员仍处于原有的工作岗位,因其缺乏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也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因此,减轻工作压力、克服职业倦怠不仅仅是辅导员个人的事情,还需要学校、社会共同给予辅导员切实的关心和帮助。
四、减轻辅导员工作压力的相关思考
(一)加强对辅导员的关注,拓展辅导员发展空间
学生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部分,离开学生,高校的其他工作都将成为空谈。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主体,辅导员队伍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学校应积极拓展辅导员的发展空间,使辅导员成为受重视、有前途、有出路的职业。增加辅导员的晋升、转岗的机会和途径,可以将辅导员作为学校、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干部的活水源头。对于有意愿转岗成为教师的,可以择优提供学习深造的机会,有计划地进行专业培训,达到标准即可转为专任教师。同时,要切实提高辅导员的地位和待遇,使辅导员成为一项可以终身从事的职业。此外,在职称评审、评优评先方面,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对辅导员单独考核,依据辅导员工作性质制定独立的考评标准,有利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
(二)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细致分工
目前高校辅导员受学校和院系的双重领导,在这种领导体制下,难免出现辅导员职责不明,管理多重的现象。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学生事务管理的有益经验。例如,美国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部门主要集中在学校一级,一般分为学生办公室、学生服务中心、招生注册、咨询健康服务机构等。这些机构直接面对学生,负责有关的具体事务。这种管理模式依赖于严谨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和学生的自觉性以及自我管理能力,不仅减轻了学生事务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美国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是一种专门职业,是一项具有很强专业性的工作。学生事务管理按照岗位职责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每一层次的聘任和提升都有明确的标准和要求,很好地实现了学生工作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此外,美国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分工明确,有心理辅导员、学习辅导员、生活辅导员、职业辅导员,在工作中,各负其责、各尽其责,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服务[5]。而我国高校中的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咨询中心等服务部门属学校一级,工作人员少,服务群体有限,无法为大学生提供充分的帮助。对辅导员进行细分工,专业培养,不仅可以减轻辅导员自身的工作压力,使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还可以在专业上得到更好的发展,以专业知识从专业角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
(三)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提高辅导员工作能力
针对当前高校中辅导员队伍学历层次参差不齐、专业背景多样的状况,高校要完善辅导员的培训体系,有计划地对辅导员进行培养,增强辅导员日常工作中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提高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学校、院系要经常关注辅导员的心理健情况和工作状态,发现问题及时疏导。
(四)辅导员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辅导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积极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育方式,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态,勇于面对困难,寻求积极的应对方式。只有自身能力不断提高,才可以应对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挑战。
[1]丁淑兰.高校辅导员工作压力、组织支持感、职业承诺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0.
[2]唐德斌.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及成因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3(01):64~65.
[3]许二梅.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探析[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2(06):39~41.
[4]宗晓晓.高校教师压力、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8.
[5]王刘琦.中美高校学生工作比较研究-兼议我国学生工作队伍建设[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09(09):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