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学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与内容设计——以徽州文学为例
2013-08-15张小明
张小明
(黄山学院 文学院,安徽 黄山245041)
《大学语文》教学作为高校文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重要的宗旨在于唤醒学生对文学的渴望,确立文学教育在高校育人过程中的作用。目前《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文学课缺失文学性,具体表现在课堂的文学氛围和文学趣味的缺失。这一方面是由于课程内容的核心指向不明,语文与身边的人和事产生了较远的距离,另一方面缘于学习主体自主解读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的不足。地方高校建设目标为“地方性、应用型”,这需要渗透到学校办学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课程教学中。《大学语文》教学能否从“地方性”中去破解“文学性”缺失的难题?这里以徽州文学为例,论述作为地方文学的徽州文学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内容选择方面的设计。
一、历时完整、众体皆备:徽州文学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应用价值
从数量来说,徽州文学具有资源丰富的特点。《中国文学大辞典》收录徽州籍文学家达103人,数量较多。但经初步测定,出版有诗集文集的徽州文学家总数应在千人左右,其中清代最多,达500人以上。单是一部《清人别集》收录出版有诗集文集的徽州籍文学家就达380人之多。[1]13可以说,徽州文学资源的丰富性使得其能够成为地方文学的代表,同时能够从地方文学的视角反映中国文学发展的缩影。徽州文学丰富的资源为其融入《大学语文》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徽州文学资源在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等各个时间段都能兼顾,能够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反映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状况,从而为展开具有地域特色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重要保障。
从质量来说,徽州文学较之其它地域文学有着较高品位。徽州文学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徽州本土作家的创作;二是旅居和游历徽州的作家的创作;三是以徽州为素材的创作。其中徽州本土作家的成就较高,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作家就有:胡仔、朱熹、方回、郑之珍、程敏政、汪道昆、张潮、程嘉燧、戴震、鲍廷博、胡适、汪静之、苏雪林等;旅居和游历徽州的作家主要有:李白、刘长卿、杨万里、徐弘祖、唐寅、王世贞、汤显祖、施闰章、沈德潜、袁枚、龚自珍、郁达夫、叶圣陶、丰子恺、郭沫若、老舍等,他们均有反映徽州地域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徐弘祖的黄山游记、张潮的小品文、郑之珍的戏曲、汪道昆的小说、胡适的乡土之作等都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高品位的文学作品为徽州文学应用于《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的篇章组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促成地方文学进入《大学语文》教学所应具有的完整体系。
从徽州文学的类型来说,徽州文学呈现出多种文体并存的发展格局。文学史上传统的诗、文、戏曲、小说等文体在徽州文学中都有杰出的代表,比如李白、杨万里等人的咏徽州诗作;朱熹、戴震、胡适等人的散文;郑之珍、汪廷讷、方成培等人的戏曲;当代李平易的徽州文房四宝小说等。众体皆备,徽州文学为《大学语文》的文体教学提供文章学意义,同时也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之间找到很好的结合点。多种文体共存,这是地方文学成熟的重要标志,同时也为学生从语文学习中了解地方文化提供了多维的视阈空间。
从徽州文学的精神来说,徽州文学在反映中国文学基本创作精神方面有着独特的代表性。一是中国文化重视伦理道德的优秀精神以及文学的社会功能和教化作用在徽州文学中的强力灌注,使得徽州文学本身具有较好的语文教育功能;二是中国文学重视表现山水的生机、生气的生命精神在徽州文学中的强力灌注,使得徽州文学具有较好的语文审美功能。徽州文学所载负的地方文化特色对于充实《大学语文》课程的文化意蕴有着直接的应用价值,同时徽州文学的独特代表性使得其在 《大学语文》教学渗透文学的审美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2]121
二、凝练主题、注重拓展:徽州文学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内容设计
地方文学进入《大学语文》课程,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选取什么样的地方文学资源进入课程教学?选取的内容按照什么样的体例进行编排?同时又要解决好地方文学与中国文学经典有效衔接的问题。以徽州文学为例,徽州文学资源的丰富性为其进入《大学语文》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从《大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需要对徽州文学资源进行组合和凝练,从而形成主题突出、指向鲜明的内容版块。徽州文学进入《大学语文》教学,可以从以下六个版块进行内容组合和凝练,同时可以选取中国文学经典中同一主题的内容作为版块的拓展,以体现地方文学应用于《大学语文》教学的开放性。
