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凡达》和《与狼共舞》的比较

2013-08-15

黄山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卡梅隆阿凡达印第安人

杨 瑾

(黄山学院 文学院,安徽 黄山245041)

毫无疑问,2010年是《阿凡达》的世界。有史以来最高的单片票房纪录,令其他影片难以望其项背;更不用说全世界的影迷是如何被《阿凡达》中3D特效所展示的绚丽想象所征服;就连一贯对美国商业大片抱有批评态度的挑剔的中国影评人、资深的专家学者,这一次也只能对詹姆斯·卡梅隆心服口服。《阿凡达》不仅是高票房的领跑者,并且作为一部革新电影历史的巨作,推动世界影坛快速进入3D时代。[1]

《阿凡达》是成功的,但并非完美无瑕。尽管卡梅隆耗费巨资,营造了潘多拉星球极富想象力的生态环境;尽管在创作剧本时,有现实的历史事件作为故事创作的基础,但整个影片的情节设计和叙事安排以及主题的表达都显得过分草率和不够用心,导演显然是将重心放在了视觉特效上,而在故事的打磨上并未体现其无限的创造力。因此,单从故事来看,《阿凡达》简单幼稚得就像一个真正的童话,成了一部“大制作的小电影”。美国综艺网站上的影评人批评卡梅隆:“老调重弹‘善良的土著人智斗邪恶白人’,剧情老套只是装点一些爱情元素,结局不言自明”。美国《村声》说﹕“视觉效果固然不错,但难以弥补影片中无趣的对白和简单粗暴的构想所造成的瑕疵。 ”[2]

另外在《阿凡达》中,可以发现导演对很多影片经典桥段的借鉴,如《风中奇缘》、《天空之城》、《幽灵公主》、《黑客帝国》、《移魂都市》、《星际迷航》、《未来警察》、《指环王》、《第九区》、《恐龙帝国》等。甚至有人说,《阿凡达》就是太空版的《与狼共舞》。的确,2009年的《阿凡达》与1989年的《与狼共舞》有太多的相似,但两者又有着根本的不同。

一、《与狼共舞》与《阿凡达》的相似之处

1.创作的相似:大投资与长周期

《阿凡达》共投入5亿多美金,耗费了导演十几年的精力和心血。虽然电影剧本早在1994年就问世了,但并没有马上进入拍摄状态。卡梅隆需要等待技术的革新,为电影的庞大投资找到投资人,经过4年的摄制,直到2009年影片才得以全球上映。《与狼共舞》的创作情形也类似于此,共耗资1800万美元,动用了3500头野牛、300匹马、1300多名技术人员和400名临时演员,历时一年半,才完成了这部大型西部史诗巨片。

2.想象的相似:纳威人与印第安人

影片《阿凡达》中的故事发生在2154年,是卡梅隆虚构的未来故事,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卡梅隆所设计的潘多拉星球上的纳威人与《与狼共舞》中的印第安人非常相像。无论是纳威人的服饰、生活习俗,还是宗教信仰、社会组织、部落群体等都与印第安人接近。在《与狼共舞》中,伴随着剧情的发展,展示了印第安人的丧礼、狩猎、婚礼、战争、成年礼,向观众全面介绍了生活于北美西部的印第安人的生活和信仰。他们信神,相信万物有灵,重视征兆,与自然和平共处,和谐互动。他们也向自然索取,但仅仅是为了满足生存,绝不浪费,绝不滥杀无辜。纳威人也是如此,故事中妮特丽说:“我们相信跟森林之间的永恒承诺,所有的东西都有生命,就像人从大自然界来的一样,总有回归的一天……”他们感谢自然所提供的一切,“我听到了兄弟,我很感谢你的付出,你的精神将回归伊娃,重新再来,肉体将在这里成为我们一部分。”看到这些,观众都有熟悉的感觉,会觉得潘多拉并不遥远,其实就在地球上,甚至就是印第安人曾生活的“西部”。

3.人物的相似

影片《与狼共舞》与《阿凡达》都创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其中着力塑造的主要人物有酋长、巫师、勇士以及作为自省者和引导者的男女主角。

(1)自省者:邓巴与杰克

《与狼共舞》和《阿凡达》的主要情节是相同的,都是一个白人踏入异域,在与异域文明的不断交流和接触后,白人的思想和立场发生了转变,开始对异质文化表示认同,并为捍卫他民族的文化而战斗。

