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雅安地震志愿服务现象看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的构建

2013-08-15

河北职业教育 2013年12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培训

李 滟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济源 459000)

四川雅安地震发生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参与救援的热情高涨,大批志愿者自发进入灾区,开展救助活动。由于大量志愿者缺乏专业救援经验,导致灾区出现了道路拥堵延误救援、志愿者自身安全和住宿得不到保障等现象。网络等媒体报道了“四川雅安地震志愿者服务遇尴尬”等新闻,“不给灾区添阻”的呼声勃然兴起,灾区每天要劝返1000多名无法保障自需的年轻志愿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要求非紧急救援人员、志愿者等未经批准,尽量不要自行前往灾区。在重大灾情面前,雅安志愿服务成为了一种尴尬现象,暴露出我国志愿服务的不规范和志愿者服务体系的不完善的问题。有关志愿者的职业构成调查显示,大学生群体占的比重高达47.6%。[1]可以说,几乎一半的志愿者都是大学生,因此,笔者试图通过雅安志愿服务现象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一、从“雅安志愿服务”现象看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志愿者即“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思想觉悟,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以招募方式为主,利用业余时间自愿参与志愿服务工作,为他人、社区、社会提供非盈利性、非职业化援助的在校大学生”。[2]自1993年开展以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得到了快速发展,截止2008年,已经有1.82亿多人次的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了超过58亿小时的志愿服务。尤其是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大型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从“雅安志愿服务”活动中,可以看出在我国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人们认同和接受的重要公益行为之一,但还存在组织性不强、服务能力薄弱等问题。结合“雅安志愿服务“现象,审视目前大学生在志愿服务,可以看出,还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机构不完善

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是对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工作进行科学管理的部门,重在对志愿服务活动进行合理安排,科学统筹,使大学生志愿者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机构重安排轻统筹、重形式、轻内涵,没有发挥应有的组织作用。在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一般由学校团委统一组织管理。大学生在进行志愿服务时,多为组织行为,一般对个体行为意识考虑不够。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容易将志愿服务活动搞成轰轰烈烈的面子工程,流于形式,最终使志愿者们丧失了热情,对志愿服务活动产生反感情绪。在对济源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情况调查中显示,有51.2%的大学生认为“参与的志愿服务属于硬性规定,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志愿者的积极性。”有54.5%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单一,流于形式。”

(二)志愿服务领域相对单一

调查发现,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多是以系部、班级为组织成立的,也有一些以专业性的志愿服务队,但相对较少。多数情况下开展的志愿服务多为大众化、常规性的项目,服务领域相对比较单一。大学生志愿者参与较多的是交通协管、献爱心、文明劝导、环保宣传等,这些活动没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专业优势,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自身价值没有得到全面体现,不能完全激发大学生的热情。有一部分人由于服务形式单一、领域狭窄而对志愿服务失去了兴趣。

(三)服务能力不专业、不系统

在雅安地震的志愿服务中,由于大量志愿者是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缺乏救助能力,因此,不能发挥作用,反而成为了负担。由此可见,在当前的志愿者队伍中,普遍存在缺乏培训的现象。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培训也多为临时性,或是根本没有经过培训,导致志愿者在进行志愿服务时没有一定的专业性,不能满足服务要求。

(四)没有规范的制度约束

高校志愿者组织成员极不稳定。有调查显示,高校学生一般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为1-2年,低年级的同学占大多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初期,有很强烈的热心于公益事业的热情,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之志愿服务与其心理预期有一定的差距,又没有相应的约束机制,高年级以后,很多志愿者不再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导致志愿者人员流动性极大,阻碍了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长效运行。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对志愿服务认识不足

志愿服务的精神概括起来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不计报酬、不求名利、不要特权,凭借自己的双手、头脑、知识、爱心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帮助那些处于困难和危机中的人们,并且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同时,志愿服务精神还提倡志愿者欣赏他人、与人为善、有爱无碍、平等尊重、互相帮助、助人自助。在对济源高校的大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仅有5.9%的青年大学生表示对志愿服务精神非常了解,有25%的青年大学生表示了解一些,其余受访者均表示不太了解。大多数大学生志愿者们把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同于“学雷锋、做好事”。由此可见,大学生志愿者对志愿精神没有明确的理解和认识。

(二)缺乏长效系统的培训体系

就目前高校来说,志愿服务尚未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对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没有明确的培训要求,很大一部分志愿者没有参加过正规的培训。一些参加过培训的也多为临时性的活动培训或常规性的培训,培训内容不专业、不具体,培训的形式也较为单一,多为报告、讲座等,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制约了志愿服务的效果。应该说,现代社会,志愿服务已经越来越趋向专业化和多元化,志愿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和较强的能力才能满足志愿服务的要求。大学生志愿者必须经过系统、专业的培训,具备志愿服务的能力和要求,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三)志愿者激励机制不完善

激励是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核心,美国哈佛大学教授James M Moran通过多年研究指出,在缺乏激励的情况下,个人仅能发挥出自身20%-30%的能力;而当施以适当的激励后,个人能力的发挥将达到80%-90%。[3]从实践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的热情往往集中在入学的前一至二年,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有强烈的服务社会的热情。热情过后,大学生志愿者往往参加志愿服务的主观意愿不再强烈,如果再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大学生就会因为缺乏足够的动力而不再积极参与志愿服务。