第一版块主题为“山水徽州”,主要选取徽州历代山水文学作品,版块拓展选取中国山水文学经典作品。徽州在地域上属于南方,山川秀丽,有黄山、齐云山、新安江等著名山水自然景观,其秀美的地理风貌激发了历代文人的创作热情,通过他们的笔端展现了徽州秀美的自然山川。徽州山水文学突出徽州山水自然的独特风貌,倾尽文人墨客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之情。这方面经典的代表作品有徐弘祖《游黄山后记》、程敏政《游齐云岩记》、郁达夫《屯溪夜泊记》、艾煊《明洁柔曲太平湖》等。中国文学对于自然美的发现和抒写与西方文学相比有不少富有个性的篇章,魏晋时期的谢灵运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其山水诗把诗歌从玄理中解放出来,加强了诗歌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影响了一代诗风。接踵其后的是谢朓,其诗情景交融。山水文学在唐代孟浩然、王维、李白、韦应物、柳宗元等人的手中大放异彩。中国山水文学在表现山水形象的基础上传达出创作主体生命内在的精神意蕴,反映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征和美学思想。因此,可以选取陶渊明、孟浩然、李白、王维、柳宗元等人的山水文学经典作品作为版块拓展。这样既体现地方文学与中国文学整体的有机统一,又有多种文体的交融,从而实现《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有效性。
第二版块主题为“徽州人家”,主要选取反映徽州民情风俗的文学作品,版块拓展选取中国文学中富有地方民俗风情特色的经典作品。今天的徽州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历史、文化、思想的概念。徽州人素以勤劳持家而著称,有着坚韧而素朴的生活态度。徽州人在这块神奇而古老的土地上从容而舒缓地展开自己的生活,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将那些本来属于上层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原则,引入自己的生活世界。徽州的民俗文学作品可以直接促进地方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增强语文教学的生动性,同时可以促使《大学语文》教学克服阅读浅表化、疏陋化的困境,引导学生依托地方文化和身边的文化风俗对文本言语和意蕴作出较有深度的体验及挖掘。这方面的代表有苏雪林《故乡的新年》、梁实秋《胡适先生二三事》、汪曾祺《皖南一到》、王振忠《老房子》等经典作品。民俗风情是中国古老文化在民间最鲜活的记忆,文学也由于反映和渗透民俗风情而散发出独具的艺术魅力。民俗风情与文学创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民俗风情经历漫长时间的历史积淀和特定地域文化的浸润,为文学创作提供丰富而独特的素材,同时赋予文学创作以深度和恒久的魅力。
第三版块主题为“思想徽州”,主要选取徽州历代杰出人物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作品,版块拓展选取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有代表性的重要文献。徽州人杰地灵、文风馥郁,素有“东南邹鲁”、“程朱阙里”之美称。徽州思想、文化、教育界历来名家辈出,文质炳焕,其中有朱熹、程敏政、戴震、胡适、陶行知等品位高、贡献大、影响广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与学术具有各自不同的时代精神和文化特质。徽州原属越文化圈,唐前盛行武劲之风。唐中叶以后,北方大族不断迁入徽州,带来中原的儒学风尚,促使徽州习俗“益向文雅”,实现由“尚武”转而“尚文”的文明变迁。宋室南渡以后,徽州地方官绅尤重文教,他们热心创建书院,延请名儒讲学。整个徽州社会特别重视文化教育,“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奠定了“人文渊薮”的基础。这其中最重要的代表就是徽州思想文化三大家朱熹、戴震、胡适的作品,他们在不同的领域,以不同方式,顺应着不同时代的诉求,作出卓越不凡的贡献,各自代表着他们所处时代思想文化的最高水平。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建构了主流文化的思想体系;戴震以复孔孟为旗帜,以反程朱为宗旨,宣告了“理学的终结”,显示出一定的启蒙意义;胡适则主张对传统文化,对包括朱熹、戴震在内的儒家思想,彻底进行价值重估和系统整合,借鉴西方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理论,再造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3]229再如程敏政不满文化专制,给明代当时的思想界带来清新的空气;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以及“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主张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四版块主题为“笔墨徽州”,主要选取徽州艺术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代表作品,版块拓展选取在中国艺术史上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及专门论文。钟灵毓秀的徽州不仅有神奇的山水,还有绚烂的文化。因为神奇的山水,文化的韵味才显得更加悠长而醇厚;因为绚烂的文化,山水才更显得动人而有神采。文化与自然在徽州交相辉映,徽州的文化气渗透在酣畅淋漓的快意笔墨之中。徽州的粉墙黛瓦、黄山的苍松怪石、新安江的流水远韵无一不体现出水墨的自然、水墨的人生。与水墨徽州最直接的联系就是文房四宝,他们是徽州孕育的奇葩,同时也成为文学创作的素材,这方面可选取当代李平易的“文房四宝”小说。徽州脱去尘俗的美丽使得无数人寄情山水,潜心丹青,这直接促成新安画派的诞生。渐江、黄宾虹等秉持妙笔或浓或淡描绘出徽州的神韵。浓墨可见徽州的大气,淡墨写意也能烘托出徽州隽永的韵味。“十上黄山”的刘海粟在黄山找到创作的源泉,实现艺术与思想的无间契合。艺术家在徽州谈艺术与人生之作也为当代语文学习提供了很好的融艺术、思想、文学为一体的学习范本,体现出语言文字的漫长意蕴。