《与狼共舞》中的中尉邓巴就是这样一位白人军官。他在南北战争中腿部受伤,不愿成为残废而重返战场。求死不成,反立功受奖,他不但保住了腿,而且获准来到西部驻防。邓巴来到西部唯一的愿望是看看还未被“文明”浸染的西部。在与印第安的苏族人接触中,邓巴改变了固有的印象。他放下了手中的枪,与印第安人真诚地交流,学习他们的语言,与他们像家人一样共同生活。为了保护印第安人不被美国政府军杀害,他放弃了自己的语言和军人的身份,甚至是名字,并以印第安人自居。最终为了保护印第安人朋友而离开,孤独地踏上了寻求民族和平共处和多元文化共存的未知之路。

《阿凡达》几乎是复制了这个故事,主人公杰克也是邓巴的翻版。同样是一名白人士兵,在委内瑞拉他双腿残废,后因双胞胎兄弟的死而获得机会来到潘多拉星球。在杰克和邓巴的身上,有着同样的印迹,如军人身份以及对战争的不良印象。在美国人的记忆里,南北战争也许并没有如史书记录的那样善恶分明,而其他的海外战争如越南战争、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更是备受争议。战争实质上只不过是同胞(类)相残或利益争夺,军人也只不过是棋子和工具。每个有良知的军人都以曾是军人而深感内疚和耻辱。战争的创伤在心里,也在身体上,两个人都因腿部受伤而(几乎)残废。影片也似乎有同样的用意,即以身体的不自由来寓示心的不自由、心灵的被禁锢。随着对异质文化越来越深入的了解,他们被禁锢的身心也得到了解放,进而产生身份认同,从内心明白“我是谁”。

(2)引导者:挥拳而立和妮特丽

两部影片都将女性而非男性设计为联系者,一个通晓两种语言的女性,作为主人公进入异域的引导者。《与狼共舞》中的挥拳而立,一个白人女性,从小被印第安苏族人的巫师收养。当她在草原上以苏族人的方式悼念她死去的丈夫时,与出巡的邓巴相遇。邓巴将昏倒的挥拳而立送回给苏族人,苏族人安宁祥和的生活、蓝天绿水的家园第一次出现在他的眼前。之后是挥拳而立帮助与狼共舞跟印第安人交流,学习印第安人语言和文化。她和与狼共舞的恋爱和婚礼也成为影片浓墨重彩表现的章节。

《阿凡达》中的妮特丽也扮演着同样的角色,她是纳威人的公主,跟奥斯汀博士学会了地球人的语言,是她将丛林中的杰克带到纳威人中,也是她教会了杰克如何像一个纳威人一样生活。影片中杰克与妮特丽比翼齐飞,并肩战斗,成为一对知心爱人,他们跨种族的爱情也深深感动了观众。纳威人自然的生活方式改变的不仅是杰克的思想,并且最终还凭借伊娃的神力,使杰克得以摆脱自己残废的躯体,成为强壮而有力的阿凡达,从而真正获得了身体和心灵的自由。

在文明与自然的二元对立体系中,女性如同自然,具有原始、神秘、柔弱、宽容等女性或母性气质,力图揭示女性与自然之间的天然联系的生态女性主义,自法国女性主义学者费朗索瓦·德·艾奥博尼在1974年提出后,在西方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两部影片均设计了女性人物作为邓巴和杰克进入自然的引领者,其寓意也是有共同的心理基础的。

4.语言的相似:苏族语和纳威语

《与狼共舞》中人物语言除英语外,还有苏族语。在时长近4个小时的影片中,苏族语言占了很大的篇幅,上映时导演凯文·科斯特纳坚持为影片打上了苏族语字幕,这在好莱坞是非常少见的,因为好莱坞从来没有给少数族裔的语言以如此的重视。苏族语言的运用,为表现印第安人的文化和文明,为塑造印第安人的群像提供了真实的细节,也引起了观众的注意和热捧。《阿凡达》中也大量采用了纳威人的“语言”,这是卡梅隆特地请语言学家设计的,陌生的但能给观众带来新鲜感和真实感的外星语言。《与狼共舞》中的苏族语言带给观众的是苏族人曾经存在过的真实和震撼,而《阿凡达》中纳威人的语言却因为语言学家的天才创造和影片的广泛影响而被广大影迷熟悉,并有可能成为一种新语言被人们运用,这也可以看作是《阿凡达》的后影响。

二、《与狼共舞》与《阿凡达》的不同

《阿凡达》未能让观众领略到科幻大片在故事上的无限想象力,和《与狼共舞》的太多相似,也使得鸿篇巨著的《阿凡达》略显陈旧。但《阿凡达》并未完全模仿《与狼共舞》,正是这更为重要的不同之处决定了 《与狼共舞》在艺术上的更胜一筹。