(四)志愿服务项目对志愿者吸引力不强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初衷有两个:一是急于在社会中证实自身的价值,二是希望在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社会。但纵观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要项目多集中在便于实施、便于管理,专业性不强的志愿服务项目上。选择这类服务项目一方面考虑到大多数人都足以胜任,二来组织专业性较强的项目存在资金、专业技能等方面的问题,难度较大。因此,在选择志愿服务项目上多停留在交通协管、敬老院献爱心等常规性的志愿服务项目,不能满足大学生证实自身价值和进一步了解社会的需求,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三、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

一是完善志愿服务组织机构。要逐步形成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文明办、团委等相关部门具体管理,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学生社团负责实施的组织机构。院团委负责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指导、管理和培育,重点发挥其指导和培育的作用,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品牌的优秀社团组织,由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和学生社团具体组织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由学生自主建立的志愿者服务组织因其自主、独立,可以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有效避免因活动组织的权威性而产生的种种弊端。二是建立完善志愿服务队伍。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者招募、登记、注册制度,登记注册成为志愿者的大学生要建立档案,全面记录大学生志愿者的特长、专业、兴趣、爱好等情况。根据大学生个人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分类,使大学生志愿者队伍逐步专业化,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

(二)建立规范的志愿培训体系

如今的志愿服务已经越来越趋向多元化和专业化,单纯拥有爱心和责任感已经不能满足志愿服务需求。[4]作为大学生志愿者来说,应该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和更专业的服务能力,因此必须建立规范的志愿培训体系。一是建立志愿者培训制度。由大学生志愿者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培训制度,对大学生志愿者提出具体的培训要求,规定课时,培训结束后对培训内容进行测试,不能满足培训要求的志愿者不能进行相应的志愿服务。二是规范培训内容。在培训内容的设置上,首先,要对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的内容和知识、志愿服务的基本服务技巧等进行培训,如志愿服务的基本内涵、人际沟通技巧、基本服务礼仪等。其次,要加强对专业志愿者进行专业化的内容培训。比如,在北京奥运会的服务中,能够成为一名志愿者,就必须拥有外语能力、应急处理能力、相关礼仪知识等;在汶川地震后,参加志愿服务的志愿者们就需要医疗和心理等专业知识。在对专业化内容的培训方面,要根据志愿者的专业特长有选择性地进行培养。再次,要注重对骨干志愿者的培养。志愿服务活动中不仅需要高素质、专业化的志愿者,更需要一些能力较强的志愿服务组织者。因此,在进行基础知识和专业化知识培训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培养一些组织能力较强的骨干志愿者。骨干志愿者可以从学生干部或志愿者中层层选拔产生,对选拔出的骨干志愿者要进行重点培训,除了在学校内部参加培训外,还要经常参加校外的志愿者服务培训,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好地组织志愿服务活动。三是丰富培训的形式。高校志愿者的培训形式可以采用报告会、选修课、网络培训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在传统的培训方式之外,充分发挥网络作用,利用QQ群、微信等对志愿者进行培训、教育,既方便又快捷。

(三)建立志愿者保障和激励机制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热心公益事业的大学生进行的一种自发性行为。参与服务活动的动力源于强烈的道德感。一方面,在参于志愿服务过程中得到认同和支持,这种力量将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信心和热情。另一方面,强有力的支持机制也是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热情的内容。一是建立相对完善的志愿服务法规。目前,广东、北京等13个省市和成都、杭州等8个城市已颁布了志愿服务地方性法规,但全国性的志愿服务法规尚未出台。[5]因此,应尽快建立保障志愿者权益的法规。二是建立相对完善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完善的激励机制是推动志愿者服务工作的有效途径,各高校在志愿者服务方面采取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高校通过物质和精神奖励来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进行鼓励和肯定,但这还不完全能够满足大学生志愿者的精神需求。最有效的激励措施是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作为学时,记录在册,将志愿服务的学时作为学生推优评先、奖学金评定、入党、就业推荐等的具体标准,以此来激励大学生志愿者的志愿服务热情。

(四)建立多种形式的服务模式

一是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与民间组织结合的志愿服务模式。由于大学生志愿者由于接触面较窄,了解的信息不够全面,调动社会方方面面力量的能力还有限,因此,尝试与社会志愿服务组织结合开展活动,可以不同程度地弥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的不足。如河南省济源市2010年7月创立了“济源在线义工”志愿服务队,先后组织开展了助学帮困、义卖募捐、环保宣传等大型活动,在济源市产生了很大影响,带动了一大批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2012年,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与“济源在线义工”结合,成立了“济源在线义工”分会,双方合作开展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二是建立相对固定的志愿者服务站点的模式。通过在乡镇社区、文化服务站点等地方建立固定的志愿者服务站点,一来可以使大学生志愿者了解、熟悉本区域的人员、活动等情况,便于有的放矢地开展志愿服务;二来大学生志愿者根据群众需求进行培训,能使志愿服务更加专业、合理。

[1] 靳辉明.关于当前影响我国的四种社会思潮的剖析和思考[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 王亚科.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研究[D].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11.

[3] 宋斐然.我国NGO志愿者激励问题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3.

[4] 陈慧卉.构建长效的高校志愿者培训体系[J].知识经济,2008,(12).

[5] 张勖.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培训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