第五版块主题为“天下徽商”,主要选取历代文学中有关徽商的作品,版块拓展选取反映商业文明的文学名篇。商业文明是当今文明的重要形态,反映商业文明的文学作品尤其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徽商源于东晋,兴于唐宋,鼎盛于明清。徽商大多出身贫寒,十三四岁,丢往异乡,为生计足迹遍及全国各地;为家业饱尝人世间苦楚艰辛。徽商深谙商道,诚信为本,戒伪戒欺,其树立的良好商德至今仍为商界学习之楷模。徽商亦商亦儒,重宗法,讲儒风,以孝悌为基,以血缘为纽,以家国为本。徽商致富后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和文化产业,促使徽派建筑、徽派园林乃至新安画派和新安医学等得以长足的发展。徽商雄踞中国商界数百载,同时也是数百载文化繁荣的催化剂。历代文学作品中多有塑造以诚信为本、艰苦经营的徽商形象,尤其所蕴含的“徽骆驼”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有着很好的文学教育意义。
第六版块主题为“徽韵流长”,主要编选关于徽州戏曲的作品,版块拓展选取中国古代戏曲经典佳作。戏曲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人善歌舞,东晋时新安歌舞就已蜚声海内。明代徽州人对戏剧的嗜好尤甚,各地族社每借祭祀仪礼、婚丧喜庆之际,聚众演戏,甚至在诉讼之后也有罚戏的习俗。徽州在外埠的富商,常以声伎相随,列歌舞、宴宾客。由于徽州戏剧活动较为普遍,观众主要是村镇平民,艺人在演出时,对曲词中那些高深典雅的戏文,往往予以改造,力求通俗,逐步形成徽州戏剧独有的特征。徽州戏曲家和评论家不断地创作戏曲作品,总结艺术规律;徽州商人以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持和推动着戏曲艺术的传播和发展;徽州乡民对戏剧特别嗜好,也促进了徽州戏曲艺术的发展。徽戏演出和发展的历史和徽商始终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徽商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徽戏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可以说,没有徽商就没有徽班,没有徽商就没有徽戏艺术的广泛传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徽戏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称之为“国粹”的京剧,就是经过徽班在漫长的岁月中孕育而成的。戏如人生,“在所有的艺术门类里,戏剧是离人最近的艺术,戏剧教育是最便捷、最适当的人文素质教育。”[4]399戏剧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种具体形式,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突破与挑战。《大学语文》中融入地方戏剧作品,一方面可以使语文教学就近获得较好的实践平台,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戏剧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得到重视。
三、结 语
《大学语文》有别于中小学语文的特性在于其在重视文学课工具性的前提下突出文学性,《大学语文》的宗旨在于唤醒学生对文学的渴望,课堂应该营造文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趣味和热情。语文课堂的文学性一方面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文学素养,另一方面也需要在语文学习的文本上进行精心设计。选取地方文学经典进入地方高校《大学语文》课堂,通过教学实践环节考察地方文学产生的生态环境,再引导学生体会地方文学所体现的地方文化精神,这都可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以徽州文学为主体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设计可以在选择经典篇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和领略文学创作的生态环境,语文教学过程也由此得到很好地充实,尤其是由此可以获得坚实的语文学习生活基础,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从一定层面上说,《大学语文》凸显“地方性”对提升学生稳固的地方情感有着重要意义,从而也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1]吴兆民.徽州文学的历史地位[J].黄山学院学报,2005(4).
[2]张小明.论徽州文学在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黄山学院学报,2011(2).
[3]汪良发,汪大白,等.徽州文化十二讲[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4]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