1.结尾不同:史诗巨著与科幻大片

《与狼共舞》与《阿凡达》的结尾是不同。《与狼共舞》中在一场印第安人营救邓巴的小规模战斗后,邓巴为了不牵连他的朋友,选择了离开苏族人。在他的背后是风中黑发的深情告白和狼的悲鸣。印第安人为保护祖先土地和自己文明的战争并未在影片中直接的表现,印第安人的“泪水之路”,即他们的文化被毁灭的悲惨遭遇在影片结尾用文字做了说明,给人以欲隐反显、余韵悠长的感觉。《阿凡达》中有两场地球人与纳威人的战斗,可以看做是美国对印第安人的血腥屠杀或丛林战争的想象,结尾是手持原始武器的纳威人战胜了装备现代化杀人武器的地球人,并将他们驱逐回地球。纳威人大获全胜,潘多拉从此一片太平祥和。这样的结尾寄寓了导演的美好理想,但也只能是一厢情愿。《与狼共舞》以对印第安人历史的展示、对种族和文化的反思而超越了西部片的范畴而成为不朽的杰作。而《阿凡达》在叙事上的漫不经心,对好莱坞商业电影套路的沿袭,注定了它只能成为一部有着特殊视觉效果的科幻片。正是在这一点上,《阿凡达》暴露了其无法接踵史诗的弱点,因缺乏历史的厚重而显得过分单薄。

2.影响不同:奥斯卡上见高低

《阿凡达》上映后,学者专家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它,如指涉殖民、[3]呼吁保护生态和少数族裔的文化、回归自然等。这些主题基本上在《与狼共舞》出现后,就已经引起过广泛和深远的讨论了。这些政治的、文化的、生态的冲突可以发生在美国的西部,也可以是地球上的第三世界和老少边穷的任何角落,或者是潘多拉。影评人批评卡梅隆是老调重弹,可谓一语中的。去掉3D特效,《阿凡达》还剩下什么呢?在第8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拆弹部队》打败《阿凡达》,斩获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在内的6项大奖,几乎是复制了当年《与狼共舞》的12项提名、7项大奖的光荣。而《阿凡达》只是获得了3个技术奖项,这也许正是 “外强中干”的《阿凡达》应有的结果吧。由此可见,《阿凡达》并不能称得上“太空版的《与狼共舞》”的美誉,而詹姆斯·卡梅隆也无法再现凯文·科斯特纳在奥斯卡上的辉煌。

三、启示:技术与情感并重

尽管《阿凡达》在票房上创造了无法复制的神话,但在奥斯卡上却遭遇了“滑铁卢”,这一事件应该给国内电影人一个有益的提醒:电影是技术与情感的结合,要想获得票房和艺术的双赢,就不能单纯依靠技术手段创造的视觉奇观来招揽观众。这也是卡梅隆的《阿凡达》无法比肩《泰坦尼克号》的成功,也无法超越《与狼共舞》这一高峰成为新传奇的原因。国内的电影人感受到了《阿凡达》旋风的魔力,于是把3D技术当做救命稻草,一时间众多的作品都采用3D摄影和放映,如2010年的《魔侠传之堂吉诃德》、2011年的《画壁》等,但并未引起影迷的强烈反应,更不用说产生重大的国际影响。因此,对于国产电影来说,采用技术革新追赶世界电影潮流是需要的,但当务之急最为重要的还是故事文本经营,这需要国内电影人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发展和完善。

[1]阿凡提.阿凡达:科幻电影的新高峰[EB/OL].[2010-03-10].http://ent.163.com/09/5RCD9NK4000340QK.html.

[2]陈颖.巨额票房难掩文化黑洞[J].决策探索,2010(2).

[3]范若恩,戴剑娥.反思还是反讽?——后殖民与生态主义视野中的《阿凡达》主题变奏[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3).

猜你喜欢

卡梅隆阿凡达印第安人
美国首次统计印第安人寄宿学校死亡人数,但关键问题悬而未决
重返阿凡达
拿到卡梅隆180页的剧本和600页的笔记,罗德里格兹只改了几处奇观
美洲印第安人使用的象形文字名称和标志
迪士尼版图再次扩充 米老鼠“收编”阿凡达
闭上眼睛数到十
英勇反抗的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的生活
卡梅隆的细节
《阿凡达》PS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